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专题阅读(现代文+文言文)(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专题阅读(现代文+文言文)(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5 09:28:59

文档简介

2024(现代文)
现代文·日积月累
篇I 看庙戏
琦君
我家乡旧时代的农村生活,非常勤俭简朴,只有在过新年时才有几天休闲。大家吃完晚饭后,就在厨房里围坐在大灶边取暖。我家那时有两位长工,一位小帮工阿喜,都听老长工阿荣伯的指挥。
将近农历新年时,镇上照例要在庙里演两天戏,感谢神佛一年的照顾。可惜腊月从城里请来的总是最穷最破的班子,因为家家都在忙过年,没有大人看戏,只有小孩子在台下啃甘蔗、吃橘子,追来追去。但是无论多破的班子,阿荣伯都要带我去看戏。有一个晚上好冷,他仍要带我去,我抱怨说:“不要去嘛,在家里烤火吃甜山薯,听你讲三国演义多好玩?破班子戏,多难看呀!”阿荣伯却生气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讲?越是破班子,越该去给他们捧捧场。多给他们叫几声好,不然他们辛辛苦苦演了没人看,多冷清呀!”
阿喜连声说“对,对”,就陪着一同去。到了庙里,正殿天井只有零零落落几个人,连小孩子也不看戏,只三三两两坐在地上斗纸牌。我们三个人站在离戏台很近的地方,不管台上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阿荣伯都使劲拍手叫好。阿喜也跟着喊“好啊!好啊!”我却一点也看不懂他们在演什么。只看他们稀稀落落几个人穿着破烂戏装在台上走来走去,唱的声音有气无力。阿喜说当中那个穿旧龙袍的是皇帝,手里牵着的穿黄袍的孩子是太子,太子前额正中有一点深红点子,脸圆圆的很好玩。但是看他在打哆嗦,一定是太冷了。他被皇帝爸爸牵来牵去,皇帝咿咿呀呀地唱了一阵,两个人就都下去了。我看得只想打瞌睡,却见那个太子已换了件破棉袄,从台下的木栅破洞钻出来,走到走廊里一个馄饨担子边上,呆呆地看,直咽口水。阿荣伯说他真是饿了,就走过去摸出三个铜板给馄饨担子,买了碗馄饨递给他,他犹豫了一下,就接过去稀里呼噜地吃了。我看他额头上的深红点子还没擦掉,走过去轻声对他说:“你是当太子的。”他生气地说:“我不是太子,我一会儿当太子,一会儿当叫花子,我什么也不是。”我吓得不敢作声了,却伸手在口袋里摸了下母亲给我买鞭炮的一个银角子,很想拿出来给他却又不敢,悄悄问阿喜可不可以给他,阿喜说:“他是戏囝儿(家乡话演戏的人叫戏囝儿),不是讨饭的,你不可以给他钱。”我只好怅怅地走到阿荣伯身边。直等他把三出戏看完,才带我们回家。
一路上,我的手一直在口袋里摸着那个银角子,心里想那个太子如果有一个银角子,就可以吃好多碗馄饨了。而我却拿银角子买鞭炮,一下子就放光了。为什么当戏囝儿的孩子会那么苦,口袋里连三个铜板都没有呢?这样想来想去,心里就很不快乐。阿喜问我为什么发呆,我说我在想那个太子吃馄饨的样子,阿喜噗嗤一声笑了。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知道你一定在担心,明天没有人给他铜板买馄饨吃吧!愁不了那么多的,世上穷苦的人太多了,各人头顶一片天。小戏囝儿还算好,有吃有穿,有师父照顾,还能有一个个地方云游。”我问他:“你是不是也想当戏囝儿去云游呢?”他想了想说:“若是当初三画阿公不收留我,我娘带我当一阵讨饭的以后,一定会把我卖给戏班子里,我不就当了小戏囝儿吗?三画阿公想想自己年纪大了,才和阿荣伯商量,把我送到你们家当小帮工,你们大户人家积福积德,你妈妈待我这么好,我真是好运气啊!”我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觉得我也很运气,有阿喜作伴,阿喜就像是我亲哥哥一般,因为哥哥一直在北平不回来啊!
我们一路谈着回家,心头感到很温暖。听阿喜说的“各人头顶一片天”,我也就用不着替那小戏囝儿担忧了。
(选自《妈妈银行》,有删节)
1.小文想用一句话给这篇文章作副标题,你认为哪个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A.真戏囝儿假太子 B.一个没有送出的银角子
我选( )。理由:
2.本文暗含多组对比,让故事显得意味深长。请从文中找出两组,并说说对比所产生的表达效果。(6分)
(1)
(2)
3.“我”、戏囝儿和阿喜是本文中的三个孩子,如果你也出现在那天的戏台下,你最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4分)
4.“我”为不能将银角子给戏囝儿而发愁,而阿喜却宽慰“我”说“各人头顶一片天”。在你看来,文中的“我”释怀了吗?(6分)
篇II花脸
冯骥才
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我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型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儿,一戴上,好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粗,却有大将军威武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要是把它戴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说着就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闪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朵红缨子。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使我快活至极。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当他告诉我,这把青龙偃月刀重八十斤,我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
“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睡着后妈妈轻轻摘下放在我枕边的,转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我愈发神气,大刀呼呼抡两圈,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只要客人来,妈妈就喊我出场表演。妈妈还给我换上只有三十夜拜祖宗时才能穿的那件青缎金花的小袍子。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连爸爸对我也另眼看待了。
我下楼一向不走楼梯。我家楼梯扶手是整根的光亮的圆木。下楼时便一条腿跨上去,“哧溜”一下滑到底。这时我就故意躲在楼上,等客人来,突然由天而降,叫他们惊奇,效果会更响亮!
初一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跨上楼梯扶手飞骑而下,“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大刀上下一抡,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的巨响,大刀正砍在花架上一尊插桃枝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只见瓷片、桃枝和瓶里的水飞向满屋。一个瓷片从二姑脸旁飞过,险些擦上了;屋内如淋急雨,所有人穿的新衣裳都是水渍;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望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飞去,正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后来才知道被我打碎的是一尊祖传的乾隆官窑百蝶瓶,这简直是死罪!我坐在地上吓傻了,等候爸爸上来一顿狠狠的揪打。妈妈的神气好像比我更紧张,她一下抓不着办法救我,瞪大眼睛等待爸爸的爆发。
就在这生死关头,二姑忽然破颜而笑,拍着一双雪白的手说道:
“好啊,好啊,今年大吉大利,岁(碎)岁(碎)平安呀!哎,关老爷,干吗傻坐在地上,快起来,二姑还要看你耍大刀哪!”
