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材分析】
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零点概念的引出,主要利用学生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来引入;二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函数零点就是方程的实数根,即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三是利用特殊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发现连续函数零点的判定方法,并对定理进行必要的探究,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如果函数在区间上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这个也就是方程的根。
【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能够利用已知条件求简单函数的零点,理解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并会用其判断某函数在特定区间有无零点。
2.通过二次函数零点概念的形成过程,得出一般函数零点的定义,并总结出函数零点的等价条件,从而发现数学知识间存在必然联系。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从“数”“形”两个层面理解“函数零点”这一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学情分析】
1.学生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观察得出。
(2)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2. 学生欠缺的知识与能力
(1)复杂函数求值相关计算学生掌握不太准确,对函数图象和性质掌握不太扎实.
(2)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或定理比较困难,对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不太适应。
【重点难点】
重点:零点的概念;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
难点:函数零点的等价条件,函数零点存在判定方法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策略】
让学生从二次函数入手,引入函数零点的概念及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以旧知识引入,起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降低难度,便于接受。
给学生构建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应用二次函数图象,通过观察图象加深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和探究,并以此为主线,由表及内、由浅入深,逐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借鉴历史 将数学史融入教学之中知识之谐情感之悦
问题1:你会解方程吗? 观察、思考,用现在知识能否解决问题? 回顾历史,引出新概念
二问题搭台探究立骨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新知识
一般函数的图象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方程的根就是函数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
对于函数,我们把使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方程是否有解等价于函数是否存在零点函数的零点是数不是点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辨析讨论,深化关系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利用实际例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零点的求法。让学生观察所画函数曲线与x轴的相交情况,说明连接A,B两点的函数曲线必在区间(a,b)内。
反馈练习:
问题2:用几条连续(不间断)的函数曲线连接如图所示的A,B两点.
观察下图,总结上述规律的一般情况。 ,上有零点,上有零点,上有零点,上无零点
探究发现零点存在判定的方法 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条件:①函数的图象在上连续;②;结论:在内存在零点
问题3:通过下面5各探究,深刻理解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探究1:探究2:探究3:探究4:探究5: 归纳总结判定方法,揭示本质
判定解析 利用上述五个探究,加深对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的理解,并深刻理解其只能对存在性进去判断,但无法判断零点个数 总结零点判定定理只能判断有无零点。
提升训练 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的方法。
三概括总结分层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体会了哪些思想? 知识:①零点的概念,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②连续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方法:数形结合(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等价转化思想: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 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作业布置 必做题:第88页 第1(2)(3);选做题:第93页第3题思考:若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有零点,如何求出这个零点
板书设计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零点的概念2.函数零点方程的根函数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3.零点存在定理:条件:①函数的图象在上连续;②;结论:在内存在零点 4.问题解析
(七)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以函数图象为主要突破口,让学生从“数”“形”两个层面理解函数零点这个概念,突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采用“问题—探究—应用”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串引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探究生成新知,通过应用巩固新知,以函数图象为主要载体,给学生构建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和分享,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