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18:01: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
满分:150分 建议用时:12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共6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徜徉在优美的文字里,未尝不是一段美妙的“旅程”。那一泻万丈的黄河水,如九曲连环,chí chěng天宇,zhèn hàn人心;那dǒu qiào的老山界,如矗立在黑夜中的巨人,让人bù kě zhuō mō;那富饶的黑土地,是一面旗帜,召唤着漂泊异乡的游子,令人魂牵梦萦。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qǔ zhù yáo zhào
B.qū zhù ráo zhǎo
C.qǔ chù yáo zhǎo
D.qū chù ráo zhào
2.文中拼音处所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驰骋 震撼 陡峭 不可捉摸
B.弛骋 震憾 陡峭 不可捉磨
C.弛骋 震撼 陡峭 不可捉摸
D.驰骋 震憾 陡悄 不可捉磨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暑假期间,我们几个人背上背包浩浩荡荡地向着大草原出发。
B.《木兰诗》情节扑朔迷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津津乐道,也让世界的“木兰迷”倍加赞赏。
C.当地政府经过实地考察,免去农民的诸多苛捐杂税,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D.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是以白衣天使为代表的广大抗疫斗士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
B.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C.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疫病斗争中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同时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
D.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60%的初中学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医生、工程师、军人、教师、警察、科研等作为未来的理想职业。
5.综合性学习活动。(4分)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学习了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后,济宁市兖州区第二十中学七年级(1)班将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标语设计】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2)【活动二:美文鉴赏】请你仿照前面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2分)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澜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热的爱国情怀;            ,    
                     
                    。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课内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9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中的文书)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集市)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塞山岭)
D.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问女何所思 学而不思则罔
B.关山度若飞 卿言多务,孰若孤
C.当窗理云鬓 卿今当涂掌事
D.双兔傍地走 奔走相告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旦辞爷娘去……”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B.“旦辞爷娘去……”八句,写木兰从家里出发,经过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悲壮激烈。
D.文章的繁简安排极具匠心,重点着墨写木兰征战场面,对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也做了简单的描述,富有生活气息。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共8分)
冯婉贞(节选)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是年,谢庄办团,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隘①,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②,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未几,敌兵果舁炮③至,盖五六百人也。拔刃奋起,率众袭之。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④终弗逮。婉贞挥刀奋斫⑤,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拏⑥斗,敌枪终不能发。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敌弃炮仓皇遁,谢庄遂安。
【注释】①要隘:险要的地方。②结束而出:整装出发。③舁(yú)炮:抬着大炮。④鸷(zhì):勇猛。⑤斫(zhuó):砍杀。⑥拏(ná):搏斗。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分)
敌 人 远 我 欲 以 火 器 困 我 也 急 逐 弗 失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
11.结合原文,说说冯婉贞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相关题目。(共7分)
白帝城楼 杜甫
江度寒山阁,城高绝塞楼。
翠屏宜晚对,白谷会深游。
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
彝陵春色起,渐拟放扁舟。
【注释】此诗作于大历七年(767)岁暮,诗人时在夔州。
12.下列对这首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扣题写白帝城楼所在的地理位置与地势特点,正面写城楼之高。
B.颔联写“翠屏”“白谷”风景之宜人,用美好春景反衬自己的愁思。
C.尾联“春色起”点明了时令,“放扁舟”三字流露出辞官归乡之情。
D.本诗融情于景,写游白帝城楼所见的自然景观,寄托诗人出峡之思。
13.简要赏析颈联“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中叠词的精妙之处。(4分)
(四)文学文化常识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作者郭茂倩,与南方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B.金柝,指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C.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D.“家”是古代常用谦辞,一般用来称呼他人辈分高或者年龄大的亲属,如“家父”“家兄”等。