谁知二姑这是使什么法术,绷紧的气势霎时就松开了。另一位姨婆马上应和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除旧,不迎新。您等着瞧吧,今年非抱个大金娃娃不成,是吧!”
这些话平时根本压不住爸爸的火气,此刻竟有神奇的效力,迫使他不乐也得乐。过年乐,没灾祸。爸爸只得嘿嘿两声,点头说:“呵,好、好、好·····.”尽管他脸上的笑纹明显含着被克制的怒意,我却奇迹般地因此逃脱开一次严惩。妈妈对我丢了眼色,我立刻爬起来,拖着大刀,狼狈而逃。身后还响着客人们着意的拍手声、叫好声和笑声。
过了正月十五,大年就算过去了。我因为和妹妹争吃撤下来的祭灶用的糖瓜,被爸爸抓着腰提起来,按在床上死揍了一顿。我心里清楚,他是把打碎花瓶的罪过加在这件事上一起清算,因为他盛怒时,向我要来那把惹祸的大刀,用力折成段,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更何况,妹妹并没有挨打呀。
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概念: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更深一层的缘故。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地算账。(选自《花的勇气》,有删改)
1.本文采用“乐极生悲”的故事架构,先从乐蓄势,在“乐极”时触发矛盾。请梳理文中的情节,在下面的文章结构图中填写恰当内容。(4分)
(小贴士“蓄势”是指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故意控制事情发展的速度,延缓矛盾的触发,以制造声势使结果的爆发更有力度的一种写作手法。)
2.全文洋溢着一派天真之气,让人深感有趣。仿照示例,摘录一句,并做批注。(5分)
3.围绕着“花脸”,作者描写了众多人物,你认为哪个人物在故事的推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A.舅舅 B.妈妈 C.爸爸
我选( )。
4.文章最后写道:“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地算账。”这是从儿童生活中得出的经验,也是对成年人的一种提醒。请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本文的主旨。(6分)
III 组合阅读
岁时节庆,风俗各异。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打开一扇不一样的大门。阅读下面一组文章,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节庆习俗。
【甲】乡里旧闻
孙犁
吊挂
每逢新年,从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悬吊挂。
吊挂是一种连环画。每幅一尺多宽,二尺多长,下面作牙旗状。每四幅一组,串以长绳,横挂于街。每隔十几步,再挂一组。一条街上,共有十几组。
吊挂的画法,是用白布涂一层粉,再用色彩绘制人物山水车马等等。故事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或《杨家将》。其画法与庙宇中的壁画相似,形式与年画中的连环画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新年时,吊挂只是一种装饰,站立在下面的观赏者不多。因为妇女儿童,看不懂这些故事,而大人长者,已经看了很多年,都已经看厌了。吊挂经过多年风雪吹打,颜色已经剥蚀,过了春节,就又由管事人收起来,放到家庙里去了。吊挂与灯笼并称。年节时街上也挂出不少有绘画的纸灯笼,供人欣赏。杂货铺掌柜叫变吉的,每年在门前挂一个走马灯,小孩们聚下围观。
大戏
农村唱大戏,多为谢雨。农民务实,连得几场透雨,丰收有望,才定期演戏,时间多在秋前秋后。
我的村庄小,记忆中,只唱过一次大戏,虽然只唱了一次,却是高价请来的有名的戏班,得到远近称赞。并一直传说:我们村不唱是不唱,一唱就惊人。事前,先由头面人物去“写戏”,就是订合同。到时搭好照棚戏台,连夜派车去“接戏”。我们村庄小,没有大牲口(骡马),去的都是牛车,使演员们大为惊异,说这种车坐着稳当,好睡觉。
唱戏一般是三天三夜。天气正在炎热,戏台下万头攒动,尘土飞扬,挤进去就是一身透汗。而有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此时刻,好表现一下力气,去“扒台板”看戏。所谓扒台板,就是把小褂一脱,缠在腰里,从台下侧身而入,硬拱进去。然后扒住台板,用背往后一靠。身后万人,为之披靡,一片人浪,向后拥去。戏台照棚,为之动摇。管台人员只好大声喊叫,要求他稳定下来。他却得意洋洋,旁若无人地看起戏来。出来时,还是从台下钻出,并夸口说,他看见坤角的小脚了。在农村,看戏扒台板,出殡扛棺材头,都是小伙子们表现力气的好机会。
唱大戏是村中的大典,家家要招待亲朋;也是孩子们最欢乐的节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歌语,名叫“四大高兴”。其词曰:
新年到,搭戏台,先生(学校老师)走,媳妇来。
反之,为“四大不高兴”。其词为:
新年过,戏台拆,媳妇走,先生来。
可见,在农村,唱大戏和过新年,是同样受到重视的。
1982年7月
(选自《乡里旧闻》,有删节)
【乙】春节话旧
周瘦鹃
苏沪间旧时风俗,对于年头岁尾特别重视,以为辛辛苦苦地忙了一年,这是应该欢天喜地地乐一下了。自从民间奉行了阳历以后,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一直沿袭至今。
乐支点 自主阅读测评 八年级下册
春节前后的繁文缛节,举不胜举,以清代为甚。近数十年来,有的早已取消,有的却依然未能免俗,一般家庭中称为“过年景致”。
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春节的第一天,全家都穿新衣新鞋袜,焕然一新,男女依次向家长叩头拜贺,再往亲友家去道贺,称为拜年。有些人家,早起开门,先放爆竹三响,称为开门爆仗,据迷信的说法,这是可以吓退瘟神疫鬼的。这一天还有种种忌讳,忌扫地,忌汲水,忌乞火,忌做针线,忌用刀剪,忌倾倒粪秽,忌用汤淘饭,忌说不吉利话。有些人家更要兜喜神方,烧十庙香,也全是迷信的行径,其目的无非是自求多福罢了。初三日称为小年朝,一切禁忌与初一相同。这天不知怎的,竟与初一同样被重视。初五日,据迷信的说法,是路头菩萨的生日,人家和商店都备了三牲供品,有所谓接路头之举。接到了路头,就是取得一年的所谓利市。商店接过了路头,就请伙友们吃路头酒。而从这天起也就结束了假期,开始营业了。从初一到初五,是春节的最高潮,大家总要尽情地娱乐一下。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就是正月十五夜。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十五夜,如果不是阴雨,也总有一个团圆的月儿,原没有什么稀罕,然而这正月十五夜却被另眼相看,成为元宵,又称元夜、元夕,家家户户都要张挂花灯;通都大道上,还有盛大的灯市。此俗起于一千余年前的唐睿宗景云二年,而以开元年间为极盛。后来宋、元、明、清四朝也沿袭下来。明朝的灯市,连续十夜,胜于前朝。大画家唐伯虎曾有一诗咏元宵云: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读了这首诗,就可见明朝元宵的盛况了。
