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规划·构体系】
【目标任务】
【线索特征】
古代 古往今来,生活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开辟了不同类型的商路,中西方通过商路进行了技术、物质、文化层面的交流,促进了各地区的文明与进步
近代 以来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此后全球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事商贸活动,带动了人文、科学、艺术、宗教等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
【主干构建】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商路 上的中西 文化交流 物质和技术 对外输出 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瓷器等
对内引入 “汗血马”、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棉花、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
精神和文化 佛教传入,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入,佛教石窟,中医药外传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 网的形成 15世纪之前 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新航路开辟以后 股份公司出现和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以后 形成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0世纪上半期 两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后 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关税谈判、中国改革开放、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
商品流动 与文化交 流国际化 饮茶风俗 中国茶传播、万里茶道、茶室、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服饰变化 中国服装元素、中山装
钟表技术 经由中国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1.根据相关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区分史料类型,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论述。(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结合丝绸之路在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通道,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悟新知】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 绸之路 特指西汉① 出使西域后形成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交通线路,时段局限在西汉
广义的丝 绸之路(1)从时间上看,可上溯到先秦,自西汉形成,经东汉发展,魏晋曲折,到唐代兴盛,下及宋元,直到明代初期,此后衰落,但清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时有恢复和发展,至近代丝绸之路仍有不可忽略的发展。 (2)从空间上看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② 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 绸之路 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③ 、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④ 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⑤ 、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1)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⑥ 的海路。 (2)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⑦ 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3)明初⑧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技术交流 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也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物质交流 (1)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⑨ 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 (2)西汉从大宛国获得了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3)⑩ 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文化交流 (1) 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也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答案】 ①张骞 ②海上 ③匈奴 ④缅甸 ⑤东南亚 ⑥印度洋 ⑦官方使节
⑧郑和下西洋 ⑨瓷器 ⑩棉花 佛教 中医药知识
【拓展延伸】
1.古代丝绸之路的整体特点
(1)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汉初复杂、多元并存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2)丝绸之路的开辟是西汉王朝处理对匈奴关系方面的战略性附属物,具有历史无意识性。
(3)古代丝绸之路内涵的扩大化与多样化,发展过程的主动性与波动性。
2.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经济社会的繁荣是基本动因
经济繁荣是国运昌盛的缩影,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强盛之时。
(2)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客观要求
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使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活力。
(3)和平稳定是必要前提
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
(4)开放包容是重要支撑
沿线各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彼此文明形态;以包容的观念,善待各自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了商品互补、文化互鉴、文明互动。
(5)文明互鉴是动力源泉
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要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教材问题】
思考点 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解题关键:张骞通西域的开创性及其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思路引领: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张骞对丝绸之路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理解得出。
答案提示:一方面,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贞等中国古代学者才会认为“西域险阨,本无道路”,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是在规模、稳定性方面,还是在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有一定道理。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 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解题关键:西南丝绸之路开拓的必要性和重要影响。
思路引领:第①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归纳;第②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与大夏的交流启发、避开羌人和匈奴控制区等归纳得出。
答案提示
计划:由西南开辟直通身毒(今印度)和中亚诸国的路线,这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原因:①张骞从与大夏国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十分危险,这样可以避开此风险。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谈谈唐朝时期西域乐舞的流传情况。
解题关键:对唐朝艺术特色的认识。
思路引领:对照材料,提取唐朝外来艺术的相关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得出。
答案提示:音乐和舞蹈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形式,舞蹈通常都有配乐,许多音乐也有相应的舞蹈内容。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唐朝的音乐和舞蹈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高峰,它们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充分吸收了边疆、域外的艺术成果。唐朝乐舞受中亚乐舞的影响尤其明显,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乐”中,来自西域的就有《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康国伎》五部。在唐朝最流行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它们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学习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他们的相关活动。
解题关键:国际丝绸之路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新成果。
思路引领:围绕国际丝绸之路研究,查阅资料,搜索有关外国专家的相关活动。
答案提示:本题需要重点关注在丝绸之路研究史上影响和贡献较大的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除李希霍芬外,还有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科兹洛夫等。