(五)根据原文默写
1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9分)
(1)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3)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5)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寄托思念的句子是:        ,
        。
三、名著导读(7分)
16.七年级(1)班同学阅读完名著《骆驼祥子》后,开展了读书交流会,请你一起参加。
(1)语文课代表制作了详细的人物档案,在分享过程中,老师发现人物梦想缺失以及主要经历描述有误,请你帮助她补充完整并修改正确。(4分)
姓名:祥子 绰号:骆驼祥子
工作地点:北平 职业:人力车夫
最大的梦想:
性格:前期——吃苦耐劳、坚忍自尊;后期——自暴自弃、麻木潦倒
主要经历:                
①祥子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钱买了新车,却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
②祥子逃走时偷了大兵的三匹骆驼,通过卖骆驼和辛苦干包月,继续攒钱买车。但辛苦攒下的钱被阮明敲诈走了,买车愿望再次落空。
③虎妞逼迫祥子与她结婚,最后却不幸难产而死。祥子只能卖车为其办丧事,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经历修改:我选    (只填序号),修改为                    
                    。
(2)在交流会上,同学们就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祥子的悲剧是客观原因,责任在社会和他人;有人认为做人应该出淤泥而不染,祥子的悲剧是主观原因,责任在自身的性格缺陷。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文章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3分)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共10分)
孙景坤: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①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一切,却又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底色。
②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孙景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就又再次入朝奔赴前线。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③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行,阵地上的8连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副连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筒,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冒着弹雨增援上去。一箱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从山岗上冲过去!”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回乡后,他担任了山城村一队的队长。这山城村一队的山是光秃秃的山,1958年建硫黄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黄厂停窑下马,看着荒弃的山,孙景坤心疼。20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上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
⑤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否认:“那不是我。”
⑦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⑧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
17.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事件。(3分)
段落 主要事件
②③ 朝鲜战场上,孙景坤        
④ 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      
⑥⑦ 文章被发现后,孙景坤       
18.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19.孙景坤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共21分)
庄严的军礼
李春雷
①音乐缓缓响起,灯光骤然雪亮。偌大的影院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位瘦高的老年观众,直挺挺站立着。这时候,电影《长津湖》屏幕上出现一行大字:“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老人庄严地举起右侧残臂,敬了一个军礼……
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17岁的他主动报名参军。17岁,首次远行,前方是战场。在丹东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军事技能和时事培训,他完成了从一个山村娃到一名志愿军战士的转变! 他个子高、力气大,肖班长让他负责背运炮架和炮弹。战争期间,朝鲜平原地带的房屋,几乎全被炸毁。冬天,冰雪覆盖,气温低于零下30 摄氏度。部队只能露天宿营。在雪地上铺一块油布,两人一组,躺倒睡觉。战士们穿着棉衣棉裤,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即使这样,每躺下两三个小时,站岗的哨兵就要叫醒大家起来活动,搓手踢腿,蹦蹦跳跳,等到身上回暖,嘴里哈出热气,再躺下。如果不这样,就会被冻僵甚至冻死。作战时,他扛着炮架和炮弹,顶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飞奔着寻找最佳炮位,一次次在生死边缘徘徊。12月轿岩山阻击战时,一枚炮弹在身边爆炸,他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③从此,他失去了右眼和双前臂,被民政部门评定为一级伤残军人,被送进荣军院疗养,吃饭有人喂,衣裤有人穿,便溺有人帮。但他不想这样,他要像保尔那样去生活,替逝去的战友坚强地活下去。
④他开始练习自己吃饭。两只残臂太短,均从肘部炸断。他让工作人员在右臂残端系上手帕,将勺子插入,再用牙齿勒紧、固定,而后哆哆嗦嗦地向着嘴巴方向靠近。最初,无论怎么努力,饭菜也送不到嘴里,反而弄得桌上一片狼藉。医护人员心疼他,说:“您是英雄,我们的工作就是照顾您。”他说:“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还能坚持写作呢。”继续练习,10次、100次、1000次、1万次……10多天后,当他把第一口饭菜送到自己嘴里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信心大增的他,接着练习穿衣服、洗漱、上厕所等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基本自理后,他又有了新的目标——脱盲。1956年1月,他用颤抖的右臂,工工整整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不久后,他光荣入党。
⑤在荣军院里,伤残战友们有的种菜和养猪,有的缝纫和绣花,有的修理三轮车和皮鞋,大都找到了继续奋斗的“战场”。自己才20多岁,虽然缺少两只手和一只眼,但嘴巴还能说话,双腿还能走路,难道让国家养活一辈子吗?不能,绝对不能!
