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8* 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并运用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大致读懂课文,学会“恰、屉”等9个生字,理解“忌讳、晦气、窗屉子、籆子、登时”等陌生词语的意思。 2.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春日大观园内放风筝”的趣味;通过把握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刻画,初步感知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 3.以课文为导引,以“放风筝”为切入口,管窥小说主题,通过补充阅读脂本《红楼梦》选段、观看影视片段等,进一步了解《红楼梦》,激发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
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红楼春趣》是“名著单元”中的最后一篇选文,为略读课文。紧随这一单元之后就是“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较之其他三本,学生对《红楼梦》是最陌生的。因此,学生与《红楼梦》的“初相遇”显得至关重要,既不能过于深奥,使他们望而生畏;也不能流于肤浅,辜负了经典。 课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程本),题目为编者所加。课文讲述了宝玉和众姐妹、丫鬟春日里在大观园内放风筝的故事。叙事节奏明快,细节生动,人物形象饱满,字里行间洋溢着贾府鼎盛时期少男少女们自在嬉戏的朝气和欢乐——这样的内容无疑是适合初次接触《红楼梦》的小学生阅读的。 因时代隔阂,学生对文中一些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才能使阅读更顺畅。由于此前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时已有训练阅读名著的基础,读通读顺课文对学生而言应该不难。 较之脂本《红楼梦》中的同章节选段,选自程本的《红楼春趣》主要彰显了贾府儿女们春日大观园内放风筝的“乐”与“趣”,可以说截取了小说中的一个很小的切面,但这一面也足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瞭望《红楼梦》的窗口。本着“大语文”的理念,本课的教学,将教材作为“定篇”的同时也视作“用件”,用以发挥“导读”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没有就篇论篇,局限于文本内容,而是把握教材内容与原著之间的链接点——“黛玉放风筝意味着什么”,通过置换版本进行补充阅读、观看影视剧经典片段等策略,由“放风筝”的表象引向隐喻,由选文单薄的“乐”引向原著厚重的“悲”,由“单篇”引向“整本书”,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把握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刻画,初步感知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 2.以课文为导引,以“放风筝”为切入口,通过补充阅读脂本《红楼梦》选段、观看影视片段等,带领学生进一步管窥《红楼梦》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以课文为导引,以“放风筝”为切入口,通过补充阅读脂本《红楼梦》选段、观看影视片段等,带领学生进一步管窥《红楼梦》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通读畅想解“春趣”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一)展示剧照,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学校元旦晚会上老师们表演《红楼梦》片段的剧照,生猜剧名 2.生谈课前对《红楼梦》的了解,师补充介绍版本常识(为后面置换版本阅读做铺垫) 3.揭示课题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红楼”剧组招募小助手启事 2.明确要求 【设计意图:根据2022版新课标理念,创设活动情境——“红楼”剧组招募小助手,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结构化构建整节课。初次接触《红楼梦》,充分尊重学情,提前学生布置了解作品,消弭对这部古典巅峰巨著的隔阂感和紧张感。】 初读课文,关注“情节” (一)活动一:读课文,明剧情 1.明确学习要求: 2.关注“交流平台”,回顾阅读名著的方法 (1)据文猜意 (2)不求甚解 (3)借助资料 (4)结合影视 3.生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单” 4.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2)交流对陌生词语的理解 (3)梳理故事情节:捡风筝——拿风筝——放风筝 (二)活动二:想画面,拍镜头 1.明确学习要求 2. 2.组长总结汇报,预设: (1)配乐:轻快、愉悦、舒缓……(想法:体现岁月静好、自由浪漫、欢乐和谐) (2)色调:清新明丽……(想法:彰显春日大观园的风景秀美、贾府少男少女们的衣装华美、青年人的朝气活力之美) (3)画面或场景:春日大观园桃红柳绿的盛景、各式各样的风筝、人们争相放风筝、风筝缓缓升空的动态……(想法:依据文中的“七手八脚”“飘飘飖飖”“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等。) 3.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具有做大导演的潜质!其实“红楼春趣”,可不仅仅只有“放风筝”之趣,瞧—— (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片段,相机解说:他们赏花、捉迷藏、绘画、逗鸟、钓鱼、放风筝、荡秋千……大观园里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啊!) 【设计意图:阅读小说,不得不关注情节。在学生运用阅读名著的方法自读课文并通过了“字词关”后,不但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还通过“做导演”这一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展开想象,还原课文中所描述的意境和画面,让“红楼春趣”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还在脑中鲜活、荡漾开来。】 