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多音字“裳”,会默写本诗。 2.掌握律诗的特点,知道四联的名称。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以及诗人表达的感情。 4.能通过诗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人的内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能读出诗人的爱国情,也能读出自己的爱国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2.能通过诗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人的内心。
教学难点: 1.能借助群文阅读,理解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饱含的家国情怀。 2.能通过本课三首古诗的比较,深化对单元导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习任务单:课前导学单、课堂学习单 2.标有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地图 3.史料视频:安史之乱 4.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圣”之名,识七律特点 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连连看,请看屏幕。 1.出示:“X圣”与对应的人物 至圣先师 武 圣 书 圣 医 圣 诗 圣 茶 圣 孔子 关 羽 王羲之 张仲景 杜 甫 陆 羽 2.提问: (1)通过连连看,你发现了什么? (2)那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圣人”?(品德高尚,对后世有莫大功德) 3.过渡:最近,我们正在学习古诗。今天学一首诗圣杜甫诗,通过他的诗作去读懂“诗圣”的情怀。【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揭诗题,读诗题,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通过预习,诗题是什么意思? 预设:官军,就是朝廷的军队,这里指唐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的南北两岸。 师语渲染:半壁江山都被人夺走了,此时的国家怎么样?危在旦夕啊!在这样的时候,国家镇压叛乱,打了大胜仗。诗题仅用八个字,就简洁明快地概括了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啊!来,让我们读出畅快之感。 5.学习律诗的特点:四联名称 (1)和本课的前两首诗比较,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2)介绍七言律诗【出示: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到了杜甫,七言律诗展示其诗体的独特魅力。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他写时政抱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在他的推动下,七律的内容丰富、格律讲究、对仗工整,使律诗的文学价值与古诗、绝句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七律的字句篇幅固定,由四联组成,每一联有两句。它们的名称分别叫:【出示: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虽然篇幅上长了,但律诗和绝句一样,讲究平仄和对仗,所以律诗充满了韵律。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出示古诗节奏,学生自由练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指名读,正音 预设:这个“裳”(cháng)字读得很好,为什么不读“shāng” (古时候的衣服,上衣为衣,下裙为“裳”。) (3)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涕泪”这个词读得很准确,谁知道它的意思?(涕,眼泪。泪,眼泪。)“涕”现在是什么意思?(鼻涕)像这样意思发生改变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像这样的词,在这首诗里还有吗? (2)学生汇报古今异义词:衣裳、妻子、青春 预设:衣裳:古指上衣和下裙;今指衣服。 妻子:古指妻子和孩子;今指成年男子的配偶。 青春:古指春天;今指青年时期。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1.扣住诗眼,初步体会诗人之“喜”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读懂了吗?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一个字直接抒情,哪个字?【板书:喜】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 (1)孩子们,你特别高兴的时候是什么样儿的? 预设:你会用语言说出心里的喜 / 你用动作表达自己的喜 / 富有张力的表情…… (2)诗人的喜啊,你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圈出诗中对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想象诗人的表现,去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预设1:初闻涕泪满衣裳 → “涕泪”“满衣裳” 过渡:你从诗人的哪个神态、动作中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 师导语: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年过半百的糟老头?这样哭不觉得害臊吗? 你是杜甫,我要问你:“杜老夫子,你为何而哭?还哭得这样不修边幅?” 这是情难自禁,这是喜极而泣!请你读好诗人的喜极而泣。 预设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漫卷”“喜欲狂” 师导语:你是杜甫,我要问你:“杜老夫子,一向爱书的你为何胡乱收拾书卷,一点也不爱惜?”你这是要干嘛? 这是欣喜若狂!请你读出诗人的欣喜若狂。 (3)我们一起读前两联,读出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4)过渡:除此之外,哪些动作、语言、神态同样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 预设3:白日放歌须纵酒 → “放歌”“纵酒” 师导语:这里的“放歌”是高歌一曲,放声歌唱。他纵情高歌,饮酒欢唱,这真是喜不自胜的高兴啊! 小结语:你们从诗人的动作、神态体会他内心的“喜”,这份喜悦真是无一丝保留,全然释放。还可以从哪些字眼中读出这份“喜”呢? 预设4:青春作伴好还乡 → “青春作伴” 师导语:有这美好的春天作伴,回乡路上的心情真是无比畅快。 预设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即从”“穿”“便下”“向” 师导语:这两句里不仅连用了四个地名,还连用了四个动词,你有什么发现? (5)出示:返乡路线图 (6)这四个地名,从四川到湖北,再从湖北到河南,彼此之间都有漫长的距离吧。那你读出漫长的感觉了吗?请你读。你感受到什么?(迫切返乡,归心似箭,无比畅快) (7)指导朗读: 为了不影响表达效果,古诗中很少连用地名。然而,在这里,诗人用【出示:四个动词】“即从,穿,便下,向”四个动作一下子就把四个地名串联到一块,就好像电影镜头一样,返乡途中经过的一个个地方飞驰而过,犹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氤氲铿锵,真是一首回乡狂想曲啊! 来,请男生读出这一气呵成的畅快; 请女生读出内心万分的激动; 全班一起读出诗人的归心似箭。 (8)质疑启思:诗人为什么会这样高兴?