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
【学习内容】
教材:《一棵小桃树》
丛书:《老海棠树》
【学习目标】
1.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品析描写景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作者寄托在事物中的“志”。
【课型及课时】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通关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来了解作家贾平凹为理想而战的奋斗史。
三、学习活动
(一)识树
1.填写“小桃树”档案。
本文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小桃树的经历遭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小桃树 主要内容
生长位置
长相
生长过程
小桃树 主要内容
生长位置 院子的角落
长相 长得委屈,既黄且瘦
生长过程 将桃核埋在角落里
萌芽(拱出一点嫩绿儿)
有院墙高了
开了花,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
高高的一枝儿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有院墙高了
2.结合文中语句品析:这是一棵_______的小桃树。
课文中的批注写道:“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请同学们仔细品读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寄托的深意。
这是一棵可怜的小桃树。课文第4段中写道:“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弯了头”“紧抱”,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的可怜姿态,长在角落里的孤独、害怕、惶恐都在其中;“瘦瘦的”“黄黄的”分别从形体和色彩两个方面写出了小桃树的“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先天不足”。
这是一棵坚强不屈的小桃树。课文第4段中写道:“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一个“拱”字,让我们感受到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土质的坚硬,生命力量的虚弱和缺乏,也暗示了小桃树的坚强不屈。
这是一棵不屈不挠的小桃树。如课文第13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顽强生长的姿态。
(二)读“我”
作者不厌其烦地从各种角度来写这棵小桃树的瘦弱、丑陋和孤独,它远没有《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艳丽,也没有杜甫笔下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可爱,更没有李白笔下的“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的尊贵。可就是这样一棵小桃树,作者却在文中反复称它为“我的小桃树”。朗读下面这些句子,想想:小桃树里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我”?
(1)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2)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3)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4)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大的。
(5)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
(6)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
(7)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8)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
(9)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助读资料:
我出生在一个二十二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懦弱阻碍了我,懦弱又帮助了我。从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辩的人,我不和他们来往。遇到一起,他愈是夸夸其谈,我愈是沉默不语;他愈是表现,我愈是隐蔽;以此抗争。
(摘自贾平凹29岁填写的性格心理调查表)
小桃树里隐藏着一个无助、颓唐、彷徨、可怜的“我”。小桃树是“我”成长的折光。不同时期的小桃树,映射着不同时期的“我”。小桃树的丑陋、孤单、不受人重视,对应着“我”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小桃树开花时的“太白”“太淡”,遭受风雨的摧残,对应着“我”经受着人生挫折。
小桃树里隐藏着一个种下梦想的“我”。儿时的“我”受奶奶的启发,满怀希望地种下了一个桃核,对于儿时的“我”而言,种下的桃核,就是种下美好的梦想,那是一种希冀,那是“我”的执念。
小桃树里隐藏着一个拥有奶奶无尽的爱的“我”。因为爱,奶奶为我们一人带来了一个“仙桃”,并为儿时的“我”编织了美丽的梦想。当“我”离家进城,家里人想砍掉小桃树时,奶奶却护着它,给它浇水。也许,在奶奶的眼里,无论孙子走多远,无论孙子有没有忘却这棵小桃树,她都会守护,只因为这是孙子亲手种下的,是孙子曾经挚爱的,是承载着孙子梦想的小桃树。
(三)明“志”
1.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文章批注提出的问题:“‘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我”的小桃树,它在无声地告诉“我”,一颗奋斗不屈的心,就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纵使“我”饱尝社会冷暖,历经人生沧桑,但只要有一颗这样的心,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因此“我”重新振作起来,激情满怀地期待小桃树开出灼灼的花,孕育出一个桃儿来。
2.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贾平凹本意要写自己艰难的成长,自己不被理解的孤独,自己的顽强抗争与执着追求,如果直接去写,就会变成诉苦水的絮叨,从而失去朦胧的美感、含蓄的意境,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借助小桃树,寄情于物,层层铺垫,反复渲染,便使文章有了情味,抽象的情感有了具体的载体,这样我们欣赏到的就不再是个体,而是生命。
四、拓展阅读,自主学习《老海棠树》
(一)初读明内容
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海棠树的语句和奶奶所做的事,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老海棠树 奶奶所做的事
春
夏
秋
冬
老海棠树 奶奶所做的事
春 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坐在树下糊纸袋
夏 枝繁叶茂 补花、洗菜
秋 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扫院子、扫街
冬 风中,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识字、读报
2.结合内容思考:文章为什么以“老海棠树”为题?
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二)再读悟主旨
1.读懂奶奶的目光。
深情朗读描写奶奶目光的语句,思考:你读出了奶奶怎样的渴望?
(1)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2)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3)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4)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奶奶渴望跟上时代,不愿被时代抛弃;奶奶渴望对亲人、对社会更有用,不愿成为累赘。
2.读懂作者的感情。
本文借老海棠树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出来?
