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化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树立物质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观念。
2.能从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两个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升证据推理能力。
3.了解人类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情况,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教学难点:利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简单计算反应的吸、放热。
教学过程
【环节一】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导入】“暖宝宝”的放热原理 同学们用过暖宝宝吗?用过的同学都知道,暖宝宝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只要撕开包装,它就会慢慢变暖,你可以粘在腹部,肩膀,背部,腿部! 【问题一】为什么撕开包装暖宝宝就慢慢变暖了呢? 【教师】我们再看看淘宝上对暖宝宝的宣传:可以持续发热10小时,还能保持530C恒温。 【问题二】为什么可以持续发热10小时?还能恒温发热? 【探究】了一探究竟,我撕开了包装,还把这层无纺布袋也剪开了!大家可以看到一团黑黑的固体。同学们,看到这么黑黑的一片,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物质?活性炭?如果只有活性炭肯定达不到这个效果! 【展示】暖宝宝成分:还原铁粉、活性炭、盐、蛭石、水、吸水树脂 【教师】此后,我把暖宝宝拆开后一直暴露在空气中,这是久置的暖宝宝成分。大家关注一下黑色的固体变成了什么颜色? 【学生】黑色的固体变成了红棕色,红棕色的物质很有可能是Fe2O3。“暖宝宝”的放热原理就是利用铁的氧化反应放热。 【解惑】 1.当把密封的外包装撕开,O2会渗进无纺布袋内,与袋内粉末发生化学变化并释放热量。 2.持续发热10小时,产品使用了蛭石来保温。 3.530C恒温发热,是通过透气膜的透氧速率进行控制的。 【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的物质生成,还伴有能量的变化,其中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放出。 【问题三】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都会释放能量? 【教材实验6-1】镁和盐酸的反应。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2 mol·L-1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再向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观察现象,并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教材实验6-2】Ba(OH)2·8H2O和NH4Cl反应。 将20 g 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10 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木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到气味后迅速用玻璃片盖上烧杯,用手触摸烧杯下部,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过渡】通过我们刚刚做的两个反应我们可以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放热。我们可以依据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给化学反应分类。 【定义】化学上把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如镁和盐酸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如八水合氢氧化钡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碱与铵盐的反应;多数分解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以及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 【环节二】从宏观角度(总能量)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问题四】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释放热量,有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学生】各种物质都具有能量,物质的组成、结构与状态的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不同! 【教师】类比重力势能:水从高处往低处流,重力势能减小,转化为动能。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高→生成物的总能量低,放出能量。 【思考】以能量为纵坐标,反应历程为横坐标,画出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变化过程: 【学生】 【总结】放热反应可以看成是反应物所具有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教师】同理:水从低处往高处流,重力势能增大,需要外界提供电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吸收能量。 【思考】以能量为纵坐标,反应历程为横坐标,画出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变化过程: 【学生】 【总结】吸热反应可以看成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成物所“储存”。 【环节三】从微观角度(断键、成键)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问题五】碳燃烧属于放热反应,但碳燃烧需要引燃,那为什么放热反应还需要引燃呢? 【引导】化学反应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旧键的断裂吸收热量,新键的形成释放能量。若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吸热反应;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放热反应。 【举例】以氢气与氯气化合反应为例: 【资料卡】断开1mol键要吸收的能量H-H:436KJ;Cl-Cl:243kJ;H-Cl:431kJ 吸收的能量 = 436+243 =679 kJ 放出的能量 =431×2 = 862 kJ 断键吸收能量<成键释放能量→放热反应。 【思考】以能量为纵坐标,反应历程为横坐标,画出反应物断键与生成物成键导致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变化过程: 【学生】 【回顾】燃烧的三大条件:①可燃物;②达到着火点;③具有充足的氧气。为什么要达到着火点?延伸问题:为什么放热反应仅仅引燃即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加热有什么关系? 【学生】要达到着火点是因为断键要吸热;放热反应可以提供能量,因此只需要引燃即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与加热没有必然的关系。 【补充】但若一个化学反应需要持续加热,则该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如C+CO2,H2与CuO就是常见的吸热反应。 【总结】刚刚我们已经从经验、宏观、微观、热成像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 经验角度 宏观角度 微观角度 【问题六】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不是放热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mLNaHCO3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再向试管中放入同浓度的同体积的醋酸,观察现象,并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温度计的示数无明显变化。 【疑惑】除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那还存在既不放热又不吸热的反应? 【引导】除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来感受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生活中还有没有比较灵敏的测量热量变化的方法? 【展示】红外感应测温仪。红外感应测温仪可以对准人的额头、手腕等部位测体温。同学们看右侧这张红外热成像图,人脸部额头温度稍高,热成像显示为暖色,温度低的其他区域为冷色。 【过渡】那我们常见的化学反应热成像会呈现什么样的画面呢? 【视频】播放Na与H2O的反应,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的热成像仪拍摄的视频 【结论】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并不是既不放热又不吸热的反应,而是吸热反应。 【总结】各种物质都具有能量,物质的组成、结构与状态的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不同!理论上,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变化。 【学以致用】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即食饭盒”等快速给食物加热的产品。将一无色液体加入发热包中,放上装米饭的盒子,过几分钟米饭马上就热气腾腾,可以食用。请你推测其发热包和无色液体可能是如下哪个组合?( ) A.硝酸铵和水 B.浓硫酸和水 C.氧化钙和水 D.固体酒精和水 【改编】如果你是商家,突然发现没有CaO了,但是你身边还有醋酸、小苏打、铁粉、酒精,你可以选择什么物质代替? 【学生】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我们还可以选铁粉和醋酸来替代! 【环节四】体会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过渡】人类利用化学反应的热能始于火的发现,从早期的以树枝杂草为主要能源,到现代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人类获取热能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物质的燃烧。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你,每天的耗能大约是原始社会一百多个人的耗能。在原始社会人均耗能每天8000 kJ,早期的农业社会人均耗能每天5×104 kJ,现代的信息化社会人均耗能每天1×106 kJ,可见人均耗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而化石燃料作为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其利用过程中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一是其储量有限,短期内不可再生;二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课后思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与日俱增的能源需求与能源危机如何应对?由化石燃料引发的大气污染如何改善?请同学们课后从这两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包含从经验,宏观,微观和热成像四个角度学习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通过学习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并探讨其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练习】 1.下列反应中能量变化趋势与下图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 B.中和反应 C.木炭在氧气中发生不完全燃烧 D.生石灰和水的反应 【答案】A 【解析】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说明此反应为吸热反应。和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中和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A。 2.某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吸热反应 B.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 C.该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向外界放出的热量为(E2-E3) 【答案】B 【解析】该反应的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生成物能量低于反应物,所以生成物比反应物稳定,故B正确; 该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向外界放出的热量为(E1-E3),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