元朝袭唐、宋遗风,元宵也盛极一时,既有灯市,也有歌舞。但看元曲中就有不少歌颂元宵的作品,如马致远《青哥儿》云:
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
张可久《天净沙》云:
金莲万炬花开,玉梅千树香来。灯市东风暮霭,彩云天外,紫箫人倚瑶台。
又《水仙子》《元夜小集》云:
停杯献曲紫云娘,走笔成章白面郎。移宫换羽青楼上,招邀入醉乡。 彩云深灯月交光,琉璃界笙歌闹。水晶宫绮罗香,一曲霓裳。
当时的元宵,就是这样在酣歌恒舞、绿酒红灯之间消磨过去。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元宵的盛况虽已不如前代,但因欢度春节,余兴未尽,仍要狂欢一下。这一切,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才真能享受到。
旧时苏州人家和商店中凡是有十番锣鼓的,除了春节头几天大吹大擂之外,到了元宵,也一定要再来一下,甚至通宵达旦,称为“闹元宵”。又有一种迷信的风俗,娘儿们元宵一定要外出溜达,走过了三条桥,方始回家,称为“走三桥”,据说可以却病延年。此俗明朝即已有之,诗人陆伸曾作《走三桥》词云:
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在清朝道光年间,此俗还在流行,到了光绪年间,似乎已废止了。
(选自《周瘦鹃文集》,有删节)
1.不同的民俗活动有不同的亮点。仿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两项活动,介绍其亮点。(4分)
示例:吊挂,其实就是一种连环画,初一到十五挂在大街上,多以民间故事、演义传说为题材,和灯笼并称,供人欣赏。
2.同是讲述节庆的风俗,两文的语言风格不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所谓扒台板,就是把小褂一脱,缠在腰里,从台下侧身而入,硬拱进去。然后扒住台板,用背往后一靠。身后万人,为之披靡,一片人浪,向后拥去。(虽是“旧闻”,却如在眼前,结合加点词加以赏析。)(3分)
(2)这一天还有种种忌讳,忌扫地,忌汲水,忌乞火,忌做针线,忌用刀剪,忌倾倒粪秽,忌用汤淘饭,忌说不吉利话。(作者连用八个“忌”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3.甲文引用了民间“歌语”-“四大高兴”“四大不高兴”,乙文引用了几位大画家、大诗人的诗词。小文认为引用大画家、大诗人的诗词比引用民间“歌语”更好,更有文化气息。你同意小文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4.两文都以“旧”为题,但“旧”字内涵却不同。阅读链接材料,体会两位作者各自蕴含在“旧”字之中的情感。(6分)
材料一:晚年的孙犁曾在《乡里旧闻》一书的序言中,写下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材料二:右边是《春节话旧》一文的词云图,文中出现频率越高的词,在图中的字号越大。2024(现代文)
现代文·日积月累
篇I 看庙戏
琦君
我家乡旧时代的农村生活,非常勤俭简朴,只有在过新年时才有几天休闲。大家吃完晚饭后,就在厨房里围坐在大灶边取暖。我家那时有两位长工,一位小帮工阿喜,都听老长工阿荣伯的指挥。
将近农历新年时,镇上照例要在庙里演两天戏,感谢神佛一年的照顾。可惜腊月从城里请来的总是最穷最破的班子,因为家家都在忙过年,没有大人看戏,只有小孩子在台下啃甘蔗、吃橘子,追来追去。但是无论多破的班子,阿荣伯都要带我去看戏。有一个晚上好冷,他仍要带我去,我抱怨说:“不要去嘛,在家里烤火吃甜山薯,听你讲三国演义多好玩?破班子戏,多难看呀!”阿荣伯却生气地说:“怎么可以这样讲?越是破班子,越该去给他们捧捧场。多给他们叫几声好,不然他们辛辛苦苦演了没人看,多冷清呀!”
阿喜连声说“对,对”,就陪着一同去。到了庙里,正殿天井只有零零落落几个人,连小孩子也不看戏,只三三两两坐在地上斗纸牌。我们三个人站在离戏台很近的地方,不管台上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阿荣伯都使劲拍手叫好。阿喜也跟着喊“好啊!好啊!”我却一点也看不懂他们在演什么。只看他们稀稀落落几个人穿着破烂戏装在台上走来走去,唱的声音有气无力。阿喜说当中那个穿旧龙袍的是皇帝,手里牵着的穿黄袍的孩子是太子,太子前额正中有一点深红点子,脸圆圆的很好玩。但是看他在打哆嗦,一定是太冷了。他被皇帝爸爸牵来牵去,皇帝咿咿呀呀地唱了一阵,两个人就都下去了。我看得只想打瞌睡,却见那个太子已换了件破棉袄,从台下的木栅破洞钻出来,走到走廊里一个馄饨担子边上,呆呆地看,直咽口水。阿荣伯说他真是饿了,就走过去摸出三个铜板给馄饨担子,买了碗馄饨递给他,他犹豫了一下,就接过去稀里呼噜地吃了。我看他额头上的深红点子还没擦掉,走过去轻声对他说:“你是当太子的。”他生气地说:“我不是太子,我一会儿当太子,一会儿当叫花子,我什么也不是。”我吓得不敢作声了,却伸手在口袋里摸了下母亲给我买鞭炮的一个银角子,很想拿出来给他却又不敢,悄悄问阿喜可不可以给他,阿喜说:“他是戏囝儿(家乡话演戏的人叫戏囝儿),不是讨饭的,你不可以给他钱。”我只好怅怅地走到阿荣伯身边。直等他把三出戏看完,才带我们回家。
一路上,我的手一直在口袋里摸着那个银角子,心里想那个太子如果有一个银角子,就可以吃好多碗馄饨了。而我却拿银角子买鞭炮,一下子就放光了。为什么当戏囝儿的孩子会那么苦,口袋里连三个铜板都没有呢?这样想来想去,心里就很不快乐。阿喜问我为什么发呆,我说我在想那个太子吃馄饨的样子,阿喜噗嗤一声笑了。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知道你一定在担心,明天没有人给他铜板买馄饨吃吧!愁不了那么多的,世上穷苦的人太多了,各人头顶一片天。小戏囝儿还算好,有吃有穿,有师父照顾,还能有一个个地方云游。”我问他:“你是不是也想当戏囝儿去云游呢?”他想了想说:“若是当初三画阿公不收留我,我娘带我当一阵讨饭的以后,一定会把我卖给戏班子里,我不就当了小戏囝儿吗?三画阿公想想自己年纪大了,才和阿荣伯商量,把我送到你们家当小帮工,你们大户人家积福积德,你妈妈待我这么好,我真是好运气啊!”我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觉得我也很运气,有阿喜作伴,阿喜就像是我亲哥哥一般,因为哥哥一直在北平不回来啊!
