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1.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多项制度的探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结合古代中国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探讨当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2)地理分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① 、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历史必要: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与歧视,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4)现实必要: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5)现实可能: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
2.法律依据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2)1954年通过《② 》,根据宪法各自治区先后成立。
3.表现
(1)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此后又设立四个省级自治区。
(2)建立一大批州、县级民族自治地方。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表现
(1)1984年,《③ 》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2)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④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⑤ ”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答案】①兼收并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三个离不开 ⑤繁荣发展
【概念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思考点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题关键:注意多角度、全面性地论述原因。
思路引领:从历史发展、现实条件等角度思考。
答案提示:(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自1840年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学思之窗 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解题关键: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地方需要。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政策和经济水平两方面分析原因;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其措施。
答案提示
原因: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民族自治地方多处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举措: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等等。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题关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思路引领:从民族关系发展、统一与自治的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的角度分析。
答案提示:(1)“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2)“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3)“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拓展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四个要”的认识和理解。
解题关键:结合基本内容分析重大意义。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理解“四个要”的内涵、具体目标、伟大意义。
答案提示:(1)认识“四个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注意“四个要”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民生、教育、生态等多项内容;不仅是经济社会建设,还包括边疆建设等。
(2)具体分析每一个“要”的指向和目标任务。
(3)综合认识。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要牢记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合作探究】
任务1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颁布了一些文件,进行了多项制度的探索(如下表所示),从而赢得了胜利。
文件 内容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 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中心主题并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论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制度措施,保证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三三制”原则推行的抗日民主制度,它调动了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保障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中国的实情,采取灵活的政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现了灵活性、创新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保证。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中心主题并进行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中心主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表格中文件的名称及其颁布的时间与具体内容
时空定位 中国近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层次鲜明 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制度措施,保证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原则
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中国的实情,采取灵活的政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现了灵活性、创新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保证
任务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都制定和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对边疆实行有效管辖。两汉王朝通过设立郡县、属国及专门机构来管理边疆。对匈奴和西域各国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册封授予官爵等政策,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以怀柔、招抚为主。唐王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设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元代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为此,在岭北、辽阳、云南等设行省,并建立从首都到边疆的驿站制度,实施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清代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历代王朝治边思想大成的一面,又有创新和发展的一面,如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宜,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方案,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1人,其中藏族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等16人。
——摘编自陈连开等主编《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意义。
【参考答案】 (1)特点和说明:政策具有延续性,后代对前朝边疆政策往往有借鉴与继承,如汉代、唐代、清代的和亲联姻政策;各朝具有创新性,针对不同现状,创立新的边疆制度,如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元代的行省制度;方式具有多样性,历代采用战争征服、联姻和亲、设置机构等多样化的治理手段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2)意义:满足了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治理边疆地区提供了政策借鉴。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出处得出是关于“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进而概括出材料中边疆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从正文和设问得出是关于“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进而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会议召开的意义
“四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第(1)问,时空限定——中国古代;内容限定——边疆政策。第(2)问,时空限定——1965年,西藏自治区;内容限定——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据材料一“两汉王朝通过设立郡县、属国及专门机构来管理边疆。对匈奴和西域各国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册封授予官爵等政策”“唐王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清代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历代王朝治边思想大成的一面……如封爵、联姻等”“唐王朝……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设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元代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为此,在岭北、辽阳、云南等设行省”“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宜,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方案,如封爵、联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从政治、经济、民族团结、政策借鉴等方面进行概括,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随堂检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材料中的“基本国情”指的是( )。
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
B.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
C.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D.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现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的基本国情,B项正确;A、C、D三项不属于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排除。
【答案】B
2.下表所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教育等方面的统计。该表说明( )。
时间 少数民族数量 教育水平 平均寿命
1953年 445.15万人 文盲率90%以上 不足30岁
2020年 1493.22万人 高中阶段98% 74.7岁
A.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B.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C.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D.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政策领导下,民族事务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发展和进步,C项正确;“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始终重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皆以偏概全,排除A、B两项;材料并未提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排除D项。
【答案】C
3.2020年夏,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情况,在金星镇金花园社区,总书记深情嘱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旨在实现国家统一大业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解析】材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脱贫以及实现小康,而非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排除B项;民族地区并非高度自治,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