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14: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结合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了解各历史时期政治模式本质的不同及其发展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结合国家新大一统模式的确立,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 命时期 共和 制度 诞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依据 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①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北洋政 府时期 政党 政治 背景 辛亥革命后,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尝试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②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
失败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国民政 府时期 “训政” 内容与实质 1928年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但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党通过的《③     》规定:由国民政府总揽政权。由此可见,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经过与结果 国民党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国共十年 对峙时期 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实施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实施 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④    ”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解放战 争时期 解放区的行政区 背景 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实施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行政区设⑤     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人民共和国的政权 背景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实施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依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⑥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⑦     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挫折 1957年以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发展与 完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⑧       ”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⑨       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十八大 以来的 新发展 成就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做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⑩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新特点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    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积极 作用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答案】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二次革命 ③训政纲领 ④三三制 ⑤军政委员会
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⑦根本法 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⑩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 两个一百年
思考点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解题关键:明确政党政治的概念。
思路引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两个角度入手。
答案提示:(1)组织政党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先进的中国人想通过议会政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党政治在民国初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民党在当时是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大党。
(2)当时中国的实权掌握在袁世凯等旧势力手中,他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使得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思考点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解题关键:理解政权模式的影响因素。
思路引领:从政权模式的特点、当时的社会环境、目的与影响等角度入手。
答案提示:(1)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主要是由政党的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团结抗战。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性质,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阶层共同联合抗日,对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解题关键: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
思路引领:从是什么、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答案提示:(1)“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在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中国共产党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党外人士占其余三分之二名额。
(2)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共产党人愿与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民主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解题关键: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思路引领:从形成过程、内容、作用等角度阐释。
答案提示:(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
【知识图示】
【归纳总结】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
内容 影响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近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2.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政治层面: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分权制衡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2)经济层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3)文化层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中国不采用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1)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更具有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又根本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学习拓展 搜集资料,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解题关键:理解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对政党制度的影响。
思路引领:从革命阵营和旧势力等角度分析。
答案提示:近代以来,政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移植到中国。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一度兴起,但很快遭到破坏,名存实亡,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1)革命阵营未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重建社会秩序。革命党改组合并,人数众多,貌似强大,但降低了其革命性;革命党人缺乏运用民主政治的经验,其举措往往不切实际,脱离群众;议会政治初行,不完善之处颇多,国会议员的选举多演变为党派之争。
(2)中国专制主义的社会根基依然根深蒂固。分散的个体经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仍占压倒性优势,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影响力;旧势力为了继续维持他们的支配地位,倚仗军队暴力来镇压反对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利益,扶植旧势力作为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并给予金钱和武器支持。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成为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被军阀统治取代的原因所在。
【合作探究】
任务1 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是如何分割相权的。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哪一政府 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 这一时期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怎样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和枢密院分割财权和军权。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不同:宋代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南京临时政府体现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趋势:由专制到民主。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得出以“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相权。 材料二:从正文“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得出南京临时政府。 材料三:从引文“《毛泽东选集》”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当时,1912年,新中国;内容限定——分割相权,政府,政治制度。第(2)问,要求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三者的不同与发展趋势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一“参知政事”“三司”“枢密院”回答;第②小问据材料二“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回答;第③小问据材料三“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回答;第④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第(2)问第①小问据材料一“皇帝”,材料二“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材料三“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归纳提炼;第②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专制到民主
任务2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材料 在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是一国政治文明水平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持与发展,而且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古典大一统正是在中国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人民的选择之下,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 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国家新大一统模式的确立。
论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结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形成了新的大一统模式。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提炼一个观点)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持与发展,而且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古典大一统正是在中国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人民的选择之下,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时空定位 中国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及其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及其作用;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层次鲜明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国家新大一统模式的确立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及其作用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形成了新的大一统模式
【随堂检测】
1.孙中山说:盖以服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予犹虑其不足信,故必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忠不二,然后许其和议。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孙中山这一主张(  )。
A.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
B.开中国因人设法的先河
C.直接导致民国社会动荡
D.有效限制了袁世凯专制独裁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南北统一,进而巩固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因人设法,故B项排除;孙中山的这一主张与民国社会动荡无关,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有效地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故D项错误。
【答案】A
2.1937年9月,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立即实行符合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毛泽东的主张(  )。
A.体现了两党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一致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C.旨在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抵制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解析】根据材料“1937年9月”“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可知,当时毛泽东主张放弃与国民党对抗,携手抗日,故选C项;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排除A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是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排除B项;1937年9月国民党并未出现反共高潮,排除D项。
【答案】C
3.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
A.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
【解析】题干并未提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故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以及各出版机关对宪法草案的大力宣传,有利于人民增强民主法治意识,参与民主政治活动,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故D项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