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运动和力3.4-3.7综合练习(一)(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为了增大自行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采取的措施是( )
A.车轮做成圆形 B.轮胎表面制成凹凸花纹
C.车轮轴上装有滚动轴承 D.内胎内充有气体
2.“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时,宇航员是采取卧姿的,这样可以避免在飞船升空或下降时,宇航员的血液集中到双脚或头部,出现脑贫血或充血症状。能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科学知识是( )
A.压强 B.惯性 C.密度 D.重力
3.我们不仅要学会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也应该会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科学量进行估测,以下是某同学估测的一些数据,你认为该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某同学体重50牛 B.成人步行速度10米/秒
C.一个鸡蛋的质量为50克 D.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为2000牛
4.摩擦的存在有利有弊,我们常常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下列方式是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
A.鞋底上的花纹 B.光滑材质做滑梯
C.弓压弦越重,琴声越响 D.浴缸地面加防滑垫
5.如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比赛场景。冰壶投出后,同队队员在冰壶的前方擦刷冰面,形成水膜,使冰壶沿预设轨迹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擦刷冰面是为了增大摩擦
B.冰面上的水膜是液化形成的
C.冰壶离手后仍能前行是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D.冰壶最终停止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转换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常将不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量,转化为容易认识或容易测量的科学量的研究方法。下列方法中没有用到转换法的是( )
A.通过比较拇指和食指夹住尺的位置离“0”刻度的远近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B.通过水压给水流提供动力这一现象来理解电压给电流提供动力
C.通过线香的烟的运动情况来判断空气的流动情况
D.通过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以及小灯泡发光情况来判断物质的导电能力
7.气球下吊着一个盛有沙袋的吊篮共重G,气球以速度v匀速下降,受到空气浮力为F,现在要想使气球以同一速度v匀速上升必须从气球的吊篮中抛出多重的沙袋(设气球上升和下降时所受空气的浮力和阻力大小均不变)( )
A.G﹣F B.2(G﹣F) C.G﹣2F D.空气阻力不知,无法计算
8.上课时老师用磁块1将纸片固定在黑板上(图)。现换用质量相同但磁性更强的磁块2代替磁块1将同张纸片压在黑板上(图),则纸片受到黑板的摩擦力方向和大小变化情况是( )
A.竖直向下,变小 B.竖直向下,变大
C.竖直向上,不变 D.竖直向上,变大
9.当小明荡秋千运动到右端最高点时,如果此时受到的力全部消失,他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做匀速圆周运动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保持静止状态 D.继续来回摆动
10.怀旧的竹蜻蜓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下列静止的竹蜻蜓所受支持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如图甲所示,重为5N的铁块吸附在竖直放置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向上拉力F的作用下铁块沿直线竖直向上运动。铁块运动过程中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若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2s内拉力F等于7N
B.在2~6s内拉力F等于7N
C.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一直变大
D.磁性平板对铁块的吸引力一定等于5N不变
二、填空题
12.如图冰墩墩正协助王亚平完成“天宫课堂”中太空抛物实验。
(1)王亚平轻轻地用食指弹了一下冰墩墩,冰墩墩就做起了空翻动作,这说明 。
(2)王亚平将冰墩墩平推给叶光富,冰墩墩并没有像地面上那样下坠,而是沿着推出的方向在做近似匀速前进。冰墩墩被推出后,继续前进,因为它具有 。
13.“神舟十三号”飞船圆满完成了载人飞行往返任务。着陆过程中,返回舱距地面大约10千米时会依次打开减速伞和主降落伞。减速伞能让返回舱的速度瞬间降低到约60米/秒,而主降落伞能够让返回舱的速度降到约10米/秒。当距离地面只有1米的时候,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将瞬间点火喷出燃气,返回舱的速度瞬间降到几乎为零。返舱着陆过程中速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从打开减速伞的瞬间开始计时)。
(1)CD阶段降落伞对返回舱的拉力F与返回舱受到的重力G的大小关系为 。
(2)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3)在E点时反推发动机点火,能对返回舱起减速作用的原因是 。
14.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
①400多年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表示:若球在运动中不受外力的作用,其速度将保持不变。
②1644年,笛卡尔在他的《哲学原理》书中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则物体将永远保持运动状态。
③牛顿总结了前辈们的经验,进一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回答下列问题:
(1)伽利略认为,不受任何外力时,球匀速滚动是球的“自然运动”状态,“自然运动”是球所具有的属性,在我们今天看来,球的这种属性称为 。
(2)笛卡尔的观点与牛顿第一定律相比,有什么不足: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可多选)
A.笛卡尔通过研究否定了伽利略的观点
B.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C.只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D.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E.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