【合作探究·提素养】
任务1 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起
【互动探究】
材料一
史料及说明 史料①:《穆天子传》书影,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 史料②: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砖瓦窑址中,发现了百余具遗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遗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材料二 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1)指出材料一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型。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 请结合以上史料和所学说明。
【参考答案】 (1)①文献史料;②③实物史料。
(2)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张骞通西域前的中西往来是零星的、不稳定的,主要是民间往来;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稳定的商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往来更加频繁,官方和民间交往同时进行。因此,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或: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史料①②③,时间上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前;且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因此,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审题步骤】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史料介绍得出“《穆天子传》书影,出土于战国墓”“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砖瓦窑址”“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进而指出各自的史料类型。 材料二:从正文得出“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和“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据此进行分析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内容限定——史料类型。第(2)问,内容限定——材料二中的观点;结合以上史料和所学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据材料可知,《穆天子传》书影是文献史料;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砖瓦窑址发现的遗骸和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都是实物史料。第(2)问,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可以从张骞通西域前后中西往来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即由零星、不稳定的民间交往转变为直接的、频繁的官方和民间共同交往,因此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如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以从史料①②③的时间都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且根据二重证据法,文献和实物史料可以互相印证,说明早在汉代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任务2 丝绸之路对世界贸易与文明的影响
【互动探究】
材料 中国在古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都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九种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论述。
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马、牛、驼等;主要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凤仙花、阿勃参等,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毡布、葡萄酒等。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在进行朝贡贸易时“倍偿其值”,在边境互市中强调“惠远人而贸易”,这种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西方诸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同时各方均从贸易中获得益处。在丝路畅通的大多数时候,呈现的是 “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异域传使者“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
——摘编自雍际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论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论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从西方带来了珍稀动物、植物、皮革制品、药材、香料、珠宝,然后从中国进口丝绸、茶叶、瓷器及其他商品,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丝织工艺、漆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双向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将彼此和整个世界连接起来。
因此,这条连接古代世界的大通道真正发挥了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折射和见证了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
【审题步骤】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初步设计“问题”(论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文字、图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中国在古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术”“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世界古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丝绸之路的影响;东西方双向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层次鲜明 贸易交流—文明交流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丝绸之路——贸易与文明交流的通道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丝绸之路的兴盛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这条连接古代世界的大通道真正发挥了沟通世界和作为中西商贸往来通道的重要作用,折射和见证了中国与欧亚历史发展的轨迹
【思维导图】
【随堂检测·精评价】
1.骆驼俑和胡人俑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随葬品在隋唐时期很盛行(见下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B.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
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骆驼是丝绸之路进行商贸的主要交通工具,胡人骑着骆驼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进行贸易,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C项正确;匠人们高超的技艺与材料“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不符,排除A项;该文物只是墓葬随葬品之一,不足以用来研究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排除B项;该文物信息无法证明唐朝的民族政策是开明的,排除D项。
【答案】 C
2.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西走廊,回纥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亦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攻势。这在当时( )。
A.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B.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
C.中断了中外经济的联系
D.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战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驻守西北地区的军队内调,周边政权趁机扩张,唐朝对河西走廊、阿尔泰山一带、中亚等地的控制减弱或丧失,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A项正确;安史之乱前,唐朝的版图包括河西走廊等地,与这些地区的贸易不属于朝贡贸易,且通过丝绸之路开展的贸易以民间贸易为主,因此安史之乱“导致朝贡贸易迅速衰落”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虽然丝绸之路的畅通受到了影响,但中外经济联系并未中断,排除C项;华北地区的战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而非西北边境军队内调,排除D项。
【答案】 A
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乾闼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隋唐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舞曲》也包含了南亚和中亚元素,可见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征,故选A项;风格单一与“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矛盾,排除B项;《霓裳羽衣舞曲》反映的是贵族生活而非市民生活,排除C项;唐朝文化吸收了南亚、中亚等多种文化元素,并不“固守传统”,排除D项。
【答案】 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