课件35张PPT。琵琶行白居易 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是《琵琶行》这首长诗内容梗概和写作动机的说明。它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一(暗写)
二(明写)
三(明写)琵琶女三次弹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凝绝冷涩急切愉悦流畅
诗 人 琵琶女送客闻琵琶独自弹琵琶 欣赏琵琶 演奏琵琶 感叹世态 自述身世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翻作琵琶语促弦弦转急 满 座 重 闻 皆 掩 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诗作者的内心感受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琵琶女的悲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矛盾
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1、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2、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诗人在听曲前的心情如何?表现在哪里?
4、琵琶女在弹奏前的心情如何?表现在哪里?“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委身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人物时间听曲前诗人的心情送客惨别
离情凄凄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四弦秋,
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
勾留江上别离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住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在文学上,他主张“文学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缀玉连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色艺双绝,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有所觉醒。 新乐府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力求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能反映出社会的真实情况,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并使唐代诗歌得到新的发展,因而白居易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歌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演奏时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源于汗魏乐府,是乐府三种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都是具有铺叙论事性质的诗歌;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典型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听曲辨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突止激越凝绝冷涩续续弹流畅余韵调弦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吕氏春秋·本末》“九流”指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流”分爲“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弹曲前琵琶女的心情船中独奏
琵琶声停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寂寞、失落,渴望有人倾诉、理解——行动传情情的升华诗的结尾是否太仓促了?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过渡句——承上(第二、第三段);启下(第五段)
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全文的主题句。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处
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
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同情和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了他们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写作艺术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典型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典型乐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次句描写音乐的诗句堪称绝唱。诗人通过通俗新颖、生动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读者对乐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受,可谓形象鲜明,韵味无穷;且乐声的富于变化,使人觉得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满腔的怨愤和哀愁。典型氛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典型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共鸣。至情之曲至情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