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15: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 2.了解国际法的发展概况 1.结合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史实,探讨推动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结合15、16世纪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了解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自主预习】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背景
(1)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宗教: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
(3)思想: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4)语言:英、法等国民族语言地位逐渐上升。
(5)民族:法国大革命及①      ,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2.过程
(1)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标志:1534年,英国颁布《②      》;③      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特点:国王就是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2)民族国家形成
前提: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时代:19世纪初,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特征:由单一或者多个民族组成;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奠基
(1)背景
A.可能性: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人民希望建立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B.必要性: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纷争加剧。
(2)标志:1625年,荷兰人④     出版了《⑤     》。
(3)观点:君主应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4)地位:他的观点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国际关系奠基
(1)标志:1648年,《⑥         》签订。
(2)贡献: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地位: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基础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3.国际法进步
(1)条件: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
(2)表现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大国协调,通过欧洲均势维护和平;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
B.国际公约的签订;一系列战争法规的制定。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一战后
(1)苏俄
A.主张: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⑦      。
B.意义: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国际
A.成立⑧      。
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局限: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国际责任。
B.签订《非战公约》。
2.二战后
表现:
(1)签署《⑨      》。
内容: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意义: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在      成立国际法院,发展国际司法制度。
(3)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4)国际法的领域扩大。
(5)局限:一些大国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答案】①拿破仑战争 ②至尊法案 ③路易十四 ④格劳秀斯 ⑤战争与和平法 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⑦反人类罪 ⑧国际联盟 ⑨联合国宪章 ⑩荷兰海牙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解题关键:注意关键词句“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内容及出处,提取信息。
答案提示: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战争是主权国家的统治者发动的,也应当由他们来缔结和约和结束战争,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思考点 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解题关键:《非战公约》的背景和内容。
思路引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各方的核心关切,客观评价即可。
答案提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思考点 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对当今世界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国际法的发展、影响。
思路引领:可从联合国成立、新的民族国家独立、国际法范围扩大等方面作答。
答案提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探讨国际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解题关键:注意三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医院中立、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制止侵略。
思路引领:结合关键词,分析其积极作用。
【概念解释】
1.民族
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上或宗教方面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现代同一个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以用相同的语言。
  2.民族国家
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是欧洲在19世纪及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
  3.民族主义相关概念
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首先要区分民族和国家的差别。民族不同于国家,因为国家的建立无须有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也可以组成一个国家;而民族必须有自己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可以隶属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多个国家。国家主义是以国家至上为原则的(如苏联),而民族主义是以民族至上为原则的
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都以血缘的形态呈现,但它们的差别巨大。种族主义指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这属于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也是掌权者对外族隔离压迫的工具
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 民族主义包含法西斯主义等政治意识形态之要素,极端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此处。但简单地将法西斯主义表述为民族主义之极端形式并不正确。法西斯主义一般指始自意大利的种族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的结合,明显受纳粹主义影响
  4.外交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通过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派遣或者接受特别使团,领导人访问,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参加政府性国际会议,用谈判、通信和缔结条约等方法,处理其国际关系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归纳总结】近代以来国际格局变化的历程
(1)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年)。
②维也纳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815~1871年)。
③法兰克福格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1871~1918年)。
(2)全球战略格局的形成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格局(1918~1945年)。
②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1945~1991年)。
③冷战后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991年至今)。
  答案提示:本题具有开放性,材料出自多个国际法文件,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联合国宪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国际法文件,它的主要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加强,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拓展 查阅资料,谈谈外交制度的建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查阅资料,归纳核心内容。
思路引领:结合近代外交的实质、特点全面分析其影响。
答案提示:近代外交制度是民族国家发展和国家主权确认的结果。因此,它的建立对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
任务1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 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 国际法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19世纪后期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1928年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废除以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945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1982年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1994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该公约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据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李铁成等《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协调主权国家关系的国际法形成;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原则反映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基于一战后自身的安全考虑,法国不断构筑集体安全体系,1928年,法、美等国签订的《非战公约》,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二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问题、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类共同财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各国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表格中各个时期的时间信息;“国际法举要”的具体内容
时空定位 世界近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1625年……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国际法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19世纪后期……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1928年……(《非战公约》)”“1945年……《联合国宪章》”“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层次鲜明 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17世纪,国际法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任务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材料二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历史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专制王权的兴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民族意识的增强。
影响:消除封建割据,促进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冲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神权一统的局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了欧洲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刺激了欧洲各国对海外市场的争夺。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得出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 材料二:从正文得出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四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时空限定——15、16世纪;内容限定——民族国家形成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①小问,根据“15、16世纪”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回答;第②小问,根据此后在政治、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回答
【随堂检测】
1.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
A.王权演变 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市民权利变化
【解析】解读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教权高于王权,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王权地位不断上升,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王权走向衰落。由此可见,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2.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  )。
A.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
B.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
C.消弭了国家间的冲突
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可知,外交使节常驻在对方国家,从而可以较快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稳定国家关系,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欧洲没有形成均势局面,排除;C项中“消弭”一词太绝对,排除;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
【答案】B
3.下图为某文件序言的节选,该文件最有可能是(  )。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俾克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布雷顿森林协定》
【解析】根据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条约与国际法”可知,该文件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最有可能是《联合国宪章》序言,故选C项;《国际联盟盟约》是一战后成立的组织,国际联盟的文件,与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不符,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全部资源与轴心国作战,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协定》是1944年签订的,与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