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9:1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郁达夫(原名郁文,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革命烈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其创作作品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北平的秋天没有一样不令你满意的。”
   ——老舍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郁达夫
江南的   :
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
初读课文
结合下列问题,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1、在首尾两段后写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
  2、对故都的秋景,作者有“想象之景”和“实写之景”,分别找出来。(其中对“实写之景”要尽量全面而精练地进行概括。)
  3、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故都的秋的特点。
1、首段——向往 尾段——眷恋
  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8月17日晨郁达夫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提笔成文,并一写就是传世经典,这固然源自高超的写作技巧。技巧的背后则是郁达夫特有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体验。
讨论明确
2、
  想象之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讨论明确
  实写之景: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3、故都的秋的特点:
讨论明确


悲凉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故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创作背景
秋 晨 小 院
秋 槐 落 蕊
秋 蝉 残 唱
秋 雨 闲 话
胜 日 秋 果
秋 景 五 图
  从这些秋声秋色中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意境,更看到了一个落寞的知识分子的身影,从他对秋的眷恋、陶醉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内心的追求,此时此刻,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颠沛流离之后的郁达夫,他正企求内心的安宁和清静。
  每个人都需要这份宁静!
小 结
秋天是郁达夫的秋天,
郁达夫是秋天的郁达夫。
故都 的 秋
秋景是
客观现实
对故都北平的眷恋是主观感受
  1、课文中的故都秋景涉及到了“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和实写之景,作者是如何取舍的?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2、在《故都的秋》中,作者依次描绘了五幅秋景图,却没有芜杂松乱之感,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3、第2段和第13段都是将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请说出两段对比的不同之处。为什么要使用两段对比?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声?请结合全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
  4、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着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再读课文
  1、课文中的故都秋景涉及到了“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和实写之景,作者是如何取舍的?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
  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2、在《故都的秋》中,作者依次描绘了五幅秋景图,却没有芜杂松乱之感,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讨论明确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纵横交织的结构方式。
从纵的方面来看,作者初到北平租屋暂住,所以先写“深院秋景”,再由“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的孤单、寂寞引出桥头漫步“秋雨话凉”,最后由“秋枣奇景”表达秋逝的凄凉。条理清晰,次序井然。
从横的方面来看,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多角度感受,绘秋景,谱秋声,描秋色,赏秋果浑然天成。
  3、第2段和第13段都是将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请说出两段对比的不同之处。为什么要使用两段对比?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声?请结合全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
讨论明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第2段处在文章开头部分,其用意是为“故都的秋”确立一个参照,以便领起下文;第13段位于结尾部分,目的是通过对比为北国之秋作一个总结。
  两段对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南国之秋温和、滋润,北国之秋萧瑟、凛冽,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应有励精图治,不使国土残缺的告诫。
  4、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着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讨论明确
  第12段,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