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不陋,惟吾德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陋室不陋,惟吾德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4 20:12: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不陋,惟吾德馨——《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音韵美;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3.分析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论语》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住陋巷,也不改变他的快乐,品德高尚。那刘禹锡住陋室,心情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陋室铭》。
设计意图:旧知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课堂活动
任务一:反复诵读,读出音韵美
1.欣赏情境课文诵读,注意读音和断句。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展示诵读,并说一说你的阅读感受。
这篇文章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多用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障碍。
4.文体简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为相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铭这一文体。
任务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早读的预习情况,学生进行自主翻译,并指出句中的重要字词。
2.师重点强调文章中需要注意的字词翻译以及特殊句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任务三:分析内容,学习手法
1.找一找,全文哪一句话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到底“陋”还是“不陋”?
“陋室”不陋
(1)从环境和日常生活来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的清幽表现“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往来人物的博学表现“陋室不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表现“陋室不陋”。
(2)从文末类比来看:
“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3.作者真的是在写“陋室不陋”吗?
不只是写陋室,而是借写“陋室”来写“德馨”,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教师点拨: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客观物品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情趣、意愿等。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体会作者高尚的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反复朗读了课文,疏通了文意,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主旨,体会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探,也了解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布置作业
必做:完成《一遍过》相关习题;
选做: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写成文字。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