我们一路谈着回家,心头感到很温暖。听阿喜说的“各人头顶一片天”,我也就用不着替那小戏囝儿担忧了。
(选自《妈妈银行》,有删节)
1.小文想用一句话给这篇文章作副标题,你认为哪个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A.真戏囝儿假太子 B.一个没有送出的银角子
我选( )。理由:
【自主评分】示例1:A “真戏囝儿假太子”,高度概括了戏囝儿演的是太子,却在台下挨饿的故事。“真”和“假”这组反义词揭示了戏囝儿真实的穷苦生活,令人唏嘘。 示例2:B“一个没有送出的银角子”,既浓缩了戏囝儿与“我”在戏台下发生的故事,又代表了“我”对戏囝儿的同情。这个副标题既有代表性,又有人情味。(4分。概括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2分,写出它的意义与作用2分)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两个选项分别从“戏囝儿”和“我”的角度出发,选择其中的任意一个作副标题皆可。说明理由时,注意要对相关情节内容进行整理,并写出其表达效果。
2.本文暗含多组对比,让故事显得意味深长。请从文中找出两组,并说说对比所产生的表达效果。(6分)
【自主评分】示例1:文中,戏囝儿在台上演太子,却在台下挨饿。在这组鲜明的对比中,我们跟随着善良而敏锐的琦君看到了一个不幸的儿童艰难的生活处境,对他的同情油然而生。 示例2:文中“我”不愿去看破班子演戏和阿荣伯坚持要去并积极为他们喝彩形成对比。对比之下,更体现出阿荣伯的宽厚、仁慈。 示例3:一个银角子可以让一个挨饿的孩子买好多碗馄饨,而“我”却用来买鞭炮,一下子就放光了。“我”反思中的这一对比让人感受到穷孩子和富孩子之间的差距,也让读者体会到“我”的善良。(6分。每组3分,找到对比的内容1分,说明其作用,言之有理2分)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方法。本文中的对比并不难找,关键是找到了以后,要仔细思考这一对比指向了什么,突出了什么。一般来说,对比的双方总有一方是正向的,是作者赞成的、褒扬的,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就是对比的意义所在了。
3.“我”、戏囝儿和阿喜是本文中的三个孩子,如果你也出现在那天的戏台下,你最愿意和谁交朋友?为什么?(4分)
【自主评分】示例1:我最愿意和文中的“我”交朋友。“我”是一个率真可爱的小女孩,不想去看戏“我”就坦言缘由;当“我”发现戏台上的小男孩时,就开始关注他并急切想帮助他;“我”对小长工阿喜和阿荣伯心怀感恩,把他们当作亲人。这些都说明“我”是善良的好孩子,我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示例2:我最愿意和文中的戏囝儿交朋友。戏囝儿是一个穷苦的戏班孩子,他跟着破戏班四处演戏,经常挨饿受冻;当别人说他演的是太子时,他误以为人家是嘲讽他,并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我对他心怀同情,希望能走到他的身边,和“我”与阿荣伯一样宽慰他,帮助他,成为他的好朋友。(4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总结人物形象,陈述理由2分)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答题时,需结合文本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并说明自己的态度和理由。
4.“我”为不能将银角子给戏囝儿而发愁,而阿喜却宽慰“我”说“各人头顶一片天”。在你看来,文中的“我”释怀了吗?(6分)
【自主评分】示例:我认为文中的“我”释怀了。“我”听阿喜说,戏囝儿的生活并没有“我”想象的糟糕,他四处云游,在戏班有生存的依靠,令“我”稍有宽慰;阿喜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在艰难的处境下,自己遇见好人,拥有好运气,这让“我”的内心有了温暖的感受,放下了担忧。“各人头顶一片天”更是隐含了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个道理。(6分。从阿喜的话中分析戏囝儿和阿喜的生活现状4分,理解“各人头顶一片天”2分。也可以认为文中的“我”难以释怀,理由充分也可得满分)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表达。琦君用一种温暖的笔触回忆小时候的故事,以一颗童稚的心去感受世界。答题时要关注“我”和阿喜的对话,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篇II花脸
冯骥才
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我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边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型轧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儿,一戴上,好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粗,却有大将军威武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要是把它戴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
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说着就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闪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朵红缨子。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使我快活至极。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当他告诉我,这把青龙偃月刀重八十斤,我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
“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睡着后妈妈轻轻摘下放在我枕边的,转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我愈发神气,大刀呼呼抡两圈,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只要客人来,妈妈就喊我出场表演。妈妈还给我换上只有三十夜拜祖宗时才能穿的那件青缎金花的小袍子。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连爸爸对我也另眼看待了。
我下楼一向不走楼梯。我家楼梯扶手是整根的光亮的圆木。下楼时便一条腿跨上去,“哧溜”一下滑到底。这时我就故意躲在楼上,等客人来,突然由天而降,叫他们惊奇,效果会更响亮!
