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14:5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总结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基本规律 1.结合商鞅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其改革的作用与局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结合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的基本史实,认识改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①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内容:废除②    ,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等。
(3)影响: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③      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实行俸禄制,推行④    、三长制等,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3)作用: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069年,⑤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评价: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被废止。
4.明朝时期——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影响: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⑥      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被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维新变法
背景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领导者 以康有为、⑦    等为代表
主张 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像波兰那样亡国的命运
措施 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结果 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⑧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清末新政
(1)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⑨       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3.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政府进行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探索
(1)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1956年,以毛泽东的《⑩       》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历程
A.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
B.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      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C.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两年后,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答案】①牛耕的推广 ②井田制 ③民族交融 ④均田制 ⑤宋神宗 ⑥一条鞭法 ⑦梁启超 ⑧兴民权 ⑨民族资本主义 ⑩论十大关系 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
思考点 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解题关键: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失败原因。
思路引领:从思想、政治、组织、策略等角度并结合历史纵横的相关材料分析。
答案提示: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1)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2)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3)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联合起来抵制变法。
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解题关键:着重分析深化改革的原因和途径。
思路引领:分析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明确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答案提示:(1)经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既有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群体,也存在担心风险、不敢改革的心态,还有急功近利、贸然推进的现象,这都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表现。
(2)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思考点 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解题关键:结合教材与相关文件多角度、全方位分析。
思路引领:从理论、道路、制度保障等角度归纳总结。
答案提示:(1)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4)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必须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2)成就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3)启示: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结合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贯通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对比分析。
思路引领:具体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答案提示:(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这次会议深刻剖析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力量,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学习拓展 阅读上述内容,搜集有关变法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解题关键:结合材料并查找资料,寻找共同点。
思路引领:归纳总结改革家言论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
答案提示: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是一种对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对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充满曲折。这就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概念阐释】
改革,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归纳总结】
1.改革的分类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交融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对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2)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3)改革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勇气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具有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6)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7)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9)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合作探究】
任务1 商鞅变法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治国能抟民力而一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摘编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史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能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从商鞅经济改革推动秦国及之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从商鞅经济改革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的角度作答。例如: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题引“商鞅方升”以及图文信息得出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 材料二:从出处“《商君书》”得出商鞅变法,进而得出材料反映了商鞅改革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从出处“《汉书·食货志》”得出汉代学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战国;内容限定——商鞅经济改革;角度——分析比较和史学研究。第(2)问,时空限定——战国;内容限定——商鞅经济改革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期的实物,可以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能反映商鞅改革的指导思想;《汉书·食货志》是汉代学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个人情感,但对于评价商鞅变法有着参考价值。第(2)问依据材料“治国能抟民力而一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用商鞅之法……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
任务2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是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大多也没有成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改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阐述: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总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力量源泉。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拟定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时空定位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戊戌变法及其政治、思想文化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层次鲜明 从戊戌变法到改革开放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改革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戊戌变法及其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
【随堂检测】
1.《魏书·食货志》记载:“旧制,民间所织绢、布……不依尺度。”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诏令:“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改革后长度单位有端、匹、丈、尺、寸;重量单位有石、斤、两;容量单位有斗、斛、升。这一改革(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创了度量衡统一局面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制定了明确的赋役标准
【解析】根据“改革后长度单位有端、匹、丈、尺、寸;重量单位有石、斤、两;容量单位有斗、斛、升”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有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市场的规范与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开创”一词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统一度量衡与制定明确的赋役标准有关,排除D项。
【答案】A
2.下表是关于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据此可推知,清末“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慈禧太后诏定考察五位大臣出使西洋,研究各国宪政,提供宪政改革的咨询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通篇除涵括“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般各势力妥协之产物,亦具备了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之规定
宣统三年(1911年) 载沣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
A.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B.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C.打破中西之间的藩篱 D.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君上大权’14条”“议院不许干涉君主”等体现了清末“新政”的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这反映出清末“新政”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
【答案】B
3.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小农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基于该认识,当时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是(  )。
A.土地改革 B.成立农业合作社
C.包产到户 D.发展乡镇企业
【解析】依据题干“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小农经济……”可知,当时在农村采取的措施应是对农业进行改造,即成立农业合作社,故选B项;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年底,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