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第2课 江南的开发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2.了解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人口南迁及原因
3.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1、三国后期, 灭蜀, 年, 称帝,建立晋朝, 国灭亡。 年,西晋灭 ,统一南北, 后因 ,316年,被少数民族 所灭。2、317年, 在 称帝,史称东晋。北方的十几政权连同西南的 ,历史叫做十六国。4、 年,大将 灭东晋称帝,国号 ,继宋之后,南方又经历了 、 、 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统称为 。3、从西晋中期开始,中原 ,江南地区 ,北方人口南迁。自主学习:魏265司马炎魏280吴政治迅速腐败匈奴司马睿建康成汉420刘裕宋齐梁陈南朝混乱相对比较安定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西晋为什么那么快就灭亡了?观察:
北方十六国,
哪国没在北方宋420年齐梁陈南北朝政权的变化东汉末年以来,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这会产生什么影响?人口南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流动人口示意图二、人口南迁五胡内迁北人南迁益州荆州扬州岭 南闽
江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人南迁示意图找一找江南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农业2、手工业3、商业自主学习三、江南的开发南方的开发南朝陶牛车 农业发展的原因;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加之社会相对安定,于是南方的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南方人民利用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等优越自然条件,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太湖鄱[pó]阳湖洞庭湖 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周围湖田很多,这三个地区成为江南的粮仓。南朝时,农田普遍施用粪肥。南方手工业有明显发展织锦、制瓷、矿冶、造船等技术有很大提高。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东晋·青釉褐斑镂空薰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南朝·四双复系罐南朝·青釉灯南方的初步开发
促进南方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
建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城市。三国吴石头城遗址(今江苏南京清凉山)
三大石头城:①南京石头城(在江苏南京清凉山);②新疆石头城(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③辽阳石头城(在辽宁辽阳市东)南京秦淮河今貌秦淮河是东晋、南朝建康对外的交通要道。由苏、杭供应建康的粮食都由此运送。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想一想:《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史记》里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六朝古都是南京,
建业建康是古名。
孙吴东晋定都城,
宋齐梁陈都在此,
政治经济的中心。
城市繁荣商业兴,
江南开发是缩影,
繁荣昌盛到如今。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部门
三国时期
东晋、南朝时期
孙吴
蜀汉
农业
手工业
城市和商业
屯田垦荒、推广牛耕、稻田产量提高。特产越布,丝织发展、青瓷精致、造船发达。
吴都建业(今南京)
①设堰官保护都江堰、屯田、栽桑养蚕;
②推广铁器牛耕开发南中。
设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在南中推广织锦技术。蜀都成都
①广种水稻、推广麦豆;
②开辟湖田、兴修水利;
③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成江南粮仓;
④成都平原农业有了新发展。
织锦、制瓷、矿冶、造船技术很大提高。
灌钢法和煤炭资源的利用。东晋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是南朝政治经济中心和大都会
合作学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条件2、江南降水充足,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战争少,社会安定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5、政府的政策支持。 学习了本课,你认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持续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呢?探究学习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人口流动现象?这些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探究学习:1、南北政权更替 2、人口南迁3、江南开发——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基础小结巩固第2课 江南的开发 1.西晋的建立者是 (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2. 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
A 魏、蜀、吴? B 蜀、魏、吴
? C 吴、蜀、魏 D 蜀、吴、魏知识检测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 ( )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 匈奴、蒙古、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4.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包括 ( )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④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宋420年齐梁陈史海拾贝孙吴船队到夷洲(今台湾)晋·陈寿著《三国志》《三国志·吴志》关于卫温去台湾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