初一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跨上楼梯扶手飞骑而下,“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大刀上下一抡,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的巨响,大刀正砍在花架上一尊插桃枝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只见瓷片、桃枝和瓶里的水飞向满屋。一个瓷片从二姑脸旁飞过,险些擦上了;屋内如淋急雨,所有人穿的新衣裳都是水渍;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望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飞去,正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后来才知道被我打碎的是一尊祖传的乾隆官窑百蝶瓶,这简直是死罪!我坐在地上吓傻了,等候爸爸上来一顿狠狠的揪打。妈妈的神气好像比我更紧张,她一下抓不着办法救我,瞪大眼睛等待爸爸的爆发。
就在这生死关头,二姑忽然破颜而笑,拍着一双雪白的手说道:
“好啊,好啊,今年大吉大利,岁(碎)岁(碎)平安呀!哎,关老爷,干吗傻坐在地上,快起来,二姑还要看你耍大刀哪!”
谁知二姑这是使什么法术,绷紧的气势霎时就松开了。另一位姨婆马上应和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除旧,不迎新。您等着瞧吧,今年非抱个大金娃娃不成,是吧!”
这些话平时根本压不住爸爸的火气,此刻竟有神奇的效力,迫使他不乐也得乐。过年乐,没灾祸。爸爸只得嘿嘿两声,点头说:“呵,好、好、好·····.”尽管他脸上的笑纹明显含着被克制的怒意,我却奇迹般地因此逃脱开一次严惩。妈妈对我丢了眼色,我立刻爬起来,拖着大刀,狼狈而逃。身后还响着客人们着意的拍手声、叫好声和笑声。
过了正月十五,大年就算过去了。我因为和妹妹争吃撤下来的祭灶用的糖瓜,被爸爸抓着腰提起来,按在床上死揍了一顿。我心里清楚,他是把打碎花瓶的罪过加在这件事上一起清算,因为他盛怒时,向我要来那把惹祸的大刀,用力折成段,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更何况,妹妹并没有挨打呀。
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概念: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更深一层的缘故。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地算账。(选自《花的勇气》,有删改)
1.本文采用“乐极生悲”的故事架构,先从乐蓄势,在“乐极”时触发矛盾。请梳理文中的情节,在下面的文章结构图中填写恰当内容。(4分)
(小贴士“蓄势”是指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故意控制事情发展的速度,延缓矛盾的触发,以制造声势使结果的爆发更有力度的一种写作手法。)
【自主评分】(1)戴上花脸,引来艳羡 (2)大年初一戴着花脸在客人们面前表演,得到夸赞 (3)戴着花脸跨扶梯呼啸而下 (4)打碎大瓷瓶,屋内如淋急雨,一片狼藉(4分,准确概括事件即可)
【答题指导】本题指向梳理文本的叙事结构。答题时,根据结构图的引导,梳理全文的事件,将它们整理后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2.全文洋溢着一派天真之气,让人深感有趣。仿照示例,摘录一句,并做批注。(5分)
【自主评分】示例:摘录: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使我快活至极。批注:孩子小小的虚荣心因为一个面具得到了无限的满足,他既沉浸在得到心爱玩具的愉悦中,又享受着被别人羡慕的快活。(5分。摘录2分,句子需表现孩子细腻心理,令人感到有天真之气;批注3分,需对孩子的心理和形象进行完整、准确的分析)
【答题指导】回答此题,要阅读全文,感受“天真之气”,寻找、摘录文中有趣的语句;然后仿照示例,揣摩并理解此时“我”的心理,归纳文中“我”的形象。
3.围绕着“花脸”,作者描写了众多人物,你认为哪个人物在故事的推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A.舅舅 B.妈妈 C.爸爸
【自主评分】示例1:C 在“我”戴着关公的花脸横刀立马站在他面前时,一直“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爸爸的这一举动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大年初一在众人面前表演,爸爸对“我”另眼看待,这让“我”表演得更带劲,忘乎所以,直接导致乐极生悲的结果。而在“悲剧”发生后,爸爸的“算账”让“我”悟到了老祖宗的概念。 示例2:B 妈妈对“我”非常宠爱,她喜爱“我”戴上花脸的形象,大年初一让“我”在客人们面前炫耀,每有客人,就喊“我”表演,这让“我”有些忘乎所以,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示例3:A 舅舅带“我”买花脸,给“我”讲关公的故事,他为“我”营造了一个美妙的体验环境,让“我”对戴花脸乐此不疲。没有舅舅带“我”去买花脸,就没有这个故事。(选“爸爸”最高得5分,选“妈妈”最高得3分,选“舅舅”最高得2分。在分析时要找到情节中的相关细节,分析这一细节对情节推进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人物对情节推进的作用。解答时要分析这三个人物在文中的比重,舅舅出现在开头,带“我”买花脸;妈妈和爸爸出现在买花脸回家后,作者特别强调了爸爸的“严厉”,而“我”之所以能忘乎所以地玩闹,正是因为严厉的爸爸“另眼相待”。因此,爸爸才是故事推进的关键人物。
4.文章最后写道:“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地算账。”这是从儿童生活中得出的经验,也是对成年人的一种提醒。请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本文的主旨。(6分)
【自主评分】爸爸因为“我”和妹妹的争吵,将打碎花瓶的事情一块儿“算账”,这让童年的“我”对成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领悟:过年时的自由是暂时的、有限的,不可以得意忘形。这可以看作一个孩子心智的成长,同时也是对童真童趣的一种告别。作者站在成人视角回忆童年生活片段并发出这样的议论,其实也是对成人生活的一种调侃式的警醒:自由是有限的,凡事要考虑后果。(6分。点明在什么事件的基础上获得的启示2分,以孩子的视角分析2分,以成人的视角分析2分)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按照题干要求,既要以儿童当时的眼光来展开评价,也要以作者写作时的成人视角来思考。作答时,还要注意结合相关情节加以阐述。
III 组合阅读
岁时节庆,风俗各异。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打开一扇不一样的大门。阅读下面一组文章,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节庆习俗。
【甲】乡里旧闻
孙犁
吊挂
每逢新年,从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悬吊挂。
吊挂是一种连环画。每幅一尺多宽,二尺多长,下面作牙旗状。每四幅一组,串以长绳,横挂于街。每隔十几步,再挂一组。一条街上,共有十几组。