学习任务二:察颜观语品“人物” 一、浏览课文,理清“出场人物” 1.明确学习要求 小 2.师出示参考图,生自由绘制人物图谱,并在组内交流。 3.从人物图谱中,你发现了什么? (除宝玉之外,其他出场的都是女孩子。) 4.出示“金陵十二钗”图像,介绍: 《红楼梦》刻画了封建时代下的众多女子,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这里的“女儿”指女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所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性格迥异,命运多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艺术群像。 二、精读课文,聚焦“主要人物” 1.明确学习要求 2.交流: (1)宝玉: ①心地善良(原想放的“大鱼”、“大螃蟹”风筝分别被晴雯、袭人送了人,他也不计较) ②心思细腻(能辨认出嫣红姑娘的风筝) ③纯真率直(喜怒嗔骂都形于色,不隐藏情绪) ④关爱女性(见是美人儿风筝,就不舍得“一顿脚跺个稀烂”了)…… (2)黛玉: ①待人和善(招呼大家放风筝) ②身体娇弱(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
③心思细腻,关心宝玉(宝玉放不起来风筝,众人笑他时,黛玉笑道:“那 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总结: 曹雪芹先生不愧是文学巨匠,刻画人物主次分明,紧扣特点,寥寥数语,形神毕肖!我们读名著,一定要用心品味语言,关注细节,感受人物。 【设计意图: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文中人物众多,捋清人物有助于读顺课文、分清主次,因此让学生通过绘制“人物图谱”的形式进行梳理,训练自读能力;继而聚焦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引导关注文中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的几处细节描写,感受、批注人物形象,初步了解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领略名著细节描写的魅力。】 学习任务三:承前启后入“红楼” 一、阅读书后链接,追溯“风筝”蕴意 1.过渡: 高明的导演,不只是看到眼前的“剧本”,还要站得更高,读得更多更远。 2.明确学习要求 3.交流: 林庚的《风筝》主要表现了作者童年放风筝的趣味和天真的遐想。文中他 也提到“放风筝”蕴意“放晦气”。 4.追问: 那么,黛玉“放风筝—放晦气”意味着什么呢?(去除“病根儿”。)黛玉有着怎样的“病根儿”呢? 5.出示原著中对林黛玉外貌的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黛玉很美,也很娇弱,还多愁善感。) 6.出示资料,介绍林黛玉身世—— 贾府第四代千金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亲外孙女,宝玉的姑表妹。自幼父母早亡,家道中落,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敏感细腻,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她与宝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却因封建礼教,空留遗恨。 二、阅读脂本选段,管窥小说主题 1.明确学习要求 2.交流,预设: (1)黛玉敏感而善良,宁可顾影自怜,也不忍心把“晦气”带给别人,让别人像自己一样身世飘零,孤苦无依。 (2)宝玉最懂黛玉,最怜惜黛玉,在他眼中,黛玉就像那只漂泊无根的风筝,那样孤独寂寞,所以他也剪了风筝线与它作伴…… (3)读课文的时候,我只感受到放风筝的快乐,现在才知道原来背后还有藏着很多曲折、辛酸。 (4)选段中的不少语句,我感觉似乎不只是在写“放风筝”,还另有所指,估计是跟人物的命运有关…… 同学们,你们有着敏锐的感受力,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蕴!正如你们所领悟到的,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曾这样点评“放风筝”这一段—— (课件出示) 这个故事虽如风俗画,实寓漂泊离散之意,令人深思,令人心惊! 相信当你们读过整本《红楼梦》后再来读这段文字,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观看影视剪辑,激发阅读兴趣 1.质疑,观影,激趣: 《红楼梦》到底讲了怎样的故事?宝黛二人最终命运如何?大观园里的人们都经历了什么?让我们先透过电视剧了解一二——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合辑) 欲知更多详情,课后请继续走进《红楼梦》! 2.回应情境: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顺利通过了“红楼”剧组的初级考核!(出 示剧组合影)我们剧组人员欢迎各位的加入! 3.布置课后作业: (1)小练笔: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将“镜头”聚焦主要人物,通过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表现其特点。 (2)制订《红楼梦》阅读计划并开启阅读。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导读——由单篇的《红楼春趣》过渡到整本书的《红楼梦》。因此,课堂上超越文本,挑战思维,通过书后的“阅读链接”,由“放风筝”的蕴意引发进一步思考——“黛玉放风筝意味着什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掘资源,引入原著中对黛玉的描写,介绍黛玉的身世,并通过置换版本,补充阅读脂本《红楼梦》选段,填补教材空白,进一步解读黛玉心声,透析人物命运,管窥《红楼梦》的悲剧主题。课末,通过观看电视剧中经典场景的合辑,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 课初设计的“红楼剧组招募小助手”的任务型情境在课尾也得到了积极回应,有始有终,让学生充满成就感,让课堂具有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