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教学设计(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教学设计(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04 10: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问题研究 如何 “藏粮于地”
教学目标
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剖析历史和现实“藏粮于地”的案例。 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1。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2. 2。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1。剖析历史和现实“藏粮于地”的案例。
2. 2。提出“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如何才能做到"藏粮于地" 【环节一】 “藏粮于地”的含义 “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广义上看,它有三层义。一是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二是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三是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以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问题1:“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区别? 答:“藏粮于地”强调的是土地的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兼顾的长期利益,而“藏粮于仓”强调的是粮食储备,兼顾的是短期利益。 一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均需要投入,“藏粮于仓”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的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 三是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问题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努力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环节二】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藏粮于地”基于以下认识:一是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二是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提出的必要性是我国耕地退化和污染严重的现状,可能性是我国现阶段粮食生产及国内外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问题3: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①因长期实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策略,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总体上未再出现粮食供应不足问题; ②我国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问题4:“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答:“藏粮于地”可以保障和提升耕地的质量,耕地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5: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 矛盾: ①我国粮食库存量不断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 ②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高于进口粮食,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 意义: ①通过“藏粮于地”,适当减少粮食库存量,减少仓储成本;充分参与国际市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实行耕地休耕轮作。 ②既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环节三】 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藏粮于地”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智慧。我国传统农业的优点就是通过施肥和精耕细作,使土地越种越肥,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施肥,使物质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我国古代还采取修筑梯田、基塘生产、兴修水利工程、作物轮作等措施改进和维护耕地质量。 在现代,提升耕地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农田环境污染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国各地针对各自耕地质量问题,因地施策。如吉林省颁布黑土地保护条例,规定对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的黑土地,实行轮耕、休耕或者退还林、还草、还湿地,同时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 问题6: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①重视施用有机肥和精耕细作; ②通过农业技术或工程措施,维护耕地质量。
问题7:以吉林省为案例,说明当地耕地质量提升方式与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温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湿润,地形平坦广阔;林地、草地、湿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耕地资源特点:黑土地的土壤肥沃,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 吉林黑土地的耕地质量提升方式: ①实行轮耕、休耕; ②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③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