吊挂的画法,是用白布涂一层粉,再用色彩绘制人物山水车马等等。故事多取材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或《杨家将》。其画法与庙宇中的壁画相似,形式与年画中的连环画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新年时,吊挂只是一种装饰,站立在下面的观赏者不多。因为妇女儿童,看不懂这些故事,而大人长者,已经看了很多年,都已经看厌了。吊挂经过多年风雪吹打,颜色已经剥蚀,过了春节,就又由管事人收起来,放到家庙里去了。吊挂与灯笼并称。年节时街上也挂出不少有绘画的纸灯笼,供人欣赏。杂货铺掌柜叫变吉的,每年在门前挂一个走马灯,小孩们聚下围观。
大戏
农村唱大戏,多为谢雨。农民务实,连得几场透雨,丰收有望,才定期演戏,时间多在秋前秋后。
我的村庄小,记忆中,只唱过一次大戏,虽然只唱了一次,却是高价请来的有名的戏班,得到远近称赞。并一直传说:我们村不唱是不唱,一唱就惊人。事前,先由头面人物去“写戏”,就是订合同。到时搭好照棚戏台,连夜派车去“接戏”。我们村庄小,没有大牲口(骡马),去的都是牛车,使演员们大为惊异,说这种车坐着稳当,好睡觉。
唱戏一般是三天三夜。天气正在炎热,戏台下万头攒动,尘土飞扬,挤进去就是一身透汗。而有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此时刻,好表现一下力气,去“扒台板”看戏。所谓扒台板,就是把小褂一脱,缠在腰里,从台下侧身而入,硬拱进去。然后扒住台板,用背往后一靠。身后万人,为之披靡,一片人浪,向后拥去。戏台照棚,为之动摇。管台人员只好大声喊叫,要求他稳定下来。他却得意洋洋,旁若无人地看起戏来。出来时,还是从台下钻出,并夸口说,他看见坤角的小脚了。在农村,看戏扒台板,出殡扛棺材头,都是小伙子们表现力气的好机会。
唱大戏是村中的大典,家家要招待亲朋;也是孩子们最欢乐的节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歌语,名叫“四大高兴”。其词曰:
新年到,搭戏台,先生(学校老师)走,媳妇来。
反之,为“四大不高兴”。其词为:
新年过,戏台拆,媳妇走,先生来。
可见,在农村,唱大戏和过新年,是同样受到重视的。
1982年7月
(选自《乡里旧闻》,有删节)
【乙】春节话旧
周瘦鹃
苏沪间旧时风俗,对于年头岁尾特别重视,以为辛辛苦苦地忙了一年,这是应该欢天喜地地乐一下了。自从民间奉行了阳历以后,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一直沿袭至今。
乐支点 自主阅读测评 八年级下册
春节前后的繁文缛节,举不胜举,以清代为甚。近数十年来,有的早已取消,有的却依然未能免俗,一般家庭中称为“过年景致”。
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春节的第一天,全家都穿新衣新鞋袜,焕然一新,男女依次向家长叩头拜贺,再往亲友家去道贺,称为拜年。有些人家,早起开门,先放爆竹三响,称为开门爆仗,据迷信的说法,这是可以吓退瘟神疫鬼的。这一天还有种种忌讳,忌扫地,忌汲水,忌乞火,忌做针线,忌用刀剪,忌倾倒粪秽,忌用汤淘饭,忌说不吉利话。有些人家更要兜喜神方,烧十庙香,也全是迷信的行径,其目的无非是自求多福罢了。初三日称为小年朝,一切禁忌与初一相同。这天不知怎的,竟与初一同样被重视。初五日,据迷信的说法,是路头菩萨的生日,人家和商店都备了三牲供品,有所谓接路头之举。接到了路头,就是取得一年的所谓利市。商店接过了路头,就请伙友们吃路头酒。而从这天起也就结束了假期,开始营业了。从初一到初五,是春节的最高潮,大家总要尽情地娱乐一下。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就是正月十五夜。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十五夜,如果不是阴雨,也总有一个团圆的月儿,原没有什么稀罕,然而这正月十五夜却被另眼相看,成为元宵,又称元夜、元夕,家家户户都要张挂花灯;通都大道上,还有盛大的灯市。此俗起于一千余年前的唐睿宗景云二年,而以开元年间为极盛。后来宋、元、明、清四朝也沿袭下来。明朝的灯市,连续十夜,胜于前朝。大画家唐伯虎曾有一诗咏元宵云: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读了这首诗,就可见明朝元宵的盛况了。
元朝袭唐、宋遗风,元宵也盛极一时,既有灯市,也有歌舞。但看元曲中就有不少歌颂元宵的作品,如马致远《青哥儿》云:
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
张可久《天净沙》云:
金莲万炬花开,玉梅千树香来。灯市东风暮霭,彩云天外,紫箫人倚瑶台。
又《水仙子》《元夜小集》云:
停杯献曲紫云娘,走笔成章白面郎。移宫换羽青楼上,招邀入醉乡。 彩云深灯月交光,琉璃界笙歌闹。水晶宫绮罗香,一曲霓裳。
当时的元宵,就是这样在酣歌恒舞、绿酒红灯之间消磨过去。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元宵的盛况虽已不如前代,但因欢度春节,余兴未尽,仍要狂欢一下。这一切,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才真能享受到。
旧时苏州人家和商店中凡是有十番锣鼓的,除了春节头几天大吹大擂之外,到了元宵,也一定要再来一下,甚至通宵达旦,称为“闹元宵”。又有一种迷信的风俗,娘儿们元宵一定要外出溜达,走过了三条桥,方始回家,称为“走三桥”,据说可以却病延年。此俗明朝即已有之,诗人陆伸曾作《走三桥》词云:
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在清朝道光年间,此俗还在流行,到了光绪年间,似乎已废止了。
(选自《周瘦鹃文集》,有删节)
1.不同的民俗活动有不同的亮点。仿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两项活动,介绍其亮点。(4分)
示例:吊挂,其实就是一种连环画,初一到十五挂在大街上,多以民间故事、演义传说为题材,和灯笼并称,供人欣赏。
【自主评分】示例1:唱大戏,多在秋前秋后,为了庆祝丰收。唱大戏时多有小伙子“扒台板”看戏。这是村中的大典,家家要招待亲朋,也是孩子们最欢快的节日。
示例2:拜年,正月初一日,全家都穿新衣新鞋袜,向家长、亲友道贺。
示例3:闹元宵,家家张挂花灯,还有历史悠久的盛大灯市。
(4分。两项各2分,需写出该民俗活动中最有趣最有亮点的部分)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本中不同风俗活动的了解及概括表达能力。答题时,注意既要写出风俗活动的基本情况,也要抓住该活动中最具亮点的部分加以介绍。
2.同是讲述节庆的风俗,两文的语言风格不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所谓扒台板,就是把小褂一脱,缠在腰里,从台下侧身而入,硬拱进去。然后扒住台板,用背往后一靠。身后万人,为之披靡,一片人浪,向后拥去。(虽是“旧闻”,却如在眼前,结合加点词加以赏析。)(3分)
(2)这一天还有种种忌讳,忌扫地,忌汲水,忌乞火,忌做针线,忌用刀剪,忌倾倒粪秽,忌用汤淘饭,忌说不吉利话。(作者连用八个“忌”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自主评分】(1)本句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如“脱”“缠”“侧”“拱”“扒”“靠”等,简洁明了地写出了扒台板的过程,生动突出了扒台板小伙子的精壮;“身后万人,为之披靡,一片人浪,向后拥去”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民间看大戏的热闹场面生动表现出来,一气呵成,如在眼前。(2)连用八个“忌”字,详细罗列了春节的种种禁忌,表明春节期间的繁文缛节之多;语言简明洗练,从三个字、四个字到五个字、六个字,文字排列富有美感。既反映了人们对这个盛大节日的重视,也暗含作者对这些迷信行为的不以为然。(6分,每小题3分)
