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 传统节日》教案
教学目标:
1. “传、统、贴”等15个生字已熟练掌握,书写自如,尤其对于“贴、街、舟”等9个生字更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2. 朗读这首儿歌时,情感饱满,语调流畅,力求将其深深刻画于心中,为日后的文化积淀奠定坚实基础。
3. 深入探索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心灵得到滋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更激发了对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深入探寻中国传统节日的斑斓画卷,沉浸于每一个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以流畅且饱含情感的声音诵读儿歌,让童真与诗意相互辉映,共同构建出愉悦和谐的氛围。
教学难点:
深入感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愿景,激发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之情,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准备:
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它深度搜集了儿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通过生动的生字卡片,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熟练掌握“传、统、贴”等15个新汉字的准确读音,并自如书写“贴、街、舟、艾”这四个汉字,展现出优雅的书写风采。
2. 能够流利而准确地朗读这首儿歌,让每一个音节都跃然纸上,让每一个节奏都充满韵律之美。
3. 初步领略儿歌所蕴含的深厚内涵,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序列及其各自的名称,沉醉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
教学过程:
一、开启对话,揭开主题的面纱
1. 教师如微风般在黑板上轻轻描绘出“节日”二字,以温暖的声音邀请学生们分享他们心中那个独特的“节日”形象。
学生A:我心中的节日,总是在寒假的尾声悄然而至,那就是笑声盈盈的“春节”。
学生B:我翘首以盼的“植树节”,它在3月12日那一天,我们一同为大地母亲播撒希望,装扮绿色。
学生C:还有农历五月五日,那是粽香四溢、龙舟翻涌的端午节。
教师感怀:你们描绘了许多色彩斑斓的节日画卷。其中,有的节日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或许对外国朋友来说并不熟悉,它们被誉为“传统节日”。(板书:传统)
2. 教师顺水推舟,引领话题:今天,我们将携手共游一篇充满童趣的儿歌《传统节日》,一起探寻那些“传统节日”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请大家齐声朗读课题,细细品味“传统”二字的韵味。同时,我将为大家简要解读课题,揭示这其中的文化瑰宝,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骄傲。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轻松愉悦的交流方式,旨在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分享与倾听中,对“传统节日”有一个初步而深刻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之旅铺平道路,充满期待。
二、激发自主学习潜能,深入探索传统节日文化之魅力
1. 播放儿歌朗读录音,邀请学生静心聆听,细心感受其中的生字发音之美妙,同时品味儿歌那独特的韵律与节奏,仿佛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2. 学生独自练习朗读,借助拼音精准发音,使语句通顺流畅。对于读不准或感到困难的部分,鼓励学生保持耐心与毅力,多次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3. 为了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1) 展示课文中的生字卡片,邀请学生逐一进行个人及小组的朗读展示。教师在旁细心倾听,适时给予朗读指导,特别关注学生的发音准确性,如“巷、郎、饼、赏”等字的后鼻音。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闹”字的声母为鼻音“n”,“转”在本课文中读作第三声,以展现朗读的韵律之美。
(2) 逐句展示儿歌内容,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再次强调字词的发音要领,并教授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顿与节奏,如“大街小巷/人如潮、先人墓前/去祭扫、粽子艾香/满堂飘、十五圆月/当空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与文化魅力。
(3) 引导学生将整首儿歌串联起来,流畅地朗读,以展现其韵律之美。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4. 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这首儿歌,领略其中所描绘的传统节日之美。随着学生们纷纷回答,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下了这些节日的璀璨名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这首儿歌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节日串联起来的。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们终于领悟,这首儿歌正是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展现了这些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开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朗读和探讨,帮助他们消除阅读障碍,并对儿歌的内涵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深化汉字认知,精进书写技巧
1. 回顾课文中双横线标出的生字,我们将共同进入它们的音韵世界。请各位同学按序朗读,老师将为大家提供精确的发音指导,尤其是“饼”字独特的后鼻音。随后,我们将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识字游戏,进一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老师将随机展示生字,期待同学们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读出,展现出卓越的应变力与准确性。老师将特别指出那些易读错的生字,协助大家巩固记忆,使之更加深刻。
