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黄河颂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九曲连环( ) 滋长( ) 高山之巅( )
fēng( )火 气pò( ) péng pài( )
狂lán( ) wǎn( )转 píng zhàng( ) bǔ( )育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惊涛澎湃 万丈狂阑 浊流婉转 九曲连环
民族摇蓝 一泄万丈 伟大坚强 浩浩荡荡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B.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C.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D.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4、下列对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喂养;比喻培养)
B.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C.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D.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或诗文)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6.下面的文字中的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
A.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7.下列文学常识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B.《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乐章前由朗诵做先导,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构成。
C.《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D.光未然,本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诗集《光未然诗存》,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8.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B.把黄河比喻为“我们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而言。
C.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两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D.本诗和《天上的街市》都属于间接抒情。
9、学习完《黄河颂》,小冀同学想用一组排比句抒发自己对黄河母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请你仿照下面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5分)
黄河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品出它的甘甜;黄河是一首交响乐,只有努力奋进的人,才能谱写辉煌的乐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上开展以“追寻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诗歌朗诵】请你写出两句吟咏黄河的诗。
(3)【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它。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山清水秀。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三]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并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黄河保护法共11章、122条,为在法治轨道上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安澜无害、促进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提供有力保障。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1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1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1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跪拜乡土
一位友人去台湾观光,在一间茶棚里闲聊时,竟遇到了一位同村乡亲。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喜滋滋地问家乡情况,问他熟悉的亲人,问门前的清江水。一问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而且这愿望很强烈。临别时,还即兴赋诗一首:君自故乡来,无端惹乡愁。门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
老人故里,已没有了亲人,但逢此盛世,三通既畅,为何不回去看看?为了不负等待了60年的梦想,怎么也得回乡一趟。他当即向乡人许诺,适当时候,一定回乡来看看。
不到一年,这位游子,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
有乡亲问:父母不在了,又无亲人,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老人说:“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是啊,老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园不在,这方热土还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正是这方热土,养育了先人,养育了自己。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这是他的胞衣地,这里有他父母的坟茔,虽然只是一堆黄土,却埋着父母的期盼,与自己的血脉相系相连。这山水,这故地,这清江,甚至父母栖身之所早已散去的炊烟,都与自己脉息相系,感情相通,让他魂梦相守。于是他对着这一方父母故地,对着这方魂牵梦绕的山水,这熟稔的土地,焚纸拈香,长恸而歌,长跪而拜。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温馨的眷恋。
乡土乡情,总是难忘。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这种恋乡情结,与生命同在,终生守望。
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这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一个故乡,没有选择,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它为我们承载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爱,谷物的恩泽,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贴近它,守候它,顶礼它,让我们总是心存敬畏,皈依在它脚下。
八旬老人,千里回乡,跪拜乡土,故乡在变,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变的,一如门前清江水,一直向东,日夜长流。正如老人“回乡有感”所吟:白发回乡一梦中,故园已非旧时容。只有门前清江水,涛声日夜水朝东。
16.结合全文,请说说标题“跪拜乡土”的含义。
17.结合语境,分析下列画线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1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19.文章开头、结尾都引用了诗句,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1.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
(2)赏析加点词语
23.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 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4.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
25、你能为保护地球母亲做些什么?你所在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环保问题亟待解决?请你以“保护黄河志愿者”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针对当地的环保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250字左右)
答案
qū zī diān 烽 魄 澎湃 澜 宛 屏障 哺
2.改正:阑-澜 婉-宛 蓝-篮 泄-泻
3. B 4、B 5.D 6.D 7.C 8.D
9、黄河是一部史书,只有不断探索的人,才能体验它的浩荡。
10、(1)示例一: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示例二: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
(2)示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示例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①黄河曾经水草丰茂;②古时人们已经重视保护、治理黄河;③现代社会则通过立法保护黄河。(答案不唯一)
1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12、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字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13、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14、比成摇篮是因为黄河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成屏障,侧重葱黄核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15、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16.既是跪拜大地,又是跪拜一份沉甸甸的乡情、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挚爱、一份纯净温馨的眷恋、一份永不褪色的回忆。
17.“沉甸甸”一词表现了人们听老人说看乡亲和感恩土地时,心中的感动与心情的沉重。
18.运用排比,表达了老人对故乡的依赖和眷恋,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恋乡之情。
19.内容上:开头的诗句引出乡愁,文末的诗句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抒发了老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语言上:更富文采,增加文化底蕴。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20.D
21.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22. (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擎”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
(2) “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23.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新中国治黄成绩显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24.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