【答题指导】本题为语言赏析题。第(1)小题指向语言描述富有画面感,第(2)小题指向连用“忌”字句的作用,通过对比赏析,可以感受到两文的语言差异:前者是生动描述,后者是冷静叙述。
3.甲文引用了民间“歌语”-“四大高兴”“四大不高兴”,乙文引用了几位大画家、大诗人的诗词。小文认为引用大画家、大诗人的诗词比引用民间“歌语”更好,更有文化气息。你同意小文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自主评分】不同意,两篇文章所引用的诗词歌语是适合各自的内容与语言风格的。甲文记叙乡村的节庆习俗,语言通俗质朴,“四大高兴”这种乡间歌谣既符合甲文所记叙的内容,也符合甲文平白如话、乡土质朴的语言风格。乙文既写当下年节习俗,又写先朝春节,引用元、明的诗词作品,更能直观地表现当时的习俗;而且乙文语言简约典雅,诗词的引用更使文章显得隽永典雅,具有文学味。(4分,对两文的分析各2分)
【答题指导】不同的作家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我们在阅读《白洋淀纪事》时,已经感受过孙犁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平白如话,周瘦鹃的语言风格则需在阅读乙文的基础上加以体会和概括。此外还要注意,语言风格也与所写作的内容密切相关。
4.两文都以“旧”为题,但“旧”字内涵却不同。阅读链接材料,体会两位作者各自蕴含在“旧”字之中的情感。(6分)
材料一:晚年的孙犁曾在《乡里旧闻》一书的序言中,写下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材料二:右边是《春节话旧》一文的词云图,文中出现频率越高的词,在图中的字号越大。
【自主评分】甲文中的“旧”有过去的人和事物之意,作者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写了童年时家乡悬吊挂、唱大戏的种种民俗,这些回忆充满着童趣与温情。作者晚年时回忆起这些“旧闻”,饱含着对故乡人事的无尽思念和对童年生活、过去时光的怀恋。乙文的“旧”有“陈旧”的意思,作者在文中将春节的这些习俗称为“繁文缛节”,“迷信”一词也高频出现。阅读乙文,我们了解到一些从前朝承袭下来的风俗,确实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作者虽如实记录了这些民俗,但“话旧”一词中,还是隐含着他对这些风俗的不以为然。(6分。对两文的分析各3分,“旧”的含义1分,结合材料1分,情感分析1分)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散文情感的把握。答题时,首先要关注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即对“旧”这个字含义的理解。“旧”既有过去、曾经之意,也有陈旧、落后的意思。其次要结合文本中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可以根据链接材料的内容组织答案。一、习俗(文言文)
《东京梦华录》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繁华的都市市井生活。跟随下面的片段,你将欣赏到一场热闹的宋代“百戏”表演。(16分)
驾①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选段)
[宋]孟元老
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唱讫,鼓笛举,一红巾者弄大旗。次狮、豹入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毕,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及上竿、打筋斗之类。讫,乐部举动【琴家弄令】。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②、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③。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
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裤,跣足④,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绕场数遭,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碌⑤、戴面具、金睛,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
(选自《东京梦华录》卷七)
【注】①驾:此处指宋徽宗。②雉尾:野鸡尾上的长羽毛。③偃月阵:古代半月形的军阵。④跣足:光脚。⑤青碌:一种青色的矿物质颜料。
【参考译文】
天子登上宝津楼,禁军各部的百戏表演就在楼下进行。最先列队出场的是十几个敲鼓人,其中一人摇着双鼓子,走上前去说唱颂辞,大多演唱“青春三月【蓦山溪】”的曲子。唱毕,鼓笛齐奏,一个头上裹着红巾的人舞动大旗。接下来舞狮舞豹者入场,坐下、站起、前进、后退,精神振奋,行动迅猛。舞蹈完毕,又有一个头上裹着红巾的人,手执两面白色旗子,跳跃着,像旋风似的转圈,称为“扑旗子”。还有爬竿、翻筋斗之类的表演。结束之后,乐队奏起【琴家弄令】。有百来位身穿彩色服装、轻捷矫健的军士入场,前面排列旗帜,各自手执雉尾、蛮牌、木刀。起初,他们排成行列,跪拜舞蹈,接着交互变换开门、夺桥等阵形,然后又列成偃月阵。乐队重又奏起【蛮牌令】。偃月阵中有两个人出阵对舞,就如进击劈刺之状。一个人做出奋力搏击之势,另一个人则做出直挺挺倒在地上之状。出场表演劈刺的人共有五七对,有用枪对蛮牌、剑对蛮牌之类的表演。忽然发出一声巨响,如同霹雳一般,称为“爆仗”,然后持蛮牌的人引退。
随后烟火大起,有戴着面具、披散着头发、口吐狼牙烟火如同鬼神模样的人上场。身穿青色贴金花、短后幅的上衣,贴金的黑色裤子,光着脚,携带着大铜锣,随着身形步伐的舞动而时进时退,称为“抱锣”。绕场数周,或就地燃放烟花等。又一声爆竹响,乐队演奏【拜新月慢】的乐曲。有脸上涂着青绿颜色、戴着面具、眼睛涂成金色、装饰着豹皮锦绣看带之类的人出场,称为“硬鬼”。有的手持刀斧,有的手持棍棒之类的物件,踮着脚跟站立,做出驱赶、捉拿、察看、倾听的样子。
1.选段依次呈现了多个精彩的表演场景。请梳理演出过程,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4分)
摇鼓唱曲→ →列阵格斗→
【自主评分】狮、豹入场 抱锣硬鬼(4分,每空2分)
【答题指导】答题时要梳理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再通过划分事件、抓取关键词等方式答题。
2.以上选段写到了“【蓦山溪】”等四个乐曲名,从中你可以看出“百戏”有什么特点?(4分)
【自主评分】“百戏”是一种兼具音乐和动作的表演形式;短短的一段“百戏”,音乐随着内容变化多次,可见形式丰富多样,富有趣味。
(4分。介绍百戏特点2分,理解形式丰富多样、富有趣味2分,意对即可)
【答题指导】乐曲既丰富了演出形式,又与演出内容息息相关。以乐曲理解“百戏”的特点,要抓住乐曲的这两个作用展开思考。
3.《东京梦华录》以其详细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北宋都城繁华热闹的市井场面。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其一,品析其描写之生动细腻的特点。(4分)
