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三 学期 秋季
课题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教学目标
1.核心价值: 增进对国家安全观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科素养: ①区域认知: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 ②综合思维:分析影响耕地资源安全的因素,阐述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③地理实践力:能够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文明消费,节约资源,为保障粮食安全做贡献。 3.关键能力: 结合图文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4.必备知识: ①粮食安全问题的产生。 ②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③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2.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教学难点: 1.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2.我国不同区域的耕地问题和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材料导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PPT呈现目前全球粮食问题现状:2020年全球大约有1/10的人挨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亿多。新冠疫情第一年挨饿人数的增幅差不多是前5年的总和。目前,全球有1/3的人吃不饱。而全世界只有5%的国家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大部分国家都要买粮吃。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打了。两国小麦出口量占了全球小麦出口量的1/3。俄乌冲突以来,小麦、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本有能力出口的国家一看不妙,也限制了出口。疫情以来,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学生活动:观看材料,感受目前全球面临的粮食问题现状。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中的各个数字符号,向学生呈现目前全球粮食问题面临的现状,让学生具有危机意识,带着这种氛围走进今天的课堂教学。 二、课程推进:粮食安全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借助课堂引入材料带来的直观感受,询问学生:中国人的饭碗还安全吗?如果不安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来看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食物。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危及粮食安全。从粮食安全的概念可知,我们可以从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方面来保障粮食安全。并且,生产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而生产安全需要靠“地”和“人”两大要素来进行保障。 学生活动:观看PPT,对照课本,画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并抓住概念中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字信息。 【设计意图】由开头的情境材料引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让学生从粮食安全的概念入手,保证整堂课的思维不脱离核心概念,也使学生明确整堂课的内容框架。 三、内容讲解: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先来认识一下“地”的数量。根据课本正文内容抓取重点:中国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少。再介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情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析并概括我国的耕地资源的特征。 教师活动:再来看一下“地”的质量。PPT呈现2015年我国各质量等级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让学生由此得出结论: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欠佳。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哪些自然环境因素会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中图2.23总结概括我国耕地质量情况。并思考问题:哪些自然环境因素会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整理问题答案。 教师活动:接下来来看“地”的空间分布。PPT呈现中国各省区耕地平均质量图,结合图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结合课本38页正文内容,分析南方地区的高等级耕地分布广的自然原因?2. 为什么东北地区土壤肥沃,但耕地质量等级却为中等级?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38页的图片和正文,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介绍我国“地”的第四个特点: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学生活动:整理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四个特征。 教师活动:PPT呈现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图片和表格的结合,认识不同区域主要的土地问题,了解我国整体耕地资源问题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采用图片呈现的形式让学生从图片中概括总结我国耕地资源的特征,又以问题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四个特征的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内容讲解: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PPT中呈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耕地建设与保护的四项措施,这四项措施与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密切相关。保数量、管用途、挖潜力、提质量四个方面,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入手保障耕地资源。挖潜力、提质量对于提升单位面积产量有重要作用。向学生介绍,国家政策中也体现了提高粮食总产量的两个方面,即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实现“藏粮于地”。 学生活动:结合PPT中展示的国家政策和课本中图2.26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手段,理解生产安全主要依靠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提高粮食总产量。 【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国家政策,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真实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和粮食安全问题地紧迫感。 教师活动:通过PPT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农村人口占比数据图向学生呈现农村人口目前正在快速减少的现状,“人”的流失也是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向学生提问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土地撂荒现象的发生,实现“藏粮于民”? 学生活动:通过数据感受农村人口目前正在快速减少。思考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的因素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结合PPT中图片向学生介绍宁波市土地空间总体的规划、宁波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并通过计算出宁波市的人均粮食产量,询问学生宁波市的粮食是否安全? 学生活动:读取宁波市的耕地数量和质量数据,通过比较宁波市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和一碗米饭的质量,感受宁波市粮食产量的不足。 【设计意图】将视线拉回学生们熟悉的宁波市,让学生更有话可讲,更能真实得体会到身边的粮食安全问题。 教师活动:询问学生:宁波市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应该怎么办呢?PPT呈现课本正文内容。介绍目前我国的粮食流通现状“北粮南运”。 学生活动:回答宁波市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应该加强粮食的跨区域调剂,保障粮食的流通安全。认识目前整体中国粮食流通的主要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对粮食安全概念的介绍,学生能够主动提起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种方式即粮食的流通安全。 教师活动:询问学生:宁波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可以进行省区之间的粮食跨区域调剂,如果是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呢?请学生读PPT中图2.27我国大豆的产量、净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思考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保障粮食的进出口安全。并阅读课本图2.27讨论后回答开放题,说出需要或不需要的理由。 【设计意图】从宁波到中国,不同尺度的生产能力不足有不同尺度的粮食调配方式,中国可以进出口粮食。设计开放题让学生辩证分析粮食对外依存度高低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师活动: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粮食储备来保障粮食安全。建立粮食储备基地,例如武汉发生新冠疫情封城的第一年,中央储备粮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教材中《我国的中央储备粮》案例内容,了解中央储备粮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用武汉新冠疫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粮食储备同样重要。 五、内容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的知识内容。 学生活动:跟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结构的呈现,学生能将本节课所有的零碎信息拼接成整体,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 六、课后延伸 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结合宁波市的实际,分小组设计并实施家乡耕地调查活动。 1.谈谈身边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 2.提出保护家乡耕地的可行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耕地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