2. 现在,让我们聚焦于课后田字格内的四个生字:“贴、街、舟、艾”。这些汉字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探讨书写时的要点。老师将根据大家的分享,提供示范书写指导。例如,“贴”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贝”的点画需适中,右边“占”下面的“口”应写得扁而宽;“街”字中间两个“土”的横画应紧凑且等距,最后一笔横画变为平提;“舟”字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艾”字下面的撇、捺应舒展自如。让我们携手遵循这些要点,共同提升书写质量,使每个汉字都充满生命力与美感。
3. 学生们紧跟老师的范写步伐,独立地描红并临写生字,老师则在学生间穿梭,细心观察他们的书写进度与质量。一旦发现学生的书写有误,老师会立刻指出并给予更加详细的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特地采用了范写指导法,通过老师精准的示范与指导,使学生深入掌握生字的书写技巧,进一步加深对汉字书写的理解与尊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书写生字的正确率,还能让他们的汉字呈现出美观的外观,更加吸引眼球。
四、课堂小结
1. 教师温暖寄语: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对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有多少深入的了解呢?它们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无尽的民族智慧。在下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儿歌,希望你们能在其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快乐。
2. 作业提示:课后,请大家保持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热情,深入探索其中的奥秘,感受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期待在下节课中,你们能分享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感悟。
板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娴熟掌握“敬、转、团、热、闹”这五个汉字的书写技巧,使每个字的笔画流畅、结构匀称,展现个人书写的艺术魅力。
2. 能够以流畅且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读并背诵儿歌,充分展示个人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天赋和才华。
3. 深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探索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心中生根发芽。
教学过程:
一、畅谈历史,重温经典
1. 师生共赏:回顾上节课堂,我们共同领略了《传统节日》这首儿歌所描绘的传统节日之美。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否依照时间的脉络,一一道出这些佳节的名号呢?随着学生们的踊跃发言,老师将这些佳节的名字依次书写在黑板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同时,展示一组精心设计的连线题,一侧是节日的名称,另一侧则是与节日息息相关的风俗词汇,如“贴窗花”等。随机点名学生上台尝试连线,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的引导与纠正,并鼓励他们深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受这些节日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韵味。
2. 智慧探索:同学们,你们是否好奇这些传统节日为何能够历经千年而传承至今呢?它们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深刻内涵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儿歌的世界,去探寻这些既有趣又充满智慧的传统节日文化吧。
二、深入研读儿歌,挖掘文化精髓
1. 展示儿歌,引导学生以心倾听,细心品味。每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我们从儿歌中寻觅这些习俗的踪迹,一起解读“祭扫”二字背后所蕴含的追思与敬意。
2. 亲爱的同学们,课本中描述的传统节日只是文化的冰山一角。课前,我鼓励你们探寻更多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与故事。现在,让我们共同开启一场名为“传统节日我了解”的知识分享盛宴。
3. 在小组内,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发现与见解。我将穿梭于各小组间,倾听你们的交流,引导你们深入挖掘某一节日的某一细节,避免重复,只需为彼此的故事增色添彩。
4. 让我们共同感受节日文化的深厚内涵:
(1) 邀请同学们按照节日的时间顺序,依次在班内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生:春节,作为一年的开端,象征着春天的脚步渐近,万物复苏。
生:春节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无论身在何方,人们都会在这个时刻回到温暖的家中,与亲人共度欢乐时光。
生:春节,又被称为“过年”,我们中国人会在这个时期贴上春联、窗花,互赠礼物,互致祝福,表达美好的祝愿。
师:看来你们对春节的深刻内涵和丰富习俗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在欢度春节的时刻,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能够与家人共度佳节,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喜悦与温馨,传递着美好的问候与祝福。
生:春节时,人们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周围弥漫着欢乐喜庆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与美好。
