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学习任务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04 10: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问题研究 如何 “藏粮于地”
学习目标
1.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并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2. 结合历史和现实“藏粮于地”的案例,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课前学习任务
1. 收集本省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现实案例,重点说明其提升耕地质量的方式,并剖析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2. 针对你家乡维持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需求,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建议。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广义上看,它有三层义。一是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二是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三是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以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1.“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区别? 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 “藏粮于地”基于以下认识:一是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二是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提出的必要性是我国耕地退化和污染严重的现状,可能性是我国现阶段粮食生产及国内外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1.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2.“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 【学习任务三】 “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藏粮于地”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就是通过施肥和精耕细作,使土地越种越肥,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施肥,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我国古代还采取修筑梯田、基塘生产、兴修水利工程、作物轮作等措施改进和维护耕地质量。 在现代,提升耕地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农田环境污染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国各地针对各自耕地质量问题,因地施策。如吉林省颁布黑土地保护条例,规定对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的黑土地,实行轮耕、休耕或者退还林、还草、还湿地,同时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 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有什么借鉴意义?
2.以吉林省为案例,说明当地耕地质量提升方式与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区域地理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