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2 分,总计 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2023七上·洋县月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以火神命名,“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距今约3万年。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B符合题意;
元谋人使用天然火,排除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排除C;
河姆渡人晚于山顶洞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山顶洞人最早使用人工取火即可作答。
2.(2023七上·洋县月考)相传西周建立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的兄弟15个,同姓亲属40个。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血缘亲属 B.有功之臣 C.部落首领 D.商朝旧臣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相传西周建立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的兄弟15个,同姓亲属40个”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分封宗亲、功臣等为诸侯。故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血缘亲属,A符合题意;
有功之臣不是主要分封的对象,排除B;
部落首领题干未涉及,排除C;
商朝旧臣不是分封的主要对象,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较低,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3.(2023七上·洋县月考)经科学测量,右下图所示青铜器含铜84.77%、锡11.64%、铅2.79%,重量达832.84 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D.商代铜爵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B符合题意;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排除A;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不是最重的青铜器,排除C;
商代铜爵是一种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商朝青铜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3七上·洋县月考)孔子的学生除了鲁国人,还有来自宋、吴、楚等10多个诸侯国的人;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有的学生闻一知十,但也有人生性愚钝。材料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因材施教
C.以德治国 D.有教无类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学生中既有贵族、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D符合题意;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A;
因材施教是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排除B;
以德治国是政治主张,不是教育思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3七上·洋县月考)秦朝中央的一位官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监察百官,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还要进行调查。这位中央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的职责主要是协助丞相执掌君臣奏章,并负责监察事务,D符合题意;
丞相掌管行政,排除A;
太尉掌管军事,排除B;
郡守是地方长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6.(2023七上·洋县月考)汉武帝采取某一措施使诸侯国的地域和规模不断缩小,且比较分散,不能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为诸侯国问题的彻底解决奠定基础。这一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太学
C.确立察举制 D.出兵匈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武帝采取某一措施使诸侯国的地域和规模不断缩小,且比较分散,不能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为诸侯国问题的彻底解决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主父“推恩令”的建议,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
设立太学有利于儒家教育的发展,排除B;
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排除C;
出兵匈奴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措施即可作答。
7.(2023七上·洋县月考)东汉时期,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遣私客到属县“逮捉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这反映了当时( )
A.宦官把持朝政 B.外戚势力强大
C.割据势力猖獗 D.贫民流离失所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逮捉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可知,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属于外戚,说明外戚势力强大。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B符合题意;
宦官把持朝政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
割据势力猖獗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
题干无法说明贫民流离失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3七上·洋县月考)很多医馆都命名为“治未堂”,其名来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提出的“治未病”的思想,这位“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扁鹊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
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A符合题意;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排除B;
贾思勰著有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排除C;
扁鹊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张仲景的成就即可作答。同时对华佗、贾思勰、扁鹊的成就要有所掌握。
9.(2023七上·洋县月考)宗教的产生往往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种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孕育而生,该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动荡时代,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宗教的兴起提供土壤,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道教(太平道),宣传神仙方术,受到下层人民的信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符合题意;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排除A;
基督教诞生于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排除C;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道教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道教是我国产生的本土宗教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洋县月考)战争的胜负不一定取决于兵力的多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
①官渡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发生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383年,东晋和前秦发生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②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含②的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难度较低,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特点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洋县月考)南朝(公元420年——公元 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这四个朝代是( )
A.北齐、北周、西晋、东晋 B.宋、齐、梁、陈
C.西晋、东晋、北魏、东魏 D.宋、北周、西晋、梁
【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南朝是南方四个朝代的总称,这四个朝代更迭的顺序是宋、齐、梁、陈,B符合题意;
北齐、北周、西晋、东晋不属于南朝,排除A;
西晋、东晋、北魏、东魏不属于南朝,排除C;
北周、西晋不属于南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即可作答。
12.(2023七上·洋县月考)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下列属于其作品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②④正确,D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作品,排除AC;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著作,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顾恺之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总计36分)
13.(2023七上·洋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致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材料三: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公元307 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 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有哪些变化 并简述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图片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一举措 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除了“算缗”“告缗”外还推行了哪些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据荒耕作到铁犁牛。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举措:统一量衡制度。目的: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经济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及铁犁牛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可知,我国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有的变化有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到铁犁牛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深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为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根据材料二“秦铜权、秦铜量”可知,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为统一度量衡制度。根据材料二“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可知,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所以,汉武帝时期除了“算缗”“告缗”外还推行的经济措施为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三“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依据"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可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北方更优越;结合所学从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等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
(1)变化;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据荒耕作到铁犁牛。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举措:统一量衡制度。目的: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经济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及铁犁牛耕,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2023七上·洋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传统观念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几乎每项措施的推行都遭到了干扰和破坏。尤其是迁都之后,太子元恂企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发动叛乱,拓跋宏大义灭亲,毅然将其处死。元老贵族穆泰等又在平城反叛,拓跋宏坚决予以镇压,使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为改革扫清了障碍。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主要措施。简述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变法的认识。
