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母鸡》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母鸡》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文章主要围绕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从最初的讨厌到后来的尊敬,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全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前半部分描绘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等不良行为,而后半部分则展示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优秀品质,成功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篇散文语言直白自然,易于理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同时,作者采用了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色彩的文本更容易产生共鸣。然而,对于先贬后褒这种表达方式,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将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效果。 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在文本分析和情感体验方面仍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4个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核心问题 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1.生答:母鸡。 生答:可爱。 齐读课题。 生读作者简介,认识作者。 1.出示多幅母鸡图片:同学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导思:说一说你眼中的母鸡都是什么样子的。从你们的描述中无不流露出对母鸡的喜爱。那在大文豪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会是怎样的呢?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经典著作。 3.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与我们平常看到的母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本文。 通过展示多幅母鸡图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母鸡形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直观、生动的导入方式,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接下来的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母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力,还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形成初步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铺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笔下的母鸡形象,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通过介绍作者老舍及其文学成就,使学生对作者产生敬仰之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风格。这种背景知识的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为后续的文本阅读和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研读文本 1.生读词语: 没完没了,细声细气, 如怨如诉。 2.生读: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3.学生再次齐读词语。 4.生答:“我一向讨厌母鸡。” 生答:“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生答:描述作者对母鸡“一向讨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这些段落中,作者详细列举了讨厌母鸡的原因,如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居功炫耀等。 生答:对母鸡“不敢再讨厌了”的情感表达,则出现在第4自然段之后的部分,尤其是后半部分的自然段中。作者观察到母鸡在有了小鸡之后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这些新的发现让作者对母鸡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赞美。 7.学生默读课文1-3段,找出原因。 1.母鸡有什么特点呢?老舍先生一开始用了什么来写?词语是有温度的,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几个词? 2.同样还是这只母鸡,作者后来又用了这些词语来写:【出示: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读呢? 3.小结:你们看,当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的时候,词语的感彩也随之在变化。 4.作者对母鸡前后不同的态度文中用了两句话直接来写,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5.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课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用了一个自然段把前后巧妙地衔接了起来,是哪一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我一向讨厌母鸡”?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对母鸡“不敢再讨厌了”? 6.小结:这篇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晰,和前面学过的《猫》一样,都是两部分内容,中间用过渡段来衔接。 7.老舍先生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呢?默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8.小结:母鸡叫声难听让人讨厌,欺软怕硬更是可恶,下蛋时又极爱炫耀,就是聋人也被它吵得受不了。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用非常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母鸡的讨厌。 1.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语的温度,理解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深入理解母鸡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通过对母鸡特点的探讨,也能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前后文,深入理解作者对母鸡情感的变化,并体会到作者对母鸡品质的赞美。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能力。同时,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深入解读,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3.教师巧妙地揭示了语言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词语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的媒介。通过对比前后文中母鸡形象的描述,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更能感受到作者用词之精准、情感之真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度。 4.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筛选和提取能力。同时,通过对比这两句话,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母鸡态度转变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写作技巧。这种快速浏览和划重点的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导学生通过划分文章结构,深入理解作者对母鸡情感的变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部分的内容,感受到作者情感态度的转变,并理解这种转变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学生还能学习到如何运用转折和过渡等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文章写作的一种常见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母鸡》一文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变化,还能够将这种结构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文章的连贯性和条理性。此外,通过对比《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学生还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作者在处理相似主题时的不同手法和风格,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写作技能。 7.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思考,深入理解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默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专注地阅读文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而思考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主动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还能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和生动。同时,这也为学生后续理解作者对母鸡态度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铺垫,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8.这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并深入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对母鸡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分析和讨论母鸡的这些行为特点,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和生动。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对母鸡的这些行为特点进行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生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思路清晰,老师很高兴,剩下的时间就让我们利用起来,继续在课文中探索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吧!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还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把握文本的情感线索,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此,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够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2.抄写本课词语;3.思考:作者对母鸡还有怎样的感情。
板书设计 母鸡 叫声难听 欺软怕硬 极爱炫耀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让我与学生一同沉浸在了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之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结束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文本的力量,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母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讨论,我带领他们一同探索了母鸡的叫声、行为以及作者对其态度的转变。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逐渐理解了作者为何一开始讨厌母鸡,又为何后来改变了态度。 当我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听到他们激动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时,我深感欣慰。他们的情感被文本所触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学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然而,反思过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仍有不足。在引导学生理解母鸡特点时,我或许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母鸡的种种行为。在探讨作者态度变化时,我也可以更加开放地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我将用更加生动感人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我也将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 《母鸡》这篇课文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学信念。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用心,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