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9端午粽 教案(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9端午粽 教案(表格式,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3 20: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9 端午粽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主备人
课前解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第4自然段写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7个。其中有2个独体字,2个左右结构,3个上下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会认14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以及1个多音字。另外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积累叠词的用法,如“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积累“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初读时注意短语“( )的( )”的朗读,可以采用拆分法,分步呈现,帮助学生读好短语,为后面读好长句子做好铺垫。另一个朗读的重点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可以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子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节日。 语言运用:积累叠词的用法以及“的”字短语。 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地介绍喜欢吃的食物。 审美创造:了解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感受传统食物带来的幸福。
思政元素 通过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端、粽”等14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叶、分、豆”4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箬竹叶”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引导谈话: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熟悉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展示图片:使用赛龙舟的图片来展示端午节的丰富多彩习俗活动。 3. 创建氛围:与学生一起欣赏图片,共同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4. 提问讨论:询问学生在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们通常会做些什么,并指名学生回答。 5. 板书课题:在黑板上书写课文题目,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午”字。 6. 观察指导:让学生观察“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提醒他们注意书写的要点。 7. 书写练习:让学生描红并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午”字,同时巡视指导学生的书写。 8. 评价反馈: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书写的“午”字,并提供反馈。 1. 分享讨论:积极参与谈话,分享自己熟悉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观赏图片:观看教师展示的赛龙舟图片,感受端午节的气氛。 3. 回答问题:在教师提问时,主动举手回答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倾听其他同学的补充。 4. 齐读课题:与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课文题目。 5. 观察学习:仔细观察“午”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6. 书写练习:按照教师的指导,练习书写“午”字,注意书写的规范。 7. 相互评价:与同学们相互评价书写的“午”字,学习彼此的优点。 通过谈话导入端午节的习俗,并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 发出指令: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强调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 巡视指导:在学生自由朗读时,巡视教室,倾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3. 引导认字: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反复拼读。 4. 检查同桌:鼓励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生字读音,并分享识记生字的方法。 5. 组织游戏:开展“我是读词王”游戏,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抢读生词。 (端午节 粽子 总会 糯米 中间 十分 红豆 鲜肉 带回去 知识 据说 纪念) 6. 引导齐读:在游戏结束后,带领学生齐读课文,特别关注生词在课文中的正确读音。 1. 自由朗读:按照教师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和句子流畅。 2. 圈画生字:在自己的课本上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并用拼音辅助拼读。 3. 同桌互助: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互相纠正发音错误,并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4. 参与游戏:在“我是读词王”游戏中,积极参与抢读生词,提高对生词的识别和发音能力。 5. 齐读课文:跟随教师和其他同学,齐读课文,特别注意生词的正确读音。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圈生字,并采用玩游戏的方法读生词,十分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 配乐范读: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为学生范读课文,展示正确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2. 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如小组合作共读,逐段朗读,以及多读几遍喜欢的句子给同桌听。 3. 提出要求:明确朗读要求,包括说出课文自然段的数量,以及如何处理长句子的停顿。 4. 书写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叶”字的占格情况,并共同书写,比较书写的工整和漂亮程度。 5. 结构观察:让学生观察“真”字的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并通过巧记生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6. 研读引导:提问关于外婆包粽子的花样,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7. 书写演示:使用图文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豆”字的字义,并指导书写方法。 1. 感受朗读:聆听教师的配乐范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2. 多样朗读:按照教师的要求,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小组共读、逐段朗读,以及与同桌分享喜欢的句子。 3. 识别段落:回答课文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问题,并注意长句子的停顿。 4. 观察描述:观察箬竹叶的图片,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描述箬竹叶的样子,并观察“叶”字的占格情况。 5. 书写练习:与教师共同书写“叶”字,竞争写出工整、漂亮的字体。 6. 学习书写:观察“真”字的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并通过记忆口诀学习书写。 7. 研读回答: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关于外婆包粽子的花样。 8. 理解书写:通过图文演示法理解“豆”字的字义,并按照教师的指导练习书写。 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朗读、合作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随文识字,体会汉字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糯米、裹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2.会写“节、米、分”3个字。 3.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 引导游戏:组织学生玩“找动物”游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字词。 2. 出示写有本课词语的小动物卡片,准备进行小组竞赛。 3. 组织竞赛: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读词语,确定哪个小组读得准确,并监督游戏规则的执行。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 美滋滋 端午节) 4. 引导回顾:带领学生齐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子的朗读。 5. 提问回顾:询问学生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1. 参与游戏:积极参与“找动物”游戏,通过游戏复习本课的词语。 2. 小组合作:在小组内共同认读词语,争取准确无误,为小组赢得小动物卡片。 3. 选择小动物:小组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同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认读相应的词语。 4. 齐读课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齐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朗读技巧。 5. 回忆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回顾课文中提到的外婆包粽子的花样。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漫长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更是对上节课的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涵 1. 引导品读:指导学生重点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粽子的特点。 2. 提出问题:询问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 描述指导: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4. 小结确认: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粽子的外形特点。 5. 词语解释:出示“糯米”和“裹着”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糯米:糯稻碾出的米,可以做糕点、粽子,也可以酿酒。也叫江米。 裹着:包着,包在一起。) 6.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填入合适的叠词。 (粽子是用( )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 )糯米,中间有一颗( )枣。) 7. 比较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8. 品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AAB式重叠词对粽子特点的体现,并朗读体会。 1. 自由朗读:根据教师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粽子的特点。 2. 描述粽子: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3. 回答问题: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描述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4. 学习词语:了解“糯米”和“裹着”的含义,扩展词汇知识。 5.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入“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叠词。 6. 比较体会: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体会叠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7. 积累朗读:朗读词语,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品味粽子的色香味美。 注重教授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并联系图画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美词佳句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 创设情境:通过带来美味粽子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带有“节”、“米”、“分”三个字的粽子图片。 2. 引入生字:询问学生是否认识这几个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字,写得好将获得获得美味粽子。 3. 指导书写:教师范写“节”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并练写,同时讨论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扩词训练。 4. 解释字义:通过“品尝”粽子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米”字,并展示字形演变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5. 书写要领:解释“分”字的反义词是“合”,并指导学生注意书写时的字形要领。 6. 讲评展示: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以激励他们进步。 7.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并总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课文学习内容。 8. 情感升华:强调在享受粽子美味的同时,要缅怀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当我们吃美味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 参与情境:对教师带来的粽子表示兴趣,并尝试识别粽子上的生字。 2. 学习生字:认真观察“节”字的结构,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写,同时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节日。 3. 理解字义:通过观察“米”的字形演变图,理解字义,并“品尝”粽子来加深印象。 4. 书写实践:注意书写“分”字时的要领,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反义词。 5. 评价同伴:参与评价同伴的书写作品,给出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6. 分享收获: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体会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7. 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对屈原表示敬意。 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再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多的认识,同时对端午节这个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书写今天学习的生字,每个字写一行并组词,抄写本课出现的AAB重叠语。 2.查一查:利用图书或互联网,查找更多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资料,如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粽子的种类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 一进入课堂,我就通过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品鉴”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的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学习,使识字教学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