【答案】(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严厉镇压反对势力: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迁都洛阳等。
(3)认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实现富强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太子元恂企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发动叛乱,拓跋宏大义灭亲,毅然将其处死。”可得出孝文帝改革严厉镇压反对势力;根据材料二“元老贵族穆泰等又在平城反叛,拓跋宏坚决予以镇压,使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为改革扫清了障碍。”可得出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根据材料二“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成功。”可得出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迁都洛阳等。
(3)本题考查对改革变法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改革变法的认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实现富强,等等。
故答案为:
(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严厉镇压反对势力: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迁都洛阳等。
(3)认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实现富强等。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5.(2023七上·洋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算赋”(人头税)由120 钱减为40 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 岁推至20岁。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三: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朝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材料 图 A 大泽乡起义由 、吴广领导,是中国历史上第 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失败后,项羽等人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项羽在 (战役)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秦朝灭亡后,图B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刘邦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答案】(1)陈胜;巨之战;楚汉之;长安
(2)原因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延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统治者励精图治:阜帝售导节俭,关爱百姓:废除严刑峻法:在民族关系方面推行和平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3)措施: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机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陈胜、吴广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所以,①为陈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②为巨鹿之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所以,③为楚汉之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所以,④为长安。
(2)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和所学知识可知,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延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根据材料二“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可知,统治者励精图治;皇帝倡导节俭,关爱百姓;根据材料二“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答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答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可知,废除严刑峻法;在民族关系方面推行和平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朝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可知,概括得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有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第1空、陈胜
第2空、巨之战
第3空、楚汉之
第4空、长安
(2)原因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延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统治者励精图治;阜帝售导节俭,关爱百姓;废除严刑峻法;在民族关系方面推行和平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3)措施: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机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陕西省汉中市洋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2 分,总计 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2023七上·洋县月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以火神命名,“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2023七上·洋县月考)相传西周建立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的兄弟15个,同姓亲属40个。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血缘亲属 B.有功之臣 C.部落首领 D.商朝旧臣
3.(2023七上·洋县月考)经科学测量,右下图所示青铜器含铜84.77%、锡11.64%、铅2.79%,重量达832.84 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D.商代铜爵
4.(2023七上·洋县月考)孔子的学生除了鲁国人,还有来自宋、吴、楚等10多个诸侯国的人;学生中既有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有的学生闻一知十,但也有人生性愚钝。材料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因材施教
C.以德治国 D.有教无类
5.(2023七上·洋县月考)秦朝中央的一位官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监察百官,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还要进行调查。这位中央官员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6.(2023七上·洋县月考)汉武帝采取某一措施使诸侯国的地域和规模不断缩小,且比较分散,不能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为诸侯国问题的彻底解决奠定基础。这一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太学
C.确立察举制 D.出兵匈奴
7.(2023七上·洋县月考)东汉时期,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遣私客到属县“逮捉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这反映了当时( )
A.宦官把持朝政 B.外戚势力强大
C.割据势力猖獗 D.贫民流离失所
8.(2023七上·洋县月考)很多医馆都命名为“治未堂”,其名来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提出的“治未病”的思想,这位“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贾思勰 D.扁鹊
9.(2023七上·洋县月考)宗教的产生往往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种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孕育而生,该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0.(2023七上·洋县月考)战争的胜负不一定取决于兵力的多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
①官渡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3七上·洋县月考)南朝(公元420年——公元 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这四个朝代是( )
A.北齐、北周、西晋、东晋 B.宋、齐、梁、陈
C.西晋、东晋、北魏、东魏 D.宋、北周、西晋、梁
12.(2023七上·洋县月考)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是当时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下列属于其作品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总计36分)
13.(2023七上·洋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致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材料三: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公元307 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 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有哪些变化 并简述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图片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一举措 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除了“算缗”“告缗”外还推行了哪些经济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原因。
14.(2023七上·洋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资料》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传统观念束缚和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几乎每项措施的推行都遭到了干扰和破坏。尤其是迁都之后,太子元恂企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发动叛乱,拓跋宏大义灭亲,毅然将其处死。元老贵族穆泰等又在平城反叛,拓跋宏坚决予以镇压,使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为改革扫清了障碍。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军事上的主要措施。简述商鞅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变法的认识。
15.(2023七上·洋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立为定制。汉文帝一度将“算赋”(人头税)由120 钱减为40 钱,景帝则将男子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 岁推至20岁。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笞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笞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三:汉为发展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1959~1969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朝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1)材料 图 A 大泽乡起义由 、吴广领导,是中国历史上第 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失败后,项羽等人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项羽在 (战役)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秦朝灭亡后,图B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 ”;刘邦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距今约3万年。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B符合题意;
元谋人使用天然火,排除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排除C;
河姆渡人晚于山顶洞人,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山顶洞人最早使用人工取火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相传西周建立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的兄弟15个,同姓亲属40个”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分封宗亲、功臣等为诸侯。故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血缘亲属,A符合题意;
