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试着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2.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2.能试着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勾连前两篇课文,揭题读题。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和《手指》这两篇课文,分别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应答和丰子恺先生对五根手指拟人化的、又暗含深意的描写中体会到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今天咱们一起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童年的发现》。读题。 二、检查预学,自主学习生字词。 1.出示第一组词:“胚胎 天赋 痴迷 祸患 困窘 绞尽脑汁”,自读,相机指导关键字音。
2.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及理解词语的方法。 3.出示课文中的两个人名:“费奥多罗夫、奥尔加·伊万诺夫娜”,自读。 三、发布学习任务:“我是探究小达人”,引导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想一想: 1.“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划一划相关句子。 2.“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试着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 △学生活动: 1.自主阅读、思考,划一划关键语句。 2.自己画一画“思维导图”。 3.集体交流。 ⑴从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中读出了“童年的发现”指的是“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 ⑵展示“思维导图”,提炼探究过程。 梦中飞行—— 请教老师—— 痴迷研究—— 发现规律——课堂受罚 ⑶小结:阅读时,善于梳理信息,我们就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要点。 【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品一品: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用“﹏﹏”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并作简要批注。 △学生活动: 1.自主阅读、思考,作批注。 2.集体交流。 △引导要点: ⑴“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关注这两句话中的“完全”“独立思考”“笑塌房顶”这些词的夸张有趣,想象费奥多罗夫的自豪与自我吹嘘。 ⑵关注“祸患”“驱逐”等词“大词小用”的夸张表述,体会自我调侃式语言的风趣幽默。 ⑶“想得是那样痴迷”“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等行为令人发笑,但同时“我”的这种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又令人敬佩。 ⑷13自然段中,“我”的猜想很有趣,能够自圆其说且自得其乐。 ⑸关注文章的结尾,品悟费奥多罗夫即使在被误解、被惩罚的时候依然能自我安慰,可见他的幽默乐观,同时体会文章结尾暗含的深意。 【学习任务三】迁移方法,试一试: 你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吗?试着用上“自我调侃”“自圆其说”等方式写一写吧! △学生活动: 1.自主练写。 2.集体交流。 3.小结:童年的发现真有意思,大家也写得趣味盎然。 四、课后探究。 1.搜集作者费奥多罗夫的资料,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悟。 2.读一读丰子恺先生的《忆儿时》、冯骥才先生的《捅马蜂窝》,品品他们的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