⑥不久,他再次做出一个不后悔的决定。他用颤抖的右臂,工工整整地写出了一份申请书——回家种田,支援农业!这出人意料的举动,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因为国家有明确规定,像他这样的一级伤残军人,由民政部门设置专门机构,供养终身。他,完全可以过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啊。但他,决心如磐!
⑦他回到了中漕村。耕田时,牵牛的绳子只能缠绕在断臂上。牛骤然发力,把他的断臂拉出了血。耙冬水田最难。没有手去牵牛鼻绳,就套在一只秃肘上。没有手去掌耙尾,就套上一个圈圈,把另一只秃肘穿进去。开始时,踩不住耙,常常摔在泥水里,冷得直颤抖……千百次地练习,他的动作逐渐熟练,他终于学会了各种农活。
⑧战场归来70年,老兵的他用自己仅存的左眼,看着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作为一个久历世事、饱经沧桑的老者,他要把自己80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讲给后人听。在学校里,他讲感恩,讲珍惜。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学习,努力成才,才能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对机关干部,他讲勤政,讲敬业,鼓励他们拼搏奋斗,勇于担当……讲这样的课,他分文不取。他说,我是志愿军老兵,国家有优厚抚恤。我决不收费,我只尽义务。每逢宣讲,他总是身穿老式军装,他用残臂致敬的军礼,更是让现场听众热泪盈眶……
⑨党史学习教育时,他在烈士陵园讲战争故事。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椅子,他不坐,站着讲,讲了一个小时,仍然笔直站立着。他说,面对烈士,面对战友,我怎么能坐下?平时走路,他总是昂首正视、步履稳重。从背后看,虽然袖管空空,但劲风吹过,更加威武。路人会说,这是一个军人,标准的军人。路人不知道,这还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一级伤残军人!
⑩当电影里的志愿军战士们集合时,他也不自觉地站直身子,举起右臂,大声地报出了自己的部队番号和姓名:“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战士李化武!”
他直挺挺站立着,泪流满面。
向战友致敬!向岁月致敬!向历史致敬!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本文回忆了抗美援朝战士李化武“保尔式”的一生,请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4分)
(1)抗美援朝战场,他英勇作战受伤,失去右眼和双前臂。
(2)                 。
(3)回到中漕村,他回家种田支援农业,学习了各种农活。
(4)                 。
2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老人庄严地举起右侧残臂,敬了一个军礼……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⑥段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但他,决心如磐!