有功之臣不是主要分封的对象,排除B;
部落首领题干未涉及,排除C;
商朝旧臣不是分封的主要对象,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知识。难度较低,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分封制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B符合题意;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排除A;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不是最重的青铜器,排除C;
商代铜爵是一种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司母戊鼎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商朝青铜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学生中既有贵族、将军,也有商人、农夫,甚至还有盗贼。”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D符合题意;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A;
因材施教是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排除B;
以德治国是政治主张,不是教育思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的职责主要是协助丞相执掌君臣奏章,并负责监察事务,D符合题意;
丞相掌管行政,排除A;
太尉掌管军事,排除B;
郡守是地方长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武帝采取某一措施使诸侯国的地域和规模不断缩小,且比较分散,不能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为诸侯国问题的彻底解决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主父“推恩令”的建议,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
设立太学有利于儒家教育的发展,排除B;
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排除C;
出兵匈奴与王国问题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措施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逮捉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可知,汉顺帝皇后的哥哥梁冀属于外戚,说明外戚势力强大。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B符合题意;
宦官把持朝政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
割据势力猖獗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
题干无法说明贫民流离失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
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A符合题意;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排除B;
贾思勰著有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排除C;
扁鹊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张仲景的成就即可作答。同时对华佗、贾思勰、扁鹊的成就要有所掌握。
9.【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动荡时代,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宗教的兴起提供土壤,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道教(太平道),宣传神仙方术,受到下层人民的信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符合题意;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排除A;
基督教诞生于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排除C;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道教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道教是我国产生的本土宗教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发生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383年,东晋和前秦发生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
②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含②的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难度较低,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特点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南朝是南方四个朝代的总称,这四个朝代更迭的顺序是宋、齐、梁、陈,B符合题意;
北齐、北周、西晋、东晋不属于南朝,排除A;
西晋、东晋、北魏、东魏不属于南朝,排除C;
北周、西晋不属于南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朝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即可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②④正确,D符合题意;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作品,排除AC;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著作,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顾恺之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即可作答。
13.【答案】(1)变化;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据荒耕作到铁犁牛。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举措:统一量衡制度。目的: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经济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及铁犁牛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可知,我国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有的变化有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到铁犁牛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深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为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本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根据材料二“秦铜权、秦铜量”可知,体现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为统一度量衡制度。根据材料二“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可知,概括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的目的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所以,汉武帝时期除了“算缗”“告缗”外还推行的经济措施为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根据材料三“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依据"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可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比北方更优越;结合所学从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等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
(1)变化;生产工具上:从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到使用铁农具;生产技术上:从刀耕火种,据荒耕作到铁犁牛。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举措:统一量衡制度。目的: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巩固统治。经济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南迁人口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的辛勤劳动;统治者的重视。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及铁犁牛耕,查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4.【答案】(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严厉镇压反对势力: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迁都洛阳等。
(3)认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实现富强等。
【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太子元恂企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发动叛乱,拓跋宏大义灭亲,毅然将其处死。”可得出孝文帝改革严厉镇压反对势力;根据材料二“元老贵族穆泰等又在平城反叛,拓跋宏坚决予以镇压,使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为改革扫清了障碍。”可得出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根据材料二“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成功。”可得出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迁都洛阳等。
(3)本题考查对改革变法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改革变法的认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实现富强,等等。
故答案为:
(1)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原因:严厉镇压反对势力: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迁都洛阳等。
(3)认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实现富强等。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5.【答案】(1)陈胜;巨之战;楚汉之;长安
(2)原因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延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统治者励精图治:阜帝售导节俭,关爱百姓:废除严刑峻法:在民族关系方面推行和平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3)措施: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机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陈胜、吴广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旗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所以,①为陈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②为巨鹿之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所以,③为楚汉之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所以,④为长安。
(2)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坚持‘无为而治’。汉文帝曾经减免田租”和所学知识可知,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延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根据材料二“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可知,统治者励精图治;皇帝倡导节俭,关爱百姓;根据材料二“汉文帝废除了秦朝的连坐制,将几种残害肢体的肉刑改以答刑代替,景帝又减少了答刑数目。在边境地区,汉文帝与匈奴继续实行‘和亲’”可知,废除严刑峻法;在民族关系方面推行和平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朝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可知,概括得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有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第1空、陈胜
第2空、巨之战
第3空、楚汉之
第4空、长安
(2)原因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延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统治者励精图治;阜帝售导节俭,关爱百姓;废除严刑峻法;在民族关系方面推行和平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3)措施: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置机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战争、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的相关信息。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插图,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