15.为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小科在家中用质量可忽略的塑料瓶和海绵进行实验:测得瓶底面积为35厘米2,瓶盖面积为7厘米2,并将瓶子装满600毫升水,依次正放和倒放于海绵上(如图),ρ水=1.0×103kg/m3。
(1)正放时水对瓶底的压强为p1,倒放时水对瓶盖的压强为p2,则p1 p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要使瓶子倒放时对海绵的压强与正放时相同,需要从瓶子中倒出 毫升水。
16.如图所示,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某同学却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请问该同学的调节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图甲中的a、b是小明和小何同学自己动手制作的压强计金属盒放大图,如图所示a金属盒比b金属盒厚,为了完成丙、丁实验,你会选择a、b中的哪种压强计 ?理由是 。
17.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运动的速度v1>v2>v3。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F乙、F丙大小的关系为 。
(2)当物体A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8.在人类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提出过相应的认识,如表所示。
序号 科学家 提出的认识
1 牛顿 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
2 伽利略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
3 亚里士多德 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
(1)请对三位科学家提出认识,按历史时间的先后排序 (填序号)。
(2)伽利略是通过理想实验提出观点。伽利略的设想是:如图所示,小球从第一个斜面AB上滑下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CB的等高处。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下列选项中的: (选填字母)。
A.小球的质量足够大 B.小球的速度足够大
C.斜面绝对光滑 D.斜面的倾角α足够大
19.“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如图甲的装置。应该选择 (选填“轻”或“重”)卡片进行实验。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在两线端挂上相同钩码如图乙所示,此时卡片 平衡(填“能”或“不能”);探究活动中还要求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 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20.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由图像可知t=1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
(2)当t=5秒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牛顿。在2﹣6秒这段时间内共运动了 米。
21.作图题:在图中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小车受力的示意图。
三、探究题
22.小平用形状相同的铜块和木块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装置如图所示:
(1)拉动木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依据是 。
(2)比较甲、丁两次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面积大小的关系,该方案存在的不足是 。
(3)根据甲、丙实验结果,同学得出以下结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23.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绵、砝码、木板)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小明通过观察图甲、乙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丙所示,通过对图甲、丙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
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
(1)小明和小华是根据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 。
(3)设图乙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强是p乙,图丙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丙,则p乙 p丙(选填:“<”、“=”或“>”)。
24.某同学用下列器材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他向图甲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红墨水静止时,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 。
(2)图乙压强计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 来反映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用手指按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中的液面升降灵活,说明该装置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该装置 (选填“是”或“不是”)一个连通器。
(3)他把探头放入水面下6cm处,探头受到水的压强是 Pa;继续向下移动探头,会看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变大,由此可得出结论 。
(4)为了检验“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这一结论。他用图丙的装置,在容器的左右两侧分别装入深度相同的不同液体,看到橡皮膜向左侧凸起,则 (选填“左”或“右”)侧液体的密度较大。
四、解答题
25.城市清洁离不开环卫工人们的辛苦付出。如图,洒水车某次在平直的道路上以1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进行洒水作业。洒水车的部分参数如下表。
项目 数值
空载质量(吨) 2.4
满载装水量(吨) 20
满载时车轮与水平地面接触总面积(米2) 0.4
正常洒水流量(吨/时) 50
(1)若洒水车满载并按正常洒水流量洒水,它在本次洒水过程中最多可连续喷洒多少路程?
