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走向生态文明
教学目标
1.掌握不同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人地关系的变化 。 2.能够以露天采矿为例,分析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3.理解走向生态文明需要的绿色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途径措施。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人地关系的变化以及生态文明观下的人地关系
2.绿色化生产、生活化方式的要求
教学难点: 1. 以安吉余村为例理解露天采矿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 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引入余村的案例。 【新课推进】今日余村与昔日余村对比,强化学生的视觉冲击。落实区域认知素养,先了解余村在哪里,介绍余村的背景情况,落实区域认知素养。 【过渡】PPT提供材料,余村从上世纪7、80年代依赖矿产资源,靠山吃山。引导学生思考余村采用露天开矿会产生的环境问题。 【新课推进】学生回答问题前,告知学生,露天采矿流程。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好,可见,露天采矿给余村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依靠矿产,靠山吃山的这段时间里,余村的人地矛盾逐渐激化,余村的发展道路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采取自主思考或者是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难点突破。根据以上环境问题,引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利用表格形式呈现,学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从而实现重点落实。 【过渡】我们来看这一个人类社会发展中人地关系变化的表格。工业社会时期,也就是余村在上世界7、80年代经历的,发展的资源基础是矿产资源,由于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地开发,较大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环境,也出现了一些列的环境问题。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征服自然的人地思想。 【提问】那么农业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完成PPT中的表格。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书本并且回答。 【设计意图】本内容旨在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思想的演变,内容较为简单,通过讲授法讲解过于单调,故通过阅读填表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本部分内容。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过渡】学生回答表格,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同时强调,同学们,环境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同时向自然排放废弃物,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小于资源再生速度,排放污染物的速度小于环境自净速度,那么我们就能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方面余村人民是怎么做的呢?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在观看视频前,老师有一个问题给大家,请大家记录“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余村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记录余村采取的措施并发言 【难点突破】总结学生发言,并且根据发言将内容推进到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具体讲解生态文明观下的生产模式特点,进行难点突破。 先讲总的生产模式特点,再根据一二三产业具体展开,向学生传授绿色生产的模式特点。 【过渡】由生产过渡到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践行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请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学生列举认为绿色的生活方式。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发言,总结并将内容推进到绿色化的生活方式特点。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绿色生活程度调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PPT呈现总结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