①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
②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裤,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
【自主评分】示例1:① 对“花妆轻健军士”的描写既着眼于他们手中的道具,如旗帜、雉尾、蛮牌和木刀等,又抓住其表演队列的变化,让这场演出形象具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示例2:② 句子详细地描写了演员的穿着打扮,如他们衣裤的装饰、长短,描写了他们光脚的样子、随身携带的乐器及跳舞的状态,演出的情形生动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4分。点明文中细腻生动的内容2分,分析它们的优点2分)
【答题指导】描写的细腻生动可以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出发来看。回答此题,要理解文句的意思,同时要观察句子中选择了哪些描写的角度,并对它们展开评价。
*4.这场演出不是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演出。请结合演员身份、主要观赏者和下面的知识链接,从演出目的角度评价这场演出。(4分)
知识链接
宋代军事可谓“积弱”。军队纪律松弛,疏于训练,战斗力低下。这与皇帝“兴文教,抑武事”,消极求和以对待外来入侵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自主评分】在这个选段中,由“诸军”担任的演员模拟了多个打斗或是战争的场面,如“列成偃月阵”“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等,士兵们不专注军事训练,而是排演“百戏”,供皇帝欣赏,这样的场景可以看作一种“阅兵”之礼。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宋代皇室对军事过于轻视,沉迷享乐,将严肃的战争当成游戏,已将军事训练与享乐混为一谈了。
(4分。理解并概括文中军人表演的内容,认识到这约等同于“阅兵”得2分,结合链接材料做出评价得2分)
【答题指导】表演的目的决定了演出的内容。“知识链接”交代了这场演出的背景与目的,而选段的内容则与其形成互证。答题时,要对知识链接与选段的内容做出综合的理解。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①好,试灯②风里卖元宵。
【注】①滴粉:做元宵的原材料。②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先点亮试试。
5.后人读此诗,给其贴上了三个标签。请你任选其一,做出点评。(4分)
A.温糯甜香 B.归家之感 C.俗中之雅
【自主评分】
示例1:A 全诗处处都给人“温糯甜香”的感觉。桂花、胡桃、井水淘得的江米、马家的滴粉……以这些原材料做出来的元宵,入口该有多么的温糯甜香呀!
示例2:B 全诗洋溢着家的温馨与快乐。诗的前两句细致地描写了做元宵的选材与过程,在彩灯的映衬下,让人联想到家的温暖。
示例3:C 全诗大俗大雅。诗歌直白地告诉人们做元宵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而且做好了还要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充满着市井气息。在对风俗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4分。针对所选特点,对诗句的内容展开有角度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解释得2分,做出评价得2分)
【答题指导】三个角度各有侧重,选择的时候要针对自己的阅读感受,争取在答题时有话可说;在评点时要抓住诗句的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自圆其说。一、习俗(文言文)
《东京梦华录》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繁华的都市市井生活。跟随下面的片段,你将欣赏到一场热闹的宋代“百戏”表演。(16分)
驾①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选段)
[宋]孟元老
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唱讫,鼓笛举,一红巾者弄大旗。次狮、豹入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毕,次一红巾者,手执两白旗子,跳跃旋风而舞,谓之“扑旗子”。及上竿、打筋斗之类。讫,乐部举动【琴家弄令】。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②、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③。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则蛮牌者引退。
烟火大起,有假面披发、口吐狼牙烟火,如鬼神状者上场。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裤,跣足④,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绕场数遭,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一声爆仗,乐部动【拜新月慢】曲。有面涂青碌⑤、戴面具、金睛,饰以豹皮锦绣看带之类,谓之“硬鬼”。或执刀斧,或执杵棒之类,作脚步蘸立,为驱捉视听之状。
(选自《东京梦华录》卷七)
【注】①驾:此处指宋徽宗。②雉尾:野鸡尾上的长羽毛。③偃月阵:古代半月形的军阵。④跣足:光脚。⑤青碌:一种青色的矿物质颜料。
1.选段依次呈现了多个精彩的表演场景。请梳理演出过程,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4分)
摇鼓唱曲→ →列阵格斗→
2.以上选段写到了“【蓦山溪】”等四个乐曲名,从中你可以看出“百戏”有什么特点?(4分)
3.《东京梦华录》以其详细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北宋都城繁华热闹的市井场面。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其一,品析其描写之生动细腻的特点。(4分)
①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
②着青帖金花短后之衣,帖金皂裤,跣足,携大铜锣,随身步舞而进退,谓之“抱锣”。
我选( )。
*4.这场演出不是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演出。请结合演员身份、主要观赏者和下面的知识链接,从演出目的角度评价这场演出。(4分)
知识链接
宋代军事可谓“积弱”。军队纪律松弛,疏于训练,战斗力低下。这与皇帝“兴文教,抑武事”,消极求和以对待外来入侵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①好,试灯②风里卖元宵。
【注】①滴粉:做元宵的原材料。②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先点亮试试。
5.后人读此诗,给其贴上了三个标签。请你任选其一,做出点评。(4分)
A.温糯甜香 B.归家之感 C.俗中之雅
我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