(2)求洒水车满载时,停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
26.城市的智慧管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如图是某路口设置的“绿波时速”指示牌,如果以40km/h﹣50km/h的时速开车前进,在一个路口遇到的是绿灯,将这个时速保持下去,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是一路绿灯,畅行无阻,这就是传说中的“绿波带”。一辆轿车经过绿波带路段上相距4.5km的两个路口时,总用时5分钟。请解答下列问题:
(1)通过计算说明轿车能否以“绿波时速”通行这两个路口?
(2)若绿波带路段为平直公路,轿车总质量共2000千克,若每个车轮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2米2,轿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少帕?
27.如图所示,是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通过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每个钩码重为1N。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当左右两边所挂钩码相同时,木块保持静止;当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也能保持静止,请分析出现这现象的原因 ;
(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如图乙),实验效果会更好,其理由是: ;
(3)小明将小车处于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然后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立即恢复到原来状态。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 。
28.如图所示,取一只开有一个洞的纸板箱(纸板的其他接缝均用胶带纸封住),用两肘抱住纸箱,让洞口对着点燃的蜡烛,用两手同时拍击箱的两个侧壁。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将能看到的现象是 。
(2)用惯性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
1.解:A、车轮制成圆形的,这是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属于减小摩擦,故A错误;
B、车轮表面制成凸凹的花纹,这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故B正确;
C、车轴上安装滚动轴承,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属于减小摩擦,故C错误;
D、车胎内充有气体,则车胎会变得坚硬一些,能减小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故D错误。
故选:B。
2.解:若宇航员采取站姿,当飞船升空(或下降)时,血液会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不会跟着血管一起向上(或向下),从而造成脑部贫血(或充血)症状,从而使人感到头晕甚至发生危险;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解:A、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500N左右,故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10个鸡蛋的质量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在20N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4.解:A、鞋底上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增大摩擦,故A不合题意;
B、光滑材质做滑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减小摩擦,故B符合题意;
C、弓压弦越重,琴声越响,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可增大摩擦,故C不合题意;
D、浴缸地面加防滑垫,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增大摩擦,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5.解:A、比赛时两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使冰面形成水膜,其目的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的方法来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力,故A错误;
B、冰面上的水膜是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故B错误;
C、冰壶离开手后仍能继续向前滑行,是由于冰壶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C错误;
D、冰壶最终停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6.解:A、通过比较拇指和食指夹住尺的位置离0刻度的远近来判断反应快慢,采用的是转换法;
B、通过水压是水流形成的原因类比电压是电流形成的原因,采用了类比法;
C、通过线香烟的运动情况来反映空气的流动情况,采用的是转换法;
D、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以及小灯泡发光情况来判断物质导电能力,采用的是转换法。
故选:B。
7.解:匀速竖直下降,气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及阻力,所以空气阻力f=G﹣F;
匀速竖直上升时,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和阻力的和等于浮力则f+G′=F,因此可得抛出后的物体的重G′=F﹣f=F﹣(G﹣F)=2F﹣G.抛出的物重为G″=G﹣G′=G﹣(2F﹣G)=2(G﹣F)
故选:B。
8.解:两种情况下,纸片不下滑而处于静止状态,说明纸片受到的力平衡,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摩擦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大小,重力不变,摩擦力不变,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解:当小明荡秋千运动到右端最高点时,此时他的速度为零,若此时受到的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他将会处于静止状态。
故选:C。
10.解:静止的竹蜻蜓受力平衡,受到竖直向下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A正确。
故选:A。
11.解:A.由图乙知,在0~2s内处于加速运动状态,所以竖直方向铁块受到的拉力F大于重力和摩擦力,即拉力大于7N,故A错误;
B.由乙图可见,在2~6s铁块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因此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铁块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和竖直向上的拉力F,根据平衡力的特点,f+G=F,所以F=G+f=5N+2N=7N,故B正确;