师适时展示几幅春节欢聚的温馨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感受春节那特有的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份开心与欢乐的情感,再次朗读儿歌,让文化的魅力在我们的声音中绽放。
(2) 请与我们一同欣赏这首儿歌的首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我邀请学生们充满热情地朗读这句儿歌,随后我们将齐声诵读,共同感受春节所带来的欢乐祥和。
(3) 现在,我们继续分享对其他节日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根据你们的分享,适时地补充节日的起源、意义以及习俗等相关知识。
A. “清明节”,又被称为“踏青节”,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祭祀节日,主要用于祭祖和扫墓。扫墓,俗称“上坟”,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纪念已故亲人的传统活动。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的主要时期,更是纪念介子推的重要日子。
B. “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表达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C. “七巧节”,亦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浪漫色彩的节日。传说中,每年的这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牛郎都会在鹊桥上相会,因此而得名。
D. “中秋节”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庆祝的节日。在这个月圆之夜,远离家乡的游子们会借此机会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与嫦蛾奔月的美丽传说紧密相连。
E.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有时也被称为“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且九在一位数中最大,所以有着长久长寿的美好寓意。而在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使这个传统节日与现代尊老爱幼的美德相结合,成为了一个敬老爱老的重要日子。
5. 深化交流体验:
(1)通过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经典诗句,我们将展示更多描绘传统节日的优美篇章,旨在带领学生深入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厚历史与无穷魅力。
(2)鼓励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珍贵资料,如蒙古族的“白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以及回族的“开斋节”等。同时,教师将展示一系列精美图片,生动展现这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活动场景,并简明扼要地阐述每个节日背后的深刻寓意。
6. 激发朗读情感:
引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朗读儿歌,鼓励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在脑海中描绘出各个节日的生动画面,从而更深入地感受节日的氛围和情感。
7. 提升背诵效率: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并强调按照节日的时间顺序进行理解性背诵的重要性。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背诵成果,教师在他们背诵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掌握更有效的背诵技巧。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交流学习的方式,利用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字、图片、诗歌等资料的展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知深度。
三、指导书写
1. 课件呈现着五个端庄秀丽的生字:“敬、转、团、热、闹”。教师引导学生们细心观察,分享在书写这些字时的心得体会。她轻声细语地指导:“‘敬’字左边笔画虽多,但须紧凑而不散乱,右边则应舒展自然,形成左收右放的和谐之美;‘转’字左窄右宽,左边的‘车’字横画化为平提,右边的‘专’字则先书两笔横画,再写竖折折、点,各笔画间需相互呼应,紧密无间;‘团’字最后一笔封口横画,内外两部分要‘围而不堵’,形成完美的闭环;‘热’字下方的四点布局需特别讲究,首点为左点,后三点为右点,中间两点略小,如同繁星点点;‘闹’字内部的‘市’点画与中间的竖画不能有所牵连,内外同样保持‘围而不堵’的美学原则。”
2. 学生们依照教师的指导,开始独立描红、书写这些生字。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时给予鼓励和指正,强调书写的要领和细节。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宁静而专注的氛围中,学生们用心书写,力求将每一个字都写得尽善尽美。
四、课堂小结
亲爱的孩子们,让我们共同分享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吧。通过深入学习,我们惊喜地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如同一座璀璨的宝库,丰富多彩且独具魅力。我们的祖先们,在辛勤劳作的生活中,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各具特色,每一个都凝聚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深情祝福。
现在,让我们携手回顾一下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节日,感受它们散发出的迷人魅力,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让我们珍惜这些传统节日,传承它们的文化价值,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些形式多样、寓意美好的节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无尽的喜悦与温暖。(板书:形式多样、寓意美好)
板书设计:
识字2 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形式多样、寓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