(剑外忽传收蓟北)这要从那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说起。 2.补充资料,想象诗人喜形,深入体会诗人之“喜” (1)播放视频资料 (2)补充诗文 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主导的叛乱把唐朝人民带向了苦难的深渊。从此,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些悲苦的现实都是杜甫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请同学们拿出课堂学习单,读读诗人在安史之乱的八年间所写下的三篇诗文。【出示:三篇诗文(节选)】从这三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什么?四人小组一起说一说,议一议。 春望(755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⑴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⑶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759年)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注:写于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之夜 (1)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2)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4)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5)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6)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石壕吏(节选)(761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2)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3)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4)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5)新:刚刚。 (6)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7)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8)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9)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走进诗人内心 ①从杜甫的文中,你感受了到什么? 预设:战乱带来的悲苦,这就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对水生火热的百姓的同情,有悲天悯人之心 / 渴望和平生活,企盼国泰民安 ②现在你知道杜甫为什么被尊称为“诗圣”?是啊,杜甫自身贫病交加,漂泊凄苦,生活惨淡,可他却依然有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 ③了解了这段历史,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 你发现这首诗和刚才的三篇文章,所表达的心情上有什么不同?(三首伤感,这首欢快。)是啊,和杜甫其他诗作不同,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流露着喜悦、畅快。所以,这首诗被称为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出示:生平第一首快诗】但是这四篇文章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是一样。 想一想:当杜甫听到官军在连同他的老家洛阳在内的北方打了胜仗,他会想什么?请你代他说一说【出示:想象提示】 杜甫涕泪未干, (动作),欣然道:“ ” 师引语:①终于可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去,高兴啊!老杜,我要劝劝您,52岁的您喝酒要悠着点。 ②战乱休,国安宁,天下百姓终于可以结束凄风苦雨的生活,高兴啊!老杜,您老既有高血压,又有心脏病,可别高兴得忘乎所以伤了身体。 (4)小结写法和学法 诗人写自己“涕泪满衣裳”的神态,“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动作,描摹神游在“返乡路途”的心理活动,表达他内心的喜悦之情。这种写法叫“以形写神”。【板书:以形写神】同学们,则紧扣文字,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板书:看文字想内心】 3.感情朗读,倾诉诗人衷肠 师引语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题目虽然只有八个字,但背后却是整整八个年头的安史之乱战争史。如今,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国之喜事,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家之喜事。一起读出这份普天同庆之喜! 师引语②:这是安史之乱后多少中原流民的回乡梦和回乡路,又是千百年来多少游子的回乡梦和回乡路啊,老杜,用他的至情至性,把这种急切的心情和奔腾的喜悦表现的酣畅淋漓。让我们再次诵读这千古还乡诗之首。 四、三读古诗,升华诗品 1. 看语文书,把本课三首诗放在一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王昌龄 陆游 杜甫 青海长云暗雪山, 三万里河东入海,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孤城遥望玉门关。 五千仞岳上摩天。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黄沙百战穿金甲, 遗民泪尽胡尘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不破楼兰终不还。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提示:《从军行》以戍边战士的口吻表达誓死卫国,以求国泰民安的热切愿望。 《秋夜将》以北宋遗民的口吻表达国家统一,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渴望。 《闻官军》以诗人自己的口吻表达国家平乱,家国能重享安宁的希望。 2.小结:三位诗人站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华夏儿女的同一份——爱国情!【板书:爱国情】 3.升华古诗品格 【出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时候,依然还惦念着能为天下苍生挡风遮雨。所以说,诗词从来就不只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着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一份情怀。 它可以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身入玉门关”的满腔赤忱;(唐·戴叔伦《塞上曲》) 它也可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坚定信念。(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千百年来,正是这样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震撼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我们牢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