CD.重力是竖直向下的,磁性平板对铁块吸引力是水平方向的,而且题目中没有说明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故CD错误。
故选:B。
12.解:(1)王亚平轻轻地用食指弹了一下冰墩墩,冰墩墩就做起了空翻动作,冰墩墩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冰墩墩离开手后由于具有惯性,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惯性。
13.解:(1)由图可知,返回舱在CD阶段做减速运动,则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得降落伞对返回舱的拉力F与返回舱受到的重力G的大小关系:F>G。
(2)图象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由图象可知返回舱在DE段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s=vt可知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返回舱在t3到t4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发动机在E点时点火后向下喷出燃气,燃气对反推发动机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能对返回舱起减速作用。
故答案为:(1)F>G;(2)返回舱在t3到t4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发动机点火后向下喷出燃气,燃气对反推发动机有向上的反作用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4.解:(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伽利略所说的球的“自然运动”其实是球具有的属性,这就是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笛卡尔的观点中,只涉及到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没有提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所以这是他的观点的不足之处;
(3)A、笛卡尔通过研究肯定了伽利略的观点,故A错误;
B、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不能通过实验直接得出,故B错误;
C、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能确定完全正确,故C错误;
D、任何一种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可能被替代掉,故D正确;
E、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故E正确。
故选:DE。
故答案为:(1)惯性;(2)没有涉及静止物体的运动规律;(3)DE。
15.解:(1)瓶中装满水,将瓶子竖直倒置,水的密度ρ、水的深度h不变,
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瓶子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与瓶子倒放时对海绵的压强相等,
所以p1=p2;
(2)V=600mL=600×10﹣6m3
这瓶水的质量为:m=ρV=1×103kg/m3×600×10﹣6m3=0.6kg。
这瓶水重为:G=mg=0.6kg×9.8N/kg=5.88N。
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则F=G=5.88N。
瓶子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为p1==≈1.68×103Pa;
要使瓶子倒放时对海绵的压强与正放时相同,
由p=得:倒放时水的重力G′=F′=pS=1.68×103Pa×7×10﹣4m2=1.176N,
倒出的水的重力ΔG=G﹣G′=5.88N﹣1.176N=4.704N,
则由G=mg得:Δm===0.48kg。
由m=ρV得V===0.48×10﹣3m3=0.48×103cm3=480mL。
故答案为:(1)等于;(2)480。
16.解:(1)当压强计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液面应该就是相平的,若U形管中的液面出现了高度差,就说明软管中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U形管中的液面出现高度差;要调节,只需要将软管取下,再重新安装,这样的话,U形管中两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就是相等的(都等于大气压),当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选B;
(2)根据a、b图可知,a图中的金属盒,在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选择b。
故答案为:(1)B;(2)b;可避免金属盒太厚对本实验的影响。
17.解:(1)由题意可知,物体每次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则拉力与重力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等于物体A的重力,即F甲=F乙=F丙;
(2)当物体A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受非平衡力作用,受到的拉力大于重力,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故答案为:(1)F甲=F乙=F丙;(2)变大。
18.(1)根据历史上科学家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探索的历程可知,先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后是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提出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最后由牛顿总结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并提出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小球从第一个斜面AB下滑并能滑上第二个斜面BC的等高处,该设想能成立的条件是斜面绝对光滑,则机械能守恒。而与小球质量、运动速度、斜面倾角无关。
故答案为:
(1)321;
(2)C。
19.解:(1)小卡片的重力很小,可以忽略对实验的影响;
(2)通过分析实验装置可知,左右两侧各通过一个定滑轮,定滑轮的位置虽然不等高,但是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小卡片可以处于平衡状态。
(3)在两端所挂钩码数量一样,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只是让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故答案为:(1)轻;(2)能;(3)不在同一直线上。