思想感情: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奶奶深深的思念和因没有理解奶奶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
语句: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五、课堂小结
小桃树寄托着贾平凹的人生梦想,老海棠树寄托着史铁生对奶奶的深深思念。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被现实生活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常常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从这些精灵中获取心灵慰藉。
愿同学们也能有自己的“小桃树”或“老海棠树”,都能获取心灵慰藉。
六、布置作业
1.比较《一棵小桃树》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丛书中的《马缨花》一文,说说作者记忆中的“马缨花”与今天的“马缨花”有何异同,作者想借此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
【板书设计】
小桃树——“我”——成长
老海棠树——奶奶——思念(共22张PPT)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组文阅读课
《一棵小桃树》
【学习内容】
教材:《一棵小桃树》
丛书:《老海棠树》
【学习目标】
1.品析描写语句,把握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2.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作者寄托在事物中的“志”。
活动一:读物,了解小桃树
1.本文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小桃树的经历遭遇,请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小桃树”档案。
小 桃 树 主要内容
生长位置
长相
生长 过程
小 桃 树 主要内容
生长位置 院子的角落
长相 长得委屈,既黄且瘦
生长 过程 将桃核埋在角落里
萌芽(拱出一点嫩绿儿)
长上二尺来高
有院墙高了
开了花,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
高高的一枝儿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参考示例:
2.结合文中语句品析:这是一棵___________的小桃树。
课文中的批注写道:“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请仔细品读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寄托的深意。
参考示例:
这是一棵可怜的小桃树。课文第 4 段中写道:“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弯了头”“紧抱”,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桃树的可怜姿态,
长在角落里的孤独、害怕、惶恐都在其中;
“瘦瘦的”“黄黄的”分别从形体和色彩两
个方面写出了小桃树的“面黄肌瘦”“营养
不良”“先天不足”。
这是一棵不屈不挠的小桃树。如课文第 13 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顽强生长的姿态。
这是一棵坚强不屈的小桃树。文章第 4 段中写道:“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一个“拱”字,让我们感受到小桃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土质的坚硬,生命力量的虚弱和缺乏,也暗示了小桃树的坚强和不屈。
活动二:读“我”
1.朗读下面这些句子,想想:小桃树里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我”?
(1)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始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2)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3)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4)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大的。
(5)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
(6)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
(7)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8)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
(9)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助读资料】
我出生在一个二十二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懦弱阻碍了我,懦弱又帮助了我。从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辩的人,我不和他们来往。遇到一起,他愈是夸夸其谈,我愈是沉默不语;他愈是表现,我愈是隐蔽;以此抗争,但神差鬼使般,我却总是最后胜利了。
(摘自贾平凹 29 岁填写的性格心理调查表)
参考示例:
小桃树隐藏着一个无助、颓唐、彷徨、懦弱的“我”。小桃树是“我”成长的折光。不同时期的小桃树,映射着不同时期的“我”。小桃树的丑陋、孤单、不受人重视,对应着“我”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小桃树开花时的“太白”“太淡”,遭受风雨的摧残,对应着“我”经受着人生挫折。
小桃树隐藏着一个怀揣梦想的“我”。儿时的“我”受奶奶的启发,满怀希望地种下了一个桃核,对于儿时的“我”而言,种下的桃核,就是种下美好的梦想,那是一种希冀,那是“我”的执念。
小桃树隐藏着一个拥有奶奶无尽的爱的“我”。因为爱,奶奶带给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并为儿时的“我”编织了美丽的梦想。当“我”离家进城,家里人想砍掉小桃树时,奶奶却护着它,给它浇水。也许,在奶奶的眼里,无论孙子走多远,无论孙子有没有忘却这棵小桃树,她都会守护, 只因为这是孙子亲手种下的,是孙子曾经 挚爱的,是承载着孙子梦想的小桃树。
活动三:明“志”
1.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两段,思考文章旁批提出的问题:“‘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参考示例:
“我”的小桃树,它在无声地告诉“我”,一颗奋斗不屈的心,就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纵使“我”饱尝社会冷暖,历经人生沧桑,但只要有一颗这样的心,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因此“我”重新振作起来,激情满怀地期待小桃树开出灼灼的花,孕育出一个桃儿来。
2.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直接去写,就会变成诉苦水的絮叨,从而失去朦胧的美感、含蓄的意境,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活动四:拓展阅读,自主学习《老海棠树》
(一)初读明内容
1. 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海棠树的语句和奶奶所做的事,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老海棠树 奶奶
春
夏
秋
冬
老海棠树 奶奶
春 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糊纸袋
夏 枝繁叶茂 补花、洗菜
秋 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扫院子,扫街
冬 风中,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识字读报
2. 结合内容思考:文章为什么以“老海棠树”为题?
参考示例:
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二)再读悟主旨
1.读懂奶奶的目光。
深情朗读描写奶奶目光的语句,思考:你读出了奶奶怎样的渴望?
描写奶奶目光的语句:
(1)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2)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3)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4)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奶奶渴望跟上时代,不愿被时代抛弃;奶奶渴望对亲人、对社会更有用,不愿成为累赘。
感情: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奶奶深深的思念和因没有理解奶奶而产生的深深的自责。
语句: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2.读懂作者的感情。
本文借老海棠树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出来?
小桃树寄托着贾平凹的人生梦想,老海棠树寄托着史铁生对奶奶的深深思念。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被现实生活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常常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从这些精灵中获取心灵慰藉。
愿同学们也能有自己的“小桃树”或“老海棠树”,都能获取心灵慰藉。
【课后作业】
1.比较《一棵小桃树》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丛书中的《马缨花》一文,说说作者记忆中的马缨花与“今天”的马缨花有何异同,作者想借此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