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表格式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表格式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03 20: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氮气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硝酸
教学目标
1. 了解硝酸的不稳定性,通过实验,探究硝酸的不稳定性。 2. 了解酸雨的概念、形成、危害,更重要的是防治,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硝酸的不稳定性。
2. 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 1. 硝酸的氧化性。
2. 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学习任务1】实验引入,引入硝酸不稳定性 2.实验探究 【学习任务2】探析硝酸强氧化性 3.微观探析 【学习任务3】根据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预测硝酸性质 4.总结归纳 【学习任务5】归纳硝酸的性质并引入酸雨及防治 二、教学过程 【开场语】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浙江省包朝龙名师网络工作室微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系列微课三,本微课的主题是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第三课时硝酸。 1.【新课引入】实验引入,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ppt】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 浓硝酸是无色液体,呈现黄色的原因是因为其中溶解了二氧化氮,那么二氧化氮是如何产生的呢?浓硝酸分解产生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了二氧化氮。反应方程式为: 4HNO34NO2↑+O2↑+2H2O 2.【实验探究】实验引入,探析硝酸强氧化性 【ppt】 如图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铜丝提离液面,反应停止。 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试管口附近有部分红棕色气体生成,溶液显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显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4HNO3=Cu(NO3)2+2NO2↑+2H2O 3.【微观探析】探析硝酸呈氧化性的原因 NO3-离子中N元素呈+5价,为最高价,有下降的趋势,理论上可以生成NO、NO2,甚至N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我们学过,氧化剂浓度会影响其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因此浓硝酸被还原成NO2,稀硝酸被还原成NO,更稀的硝酸可能被还原成N2。 【ppt】硝酸钠溶液中投入铜片,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根离子氧化性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显现。接着向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硫酸,铜片上慢慢产生气泡,溶液显蓝色。进一步证明,硝酸根离子在酸性环境中体现强氧化性,其离子反应方程为: 3Cu+8H++2NO3-=3Cu2++2NO↑+4H2O 4.【总结归纳】归纳硝酸的性质并引入酸雨及防治 【ppt】硝酸具有酸的共性:酸性,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等。硝酸还具有特性:强氧化性,可以跟除金、铂之外的几乎所有金属反应。但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按照体积比4:1混合)可以溶解金、铂等金属。 浓硝酸或浓硫酸常温下将铝、铁的表面氧化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了反应进一步进行,这个现象称为钝化,因此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 【ppt】自主学习:酸雨及防治 阅读教材,并结合5-15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形成酸雨的气体是什么? (2)气体的来源? (3)形成酸雨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