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和文学成就。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和语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作家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描绘了许多令人深思的人物和故事。他就是鲁迅先生。鲁迅的作品常常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他的小说《祝福》。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将看到一个平凡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祥林嫂。她的命运究竟会如何?是什么导致了她的不幸?通过阅读《祝福》,我们将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感受鲁迅先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文学之旅,探索《祝福》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走近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 1881 年,逝世于 1936 年。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其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他的小说关注人性、社会问题和民族命运,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白话文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鲁迅还是一位坚定的民族战士,他的思想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国人追求自由、平等和进步。
(三)写作背景
《祝福》创作于1924年2月7日,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但不久后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鲁迅先生创作了《祝福》这篇小说。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与封建夫权、族权相结合的神权对穷苦妇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
(四)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再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祝福》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层次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发展: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再寡再到鲁镇。
尾声:鲁镇正在祝福。
(五)深入探究
1.祥林嫂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故事的发展有何影响?
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包括:
勤劳质朴:她整日劳作,不辞辛苦。
命运多舛:经历了丧偶、被卖、丧子等一系列悲惨遭遇。
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认为自己的种种不幸是命中注定。
精神麻木:对生活的痛苦逐渐变得麻木。
这些特点对故事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增强故事的悲剧性: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让读者深感同情,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揭示社会问题:展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封建礼教的残酷。
推动情节发展:她的每一次遭遇都促使故事向前发展。例如:祥林嫂的勤劳使她在鲁四老爷家获得了工作,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命运多舛导致她的精神状态逐渐崩溃,如她反复讲述儿子被狼吃掉的故事,表现出她的痛苦和麻木;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使她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抗争,只能默默承受。
这些特点和影响共同塑造了祥林嫂这一令人深刻的文学形象,也使《祝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 如何理解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奈?
抗争:
出逃:祥林嫂得知要被卖时,“连夜逃到鲁镇”,这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初次抗争。
勤劳工作:在鲁四老爷家,“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谋生。
无奈:
封建礼教的束缚:她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自己的苦难是命中注定,无法摆脱。
社会压迫:祥林嫂处于社会底层,无力与整个社会的封建势力相抗衡。
个人力量弱小:例如,她试图捐门槛来洗清“罪孽”,却最终未能改变命运。
两者并存:
祥林嫂的抗争是本能的、有限的。她的出逃是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封建社会的轨道。她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虽然努力工作,但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的命运的操控。祥林嫂的抗争和无奈是那个时代广大劳动妇女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3.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封建礼教的迫害:文中多次提到祥林嫂对“贞节”的重视,这是封建礼教对她的思想束缚。
社会的冷漠与无情: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的故事时,人们只是把它当作“笑话”来听。
经济上的贫困:她只能靠打工维持生计,没有经济实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性别歧视: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祥林嫂的遭遇反映了这一现实。
个人的软弱与妥协: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缺乏明确的反抗意识。
例如,祥林嫂在改嫁后,因人们认为她“不贞”而受到歧视。她努力捐门槛以“赎罪”,却未能改变社会对她的看法。这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她的压迫和她自身的软弱。社会的冷漠使得她的痛苦得不到理解和同情,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这些原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4.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祥林嫂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
鲁四老爷:他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最终导致了祥林嫂的惨死。
柳妈:她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妇女,虽然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归咎于“贞节”问题,认为祥林嫂应该为自己的“不贞”而赎罪。她的话对祥林嫂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使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彻底毁灭。
“我”:在小说的结构上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同时,“我”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并有无助感,通过“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对祥林嫂的命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言行和态度加速了祥林嫂的悲剧进程。
5. 从祥林嫂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哪些问题?
封建礼教的残酷:祥林嫂所处的社会强调贞节观念,她的再嫁被视为不道德,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性别歧视:女性地位低下,祥林嫂的命运受到性别限制,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
社会压迫:祥林嫂作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封建势力和社会制度的压迫,生活困苦。
人性的冷漠:周围人对祥林嫂的苦难缺乏同情和帮助,甚至加以嘲笑和伤害。
封建迷信的盛行:如捐门槛等行为,反映了人们对封建迷信的盲目信仰。
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祥林嫂的冤屈无法得到伸张,正义无法得到维护。
经济剥削:她辛勤劳作,但仍然无法摆脱贫困。
文化禁锢:封建思想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使他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社会等级分明:祥林嫂处于社会底层,几乎没有上升通道。
法律制度不完善:无法保障普通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6.鲁迅通过《祝福》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批判封建礼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与毒害。
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冷漠和不公。
对人性的关注: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
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祥林嫂等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同情。
对命运的思考: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哀的思考。
呼吁变革:暗示了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希望打破封建束缚,实现人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主题使《祝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六)合作探究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写作手法有哪些特点?
倒叙手法:开头就描写了祥林嫂的死,然后再通过回忆讲述她的生平经历。
以“我”为叙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对比鲜明:如祥林嫂前后的生活状态对比,突出了她命运的悲惨。
线索清晰:以祥林嫂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贯穿始终。
详略得当:对祥林嫂的重要经历详细描写,次要情节简略叙述。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如对祝福场景的描写,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人物描写生动形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象征手法:如“祝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讽刺意味:对封建社会和人性的弱点进行了讽刺。
语言简洁深刻: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这些特点使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封建社会的黑暗。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了解了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也探讨了小说所反映的深刻社会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我们感受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毒害,以及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思考社会现实,关注人性和社会问题。
(八)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祥林嫂命运的看法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中的文章,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