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4 15:33: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土地的誓言
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痛( )嗥鸣( )怪诞( ) 亘古( )污秽( )谰语( )
默契( )镐头( )田lǒng( ) bān( )斓 zhà( )蜢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
B.我的心还在喷勇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C.夜夜我听见马蹄奔弛的声音。
D.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C.端木蕻良的故乡是辽宁昌图人。
D.不管我走到哪里,因为我睡得很沉,所以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B.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C.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D.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6.下面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真正掌握了国家的命运。
②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③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④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A.④③①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7.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8.仿写。
示例: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仿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热爱故土,歌颂祖国”综合性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诗歌朗诵】同学们进行了诗歌朗诵比赛,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请你分别写出一句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古诗词。
【致欢迎词】假如你是一位业余导游,现在去接待一批来家乡旅游的游客,相信你一定会做得非常出色。在欢迎仪式上,请你致一段简洁得体的欢迎词。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土地的誓言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0.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1.课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12.文中作者对故乡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1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1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 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它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生命的一部分。
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15.第②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的生活情景有何作用?
16.理解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17.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
18.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通读全文扼要作答。
(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19、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___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_______→十分感激
20、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1、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画线词语“温暖”的含义。
23、分析结尾画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案
chì háo dàn gèn huì lán qì gǎo垄 斑 蚱 2.D 3、(1)比喻 (2)拟人 (3)排比 (4)反复 4.B 5.D 6.C 7.D
清澈的溪水旁流淌着我的汗水 余晖的夕阳中映照着我的身影 崎岖的山路上有我坚定的脚印
9、(1)思念家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热爱祖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示例: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到国家AAAAA级旅游区——庐山来旅游观光。我们这里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深厚的文化底蕴、悠远的人文传承、秀美的山水风光。庐山之旅一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10.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11.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12.“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13.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14.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15、①突出了家的朴实和温馨;②同后文形成对比,为作者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做好铺垫。(意对即可)
16、不管一个人身居何处,充满温馨的家始终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人的关爱总是伴随着自己。(意对即可)
17、得意——不满足——悠然自得——向往——自由舒心——牵挂(或惦念)
18、作者认为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因为家能够给人温暖、关爱,家永远是一个人最好的归处(或:是一个人精神的寄托处)。(言之有理即可)
19、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
20、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21、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2、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23、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内容上: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