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叮嘱
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读准“晌” ( http: / / www.21cnjy.com )、“肃”、“觑”的音;重点理解词语:“叮嘱”、 “和颜悦色”、“不知好歹”、“面面相觑”等。积累描写“笑”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3、懂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出父亲教诲的深刻含义。2、懂得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教学依据、预想效果 实际效果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叮嘱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父母是否常在你耳边叮嘱?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句?(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是啊,这一次次轻声细语的叮咛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回回意味深长的叮嘱都是长辈对我们体贴入微的挚爱。有一位父亲在教孩子画画时这样叮嘱自己的孩子,出示文中句子: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3、读句释句:请轻声读读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之后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4、教师小结:父亲要求孩子在学画时,是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想当然”,揭示课题:父亲的叮嘱5、父亲总是这样叮嘱我,他的叮嘱看似普通,却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孩子一生受用。指导朗读: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教诲。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课文中三次提到了父亲的叮嘱,请划出来。2、引出的一段故事很感人,请大家分节来读读课文。(注意纠正“半晌”和“面面相觑”、“严肃”的读音)3、出示媒体: 父亲的叮嘱嘻嘻哈哈 不知好歹 面面相觑审 视 和颜悦色 严 肃 指名分别读每一行的三个词语,说说每一行词语各写了课文中谁?(第一行写的是同学们,第二行写的是老师,)(板书:同学 老师)3、感知内容。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用上面的词语,包括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三、深入学习,细读体验(一)品读赏析,感受父亲的叮嘱带给“我”的影响1、引读课文2、3小节。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休养完了,回校复课。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台上,要我们写生。那两个杨桃————(生:正对着我,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它那五棱杨桃的轮廓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师:要不要按想象中的去画呢? 我犹豫了,他想—— 虽然我有过犹豫,但最终(生:我如实照画,并把这幅习作交上去。) 2、“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1)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2)我如实地画出了杨桃的样子,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3)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师小结:当我疑惑、迷惘、不知如何应对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亲的叮嘱使我坚定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所见到的,所以年幼的我毅然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二)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叮嘱带给“我”更深的启迪1、对比同学们的前后两段语言,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1)画交上去了,同学们反映是如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呢?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都是嘲笑、误解、自以为是的语气,回答也是不假思索的;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出示:“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倒不如说是五角星……”“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 “像五角星!”“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好——笑——”“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像的模样吗?” “不……像。”“像什么?” “像 ……五角星。”(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学们嘲笑我及转变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结合进行“笑”的词语积累) 出示:“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一个同学 地说。(哈哈大笑)“倒不如说是五角星……” 另几个同学 地说。(笑作一团)“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像五角星!” 同学们 地说。(不假思索)“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好——笑——” 几个同学 地说。(嘲讽,拖着音)“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像的模样吗?”“不……像。” 刚才还面面相觑的同学 地说。(结结巴巴)“像什么?” “像 ……五角星。” 他 地说。(迟迟疑疑)(随学生朗读评价,结合理解“面面相觑”、“迟 ( http: / / www.21cnjy.com )迟疑疑”的词义)
(3)小结,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4)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师小结:“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2、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1)细读4—18节,老师的神态有哪些变化?画一画。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和颜悦色、有点严肃)初步理解:和颜悦色(词素分解:和蔼的面容,愉快的脸色)联系课文:老师看了看我的习作,走到我旁边,俯下身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他发现——回读上文深入理解:老师为我能够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而感到高兴。但是当他发现同学们全都误解了“我”,甚 ( http: / / www.21cnjy.com )至还带着嘲笑的语气时,他的神情变得——严肃,由此他想到:用大家坐在我的位置上观察杨桃的办法来教育他们。(2)分角色朗读,读出老师和同学的不同语气。 师小结:虽然是同一个杨桃,但由于观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不同,所观察到的结果就不一样。难怪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中的老师是对“我”事实求是作画的肯定,这使作者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想起父亲的叮嘱———(再读父亲的叮嘱)这普通的话语里蕴藏着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它仅仅是指在画画上吗?(体会不仅是在作画上,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四、放飞情感,升华文本。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见课件)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留下的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3、看来小时侯父亲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他在文中所言“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父亲的那句叮嘱。(课件出示句子)
4、作业布置:(1)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充分地考虑、讨论,心里也一定很有感触,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摘录课文中的语言作为格言)学生写话。 集体交流。(2)摘录文中描写“笑”的词语。你还能再写几个吗?(3)体会破折号的作用板书设计: 父亲的叮嘱是怎样的,就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实事求是 一生受用) 我: 如实照画 画杨桃 同学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 哈哈大笑 嘻嘻哈哈 老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和颜悦色 有点严肃 入境始于亲”,创设情境,让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自己熟悉的生活感受开始,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产生“阅读期待”。与此同时为学生学习理解文本中父亲叮嘱的话语奠定了基础。从整体入手自读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把握,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达到把课文读正确的同时设计说话练习,让学生借助词语以及学生的互为补充、教师的引导,理清课文的主线。课文以“父亲的叮嘱”为题,文中三次提到父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叮嘱,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围绕它展开。通过引读既使教学环节呈上启下,又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父亲的叮嘱带给我的影响上。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增加提示语,理解神态变化的词语,想想说话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有感情的个性化朗读,也为他们深入理解父亲的叮嘱埋下了伏笔跳出文本补充与岑桑相关的课外资料, 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了解岑桑在写作领域取得的成就,这时再引出他对自己的评价。通过与作者的对话,使同学们赞叹岑桑谦虚品德的同时,更对他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的品格感到敬佩。“父亲的叮嘱”照亮了岑桑的人生道路,也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明灯。“父亲的叮嘱”确实让人一生受用!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