20.解:(1)由v﹣t图像可知,0~2s内物体的速度为0,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以t=1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由v﹣t图像可知,4﹣6秒内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由F﹣t图像可知,4﹣6秒内物体受到的推力为2N,则t=5s时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推力等于摩擦力,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2﹣4s运动的距离=4m,在4~6秒这段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为:s2=vt2=4m/s×2s=8m,在2﹣6秒这段时间内共运动s=s1+s2=4m+8m=12m。
故答案为:(1)静止;(2)2;12。
21.小车受重力G、支持力F、摩擦力f,重力
从重心竖直向下画,支持力从重心垂直斜面斜向上
画,摩擦力平行斜面向上画,并分别标出符号,如
图所示:
22.解:(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由图甲、丁所示实验可知,物体间的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由于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3)图甲和图丙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实验,因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压力大小决定,因果关系不能倒置,故通过实验得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的结论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3)不正确,因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压力大小决定,因果关系不能倒置。
23.解:(1)在本实验中,小明和小华是根据物体的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属于转换法;
(2)小明实验时用海绵做受压物体,小华实验时用木板做受压物体,受压物体的材料不同,观察到压力作用的效果不同。
(3)图乙中小桌对海绵和图丙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力相同,受力面积相同,根据p=可知,p乙=p丙。
故答案为:(1)物体的形变程度;(2)受压物体材料不同;(3)=。
24.解:(1)他向图甲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红墨水静止时,根据连通器原理,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相同;
(2)根据转换法,图乙压强计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用手指按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中的液面升降灵活,说明该装置不漏气;
压强计一端被封闭,不符合“上端开口,底部连通”这一特点,因此,不是连通器;
(3)他把探头放入水面下6cm处,探头受到水的压强是:
p=ρgh=1×103kg/m3×10N/kg×0.06m=600Pa;
继续向下移动探头,会看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变大,说明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在容器的左右两侧分别装入深度相同的不同液体,看到橡皮膜向左侧凸起,则右侧液体压强大,根据p=ρgh,右侧液体的密度较大。
故答案为:(1)相同;(2)高度差;不漏气;不是;(3)600;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右。
25.解:(1)由表格数据知:满载装水量为20t,正常洒水流量50t/h,
洒水时间为:t==0.4h,
根据v=得它在本次洒水的路程为:
s=vt=15km/h×0.4h=6km;
(2)洒水车满载时的总质量为:m=2.4t+20t=22.4t=22400kg,
洒水车满载时对水平面的压力为:F=G=mg=22400kg×10N/kg=2.24×105N,
洒水车满载时,停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
p===5.6×105Pa。
答:(1)最多可连续喷洒6km;
(2)洒水车满载时,停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5.6×105Pa。
26.解:(1)该轿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v===15m/s=54km/h>50km/h,
所以,轿车不能以“绿波时速”通行这两个路口;
(2)轿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mg=2×103kg×10N/kg=2×104N,
轿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2.5×104Pa。
答:(1)轿车不能以“绿波时速”通行这两个路口;
(2)轿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2.5×104Pa。
27.解:(1)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还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木块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木块和桌面之间产生了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向右的拉力和摩擦力与向左的拉力是平衡力;
(2)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将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大大减小了摩擦力,从而减小了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3)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平衡,所以会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故答案为:(1)木块与桌面间存在摩擦;(2)小车比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小;(3)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28.解:(1)(2)取一只开有一个洞的纸板箱,用两手同时拍击箱的两个侧壁,两个侧壁发生了形变,使得纸板箱内空气的压强变大,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一部分空气会被压出;由于被压出的气体具有惯性,从洞口出来后会继续向前运动到蜡烛处,对蜡烛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使得蜡烛的火焰熄灭。
故答案为:(1)蜡烛熄灭;(2)用两手同时拍击箱的两个侧壁,两个侧壁发生了形变,使得纸板箱内空气的压强变大,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一部分空气会被压出;由于被压出的气体具有惯性,从洞口出来后会继续向前运动到蜡烛处,对蜡烛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使得蜡烛的火焰熄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