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3 20:0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
2.答第I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不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4.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
题片我们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元谋人戴石珠项链 B.北京人使用陶器盛放食物
C.北京人使用火防寒照明 D.山顶洞人饲养猪狗等家畜
2.在河南贾湖、湖南玉蟾岩等多处遗址出土了稻谷,科学检测得知是1万多年前的遗迹,由此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这个研究过程说明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影像资料
3.《史记·五帝本纪》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
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为世袭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C.说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D.说明中央集权的历史渊源
4.距今约5000年的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百余件随葬物品,部分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时期的浙江省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和其他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A.中华文明辉煌 B.原始农业形成 C.禅让制度盛行 D.社会分化出现
5.右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它最有可能记述的是
A.仓颉创造文字的过程
B.夏桀的残暴统治
C.商王武丁的祭祀活动
D.大禹治水的经过
6.迁都洛邑的周平王去世后,周桓王继位,与担任周王室卿士的郑庄公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周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庄公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一事件反映了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群雄兼并 D.百家争鸣
7.年代标尺的整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其中与④相关联的应该是
A.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 B.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C.最早成熟文字甲骨文问世 D.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迅速
8.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经过近300年的征战,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这表明战国时期
A.民族融合加强 B.经济迅速发展 C.统一趋势增强 D.外交活动频繁
9.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中国能工巧匠纪念币,图案精美,
并刊“中国能工巧匠李冰”字样,他能堪称此称号和下列哪项工程有关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大运河
10.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国,民本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主张“以德治国”,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的学派是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11.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称作《编年纪》,下图《编年纪》内容反映的战争是
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攻韩,十八年,攻赵,二十二年,攻魏梁,二十三年,兴,攻荆(指楚国)。
A.春秋争霸战争 B.秦与匈奴之战 C.秦末农民战争 D.秦的统一战争
12.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
作为标准文字的范本颁行全国,改变了以往“文字异形”的状况。秦朝颁行全国的
“标准文字”是
A.甲骨文 B.铭文 C.小篆 D.草书
13.《里耶秦简》记载了秦朝有一名叫小欬的男子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处罚金11271钱,
因无钱偿还被遣往洞庭郡迁陵县充当戍卒,按照当时人工作一天的报酬是8个钱计
算,他要服役近三年零十一个月,其所述现象表明秦朝
A.赋税负担沉重 B.思想控制严重
C.违法现象频发 D.刑法细致严苛
14.成语“破釜沉舟”最早见于《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
而来,莫知所之。”在实战中将之付诸实践的是
A.嬴政 B.陈胜 C.刘邦 D.项羽
15.汉陵考古队对汉文帝霸陵进行了考古挖掘,并取得重大发现。某位考古学家说:“这
次的发现,陪葬品和皇帝身份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我们只发现大量的陶器、铜器和
铁器。”考古印证了汉文帝
A.崇尚道家 B.孝敬母亲 C.提倡节俭 D.重视农业
16.汉初,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往往占有山海,或采矿
冶铁,或煮海制盐,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了中
央政府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为此,汉武帝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实行盐铁专卖 D.派张骞出使西域
17.《汉书·西域传》:“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
西域。”材料中该机构设置的意义是
A.促进了中外的直接联系 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
C.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D.彻底解决了匈奴的威胁
1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
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
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他没有指挥千军万马,但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让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
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据此可判断,“他”的主要功绩是
A.促进了东西文明交流 B.打败了匈奴侵扰
C.让西域正式归属中国 D.加速了对外扩张
20.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以前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则
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据此可
知,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江南开垦大量荒地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1.《三国志 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军行经岁,士卒疾
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是
A.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
C.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孙吴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22.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为主题探究,可以参考的是
①史书《史记》 ②地图《三国鼎立形势图》
③论文《东晋经济发展研究》 ④文物“南朝青瓷莲花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下图是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五号墓《采桑图》,图中描绘了两位着装打扮为少
数民族的女子采摘桑叶的场景。该图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缫丝技术不断进步
C.等级观念逐渐严重
D.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24.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它展现了一个北魏贵族日常生活的生动形象。该壁画可以
用来佐证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迁都城
B.穿汉服
C.说汉语
D.联汉姻
25.某历史学习小组以“辉煌灿烂的两汉科技与文化”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对于
初步收集的素材(见下表),需要仔细甄别正误。请你帮他们辨析其中正确的一项
姓名 成就
A 蔡伦 最早发明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的理论
C 司马迁 编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春秋》
D 王羲之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誉为“书圣”
A.A B.B C.C D.D
第Ⅱ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5分,28题15分,共50分)
26.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均产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分)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时期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价这一状态。(4分)
材料三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3)阅读材料三,这一时期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谁?(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次秦国变法的影响。(4分)
材料四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4)材料四中“形成了不同学派,各陈其说”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2分)结合材料四,说明这种繁荣局面产生的原因。(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2分)
27.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远古时代通过“选贤与能”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一位人物。(1分)“天下为家”反映了哪一制度的出现?(2分)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史记·周本纪》
(2)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开始于哪一王朝?(2分)依据材料二概括被授权建立诸侯国的主要是什么人?(2分)
材料三
图1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图2
(3)根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三图1中A处补充完整。(2分)郡县制的实行,对后
世有何影响?(2分)
(4)材料三中图2人物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他实施“推恩令”有何作
用?(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管理主要围绕哪一矛盾而展开 (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局部)
(1)材料一中,你能找出哪些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
材料二 贾思勰曾生活的那个年代,南北政局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尤其是北朝几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农业,农业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而且北方由于游牧民族的融入,畜牧业和养殖业也繁荣起来,与汉民族固有的耕种业互相渗透,从而使农业呈现出一种全面的繁荣。贾思勰每到一处都非常敏锐的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并非常关心各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好的农业经验及时推广和总结。
(2)根据材料二,总结北方农业呈现“全面的繁荣”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这本书在唐朝时被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
(3)你认为在《缀术》一书中,一定会记录祖冲之的哪一项成就?(2分)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结合你对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的了解,对此有何感想?(2分)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A D C B B C A D D C D D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A A B C D A B B
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5分,28题15分,共50分)
26.(20分)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
(2)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分)
评述:利: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张,有助于国家统一;争霸交往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推动富国强兵的改革。
弊: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4分,利弊各2分)
商鞅、卫鞅或公孙鞅。(2分,任答一个即可)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4)百家争鸣;(2分)
原因: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或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或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2分,言之有理即可)
(5)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思想解放等。(2分,任意一点即可)
27.(15分)
(1)尧、舜或禹;(1分, 任选一位即可)世袭制。(2分)
(2)西周;(2分)宗亲、功臣。(2分,两点各一分)
(3)太尉。(2分)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
(4)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个地区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2分)
(5)中央和地方。(2分)
28.(15分)
(1)秦朝、西晋、隋朝;(3分)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分)
(2)北方政局稳定;北朝统治者重视;游牧民族的融入或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相互渗透等;优秀农学家的技术推广或经验总结。(6分,答任意三点即可)
(3)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2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文化成就。作为一名中学生要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价值观正确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