22.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一下第③段的作用。(5分)
23.本文在叙述顺序有何特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五、写作(60分)
24.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英雄辈出。我们常常仰望那些光芒四射的英雄,惊叹于他们的伟大成就。
材料二: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迸发出闪亮的精神火花……
《孤勇者》中唱道,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污泥满身的亦是英雄。相信你心中也有一个英雄,结合生活经历和感受,以“心中的英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解析:A 项,“浩浩荡荡”指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句中“几个人”不能构成“人流”,使用不当。B项,“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符合语境。C项,“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的捐税。句中用错对象。D项,“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不合语境。
4.C 解析:A.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结果”;B.搭配不当,把“经历”改为“经受”;D.搭配不当,将“科研”改为“科研人员”。
5.(1)示例:树时代新风,立爱国壮举。
(2)示例:读杨振宁的《邓稼先》 我们感受到邓稼先鲜为人知为国献身的情怀
6. B 解析:“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是“买”的意思。
7.D 解析:A.想/思考;B.好像/比得上;C.面对,对着/掌控; D.跑/跑。
8.D 解析:文章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对木兰征战场面采用的是略写。
9.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
10.冯婉贞挥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
11.具有爱国精神,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参考译文】距离圆明园十里,有个村子叫谢庄,全村住的都是猎户。其中有个名叫冯三保的山东人,精通武术。(他的)女儿婉贞,十九岁,从小爱好武术,学习过的武艺没有不精通的。这一年,谢庄办起了团练,因为冯三保勇敢而又会多种武艺,被推荐为首领。(三保带领民团)在险要的地方筑起了石寨和土堡,树起了一面旗帜,写着“谢庄团练冯”。
冯婉贞于是率领少年们整好装束出发了,(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雪亮的钢刀,轻捷得像猿猴似的。距离村子四里远有一片森林,树荫浓密遮住太阳,(他们就)埋伏在那里。没有多久,敌人果然抬着大炮来了,大约有五六百人。(冯婉贞)拔刀奋身跃起,率领大家袭击敌人。敌人出乎意外,非常惊恐慌乱,用枪上的刺刀跟谢庄少年进行搏斗,但轻捷勇猛到底比不上谢庄人。冯婉贞挥刀奋力砍杀,和她对战的没有不被击败的,敌人于是纷纷败退。冯婉贞大声喊道:“各位兄弟姊妹!敌人避开我们远去,是想用枪炮来使我们陷于困境,赶快追击,不要失去战机!”于是大家竭尽全力拦截敌人,敌我双方交错混合在一起,互相搏斗,敌人的枪炮始终不能发射。到傍晚,被杀死的敌人有一百多人。敌人扔下大炮慌慌张张地逃跑了。谢庄于是平安无事。
12.C 解析:“辞官归乡之情”这一表述欠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准备在春天放舟出峡东下的心愿。
13.“急急”写出鸣雁声音之急切,“轻轻”写鸥鸟翻飞之轻盈,绘声绘形,逼真细腻,从侧面烘托了白帝城楼高耸之势。
14.A 解析:《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不能说作者是郭茂倩。
15.(1)何人不起故园情 (2)惟解漫天作雪飞 (3)峨眉山月半轮秋 (4)马上相逢无纸笔 (5)回乐烽前沙似雪 (6)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7)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6.(1)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 ②祥子逃走时偷了大兵的三匹骆驼,通过卖骆驼和辛苦干包月,继续攒钱买车。但辛苦攒下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买车愿望再次落空。
(2)示例一: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示例二:我觉得人可以在污浊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造成祥子悲剧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原因有以下几点:他乐观但盲目,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道。他外刚却内软,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
17.奋战在最前线,九死一生。 带领村民植树造林,造福乡里。 隐藏功名,初心不改。
18.从语言和神态角度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写孙景坤对英雄的理解,写他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对副连长支全胜等人深厚的革命友情和敬重之情。
19.在战争年代孙景坤是革命英雄,他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和平建设时期,他回乡建设,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20.(2)疗养院,他学习生活独立和脱盲,光荣入党 (4)退休后,他到处宣讲革命见闻感悟,分文不取
21.(1)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李化武观看《长津湖》时的反应,表达了他对志愿军战士的肃穆致敬。
(2)下定的决心像磐石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他不想成为国家负担让国家供养,要回家的决心之大,抒发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国家的热爱。
2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战场受伤,落下残疾;引出下文进入荣军院后像保尔一样独立生活,使文章语义连贯衔接自然。内容上:写了受伤后进入荣军院,凸显了主人公英勇无畏和坚强独立的高尚品质。
23.运用倒叙,第①段写老人在影院中观看电影行军礼,引出对志愿军战士李化武坚强一生的回忆,赞美了志愿军战士坚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4.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