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
长
沙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学习目标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
命壮志,背诵课文。
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朗读
预习检测
给下列蓝色字注音:
沁园春( ) 百舸( )
峥嵘( ) 寥廓(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qìn
gě
zhēng róng
liáo kuò
qiú
è
:《沁园春》词牌名。
由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沁园而得名,长调中的双调,114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上片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
这首词上下片写出了四幅图画,找出来并给予命名。
四 幅 画 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图
析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这三句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 、“寒秋”有何深意?
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3、 “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比较欣赏:
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胸怀博大的革命伟人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
决不妥协的封建仕大夫
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诗经》:“诗言志。”诗品如人品。诗人品格、胸襟、气度决定诗歌境界!
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析湘江秋景图
1、上阕中的“看”,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看”领起哪几句?
2、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领起“看万山……竞自由”。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远
近、
静
动
上
下、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3、联系前后内容,品味红色的词语的意趣。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作者情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透”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看”眼前景象
“怅”世间万物
“问”谁主沉浮?
小结
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其中“曾”和“忆”在表达时间上有什么作用?
2、下阕中的“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忆”领起哪几句?
领起“忆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
承上启下;表示从上阕旧地重游的描写,开始转入到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战斗风云: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绘群体英雄形象
抒革命豪情壮志
3、找关键字词,看看诗人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
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游泳。
作者曾自注:“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差点)死者数(次),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展现力挽狂澜之英雄气概
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只有我们革命者,
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
“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毛泽东
上阕:由眼前之景
抒心中之情
下阕:忆峥嵘岁月
记豪迈气概
问
答
谁主沉浮?
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总结
古人笔下秋景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课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