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13: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结合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的关联,梳理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与异邦文化的交流,认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关联。(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汤因比《历史研究》中关于中国文明对未来世界影响的论述,理解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悟新知】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融入
过程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主张顿悟成佛的①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 以②    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响 (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明清 时期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等方面的新知识,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近代(1)鸦片战争以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③       成立;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3)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者,主张吸收④      的思想;十月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⑤       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对亚洲 汉字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
儒学与佛教 3—5世纪,儒学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社会制度 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⑥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律令、历法、 建筑、绘画等 方面 东亚和东南亚深受唐文化影响
对欧洲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加速了骑士阶层的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⑦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5)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答案】 ①禅宗 ②儒家学说 ③京师同文馆 ④民主与科学 ⑤马克思主义
⑥大化改新 ⑦活字印刷机
【概念解读】
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国及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地域相近区域。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道教、中国化佛教(汉传佛教)。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以深刻影响。其形成主要有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教材问题】
学思之窗 阅读上述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解题关键:诗句的作者及诗的体例、内容等。
思路引领:据材料把握作者、体例、内容等相关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结合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进行思考。
答案提示: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思考点 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关键:明确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符号”的特色产品和典章制度等。
思路引领:联系所学知识,选择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符号”的特色代表来分析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答案提示:长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促使中国的丝绸、铁器、瓷器等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科举制度西传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创立;等等。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解题关键:基于唯物史观进行解读。
思路引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兼收并蓄学习和基于中国国情的理性判断等方面思考。
答案提示: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
学习拓展 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解题关键:把握“当今人类文明发展”这一视角。
思路引领: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社会生活,从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和外交政策、理念、原则等方面总结归纳。
答案提示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国际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互动探究】
材料
“新闻”与“古事”
《点石斋画报》在《申报》上刊载的广告说道,“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
“百工图”或《诗经》意境画,“时事”是主角,如今改出画册,“古衣冠”因而登堂入室,扮演主人的角色。此类故事日后不断重演,只是不见得如此戏剧性而已。至于古代中国的场景及人物,更多的是借助伦理、历史、掌故等栏目来实现。正是因为以新闻为主体的画报中不时涌现古人、古事、古诗、古画,让古今之间充满了张力。在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互相渗透,相安无事。
 
图1 百工图   图2 点石斋画报时事精选图 图3 新样气球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对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的关联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 历史解释:晚清画报中出现“新闻”与“古事”互相渗透的现象。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晚清和近代画报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画报主要面向普通民众,“新闻”与“古事”相互渗透,有助于民众更好地掌握信息。这种关联起到启发民众、传播西方先进知识、开阔国人视野等进步作用。画报中“新闻”与“古事”的关联体现了形式的创新,对后来的画报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审题步骤】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从图片主题得出“新样气球”,从出处得出“《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从正文得出“在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互相渗透,相安无事”“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正是因为以新闻为主体的画报中不时涌现古人、古事、古诗、古画,让古今之间充满了张力”等信息,进而关联所学知识解读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时空限定——晚清;内容限定——画报中“新闻”与“古事”的关联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从时代背景、时代特征、作用及影响等角度入手,据材料“在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互相渗透,相安无事”得出晚清出现“新闻”与“古事”互相渗透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背景,此时近代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据材料“新样气球”及材料出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并结合所学得出西学东渐,晚清和近代画报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据材料“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百工图”“点石斋画报时事精选图”并结合所学得出画报主要面向普通民众,“新闻”与“古事”相互渗透,有助于民众更好地掌握信息;据材料“正是因为以新闻为主体的画报中不时涌现古人、古事、古诗、古画,让古今之间充满了张力”并结合所学得出这种关联起到启发民众、传播西方先进知识、开阔国人视野等进步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闻”与“古事”的关联体现了形式的创新,对后来的画报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任务2 中华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
【互动探究】
材料 汤因比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的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他坚信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才能避免因民族国家的狭隘国家利益而带来人类社会的灭亡。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西方式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变迁。他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
——摘编自[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1
论题:未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引领。
阐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些思想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对多元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博采众长,同时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积极学习中国儒家文化、模仿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当今世界形势纷繁复杂,问题众多,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为人类解决共同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中华文化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示例2
论题:西方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西方文明难以引领未来世界的发展。
阐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文明从古希腊文明中走来,在当今世界占据重要地位,西方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众多优秀成果,也越来越暴露出许多问题,难以引领未来世界的发展。
古希腊给世界带来了“民主”,古罗马给世界带来了“法制”。经历近代民族国家崛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在西方世界确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也随着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世界把民主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唯一办法。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科技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格局。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最终使得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文明遭受巨大打击。二战以后资本主义阵营掀起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世界长期处于两大阵营对峙的威胁之下。两极格局瓦解后,人类文明长期面临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恐怖主义的泛滥。世界发展始终面临各种威胁,无法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
西方社会的发展曾经给世界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民主的政治理念,然而世界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成,文明发展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不同文明携手进步。
【探究步骤】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初步设计“问题”(论点)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提取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的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西方式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变迁”
时空定位 古今中外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为人类解决共同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
层次鲜明 传承及其影响—传播及其影响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未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引领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对多元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答题步骤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为人类解决共同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中华文化引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思维导图】
【随堂检测·精评价】
1.“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符合这一时期前一关系的主张的是(  )。
A.民贵君轻 B.君主受命于天
C.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 “制天命而用之”是指人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体现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突出人的地位,故C项正确;“民贵君轻”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强调民的作用,故A项错误;“君主受命于天”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强调君的作用,故B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说的是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强调民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C
2.下图所示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类服饰是(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古典主义盛行的表现
D.文化国际交流的产物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时装在设计之时受到希腊、俄国、中华文化的影响,展现了文化国际交流的成果,D项正确。
【答案】 D
3.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有助于(  )。
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解析】 罗明坚借助佛教、利玛窦借助中国上层力量传播天主教,这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此时还没有列强侵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传播宗教,没有涉及科技,排除C项;两位传教士的行为对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帮助,排除D项。
  【答案】 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