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结合1949~2006年中国首脑出访国的变化,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背景、特点及其成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结合近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果,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阶段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自主预习】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1.背景
(1)国际关系的特点:两大阵营对立与激烈斗争。
(2)中国的外交环境:美帝国主义的孤立与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3)中国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
2.三大方针:“另起炉灶”“① ”“一边倒”。
3.主要成就:(1)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与苏联等十多个国家建交。
(2)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3)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② ”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外交取得新进展。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1.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2.1964年,③ 建交,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三)20世纪70年代
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④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外部:世界形势走向缓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2)内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
2.调整:提出“⑤ 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成就
(1)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1989年,⑥ 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3)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以⑦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建立多个多边机制。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成就
(1)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形成了⑧ 外交思想。
(2)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3)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⑨ 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2.格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答案】①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②求同存异 ③中法 ④中美 ⑤和平与发展 ⑥中苏 ⑦联合国 ⑧习近平 ⑨和平发展
【概念解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五项原则是各国在建立外交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
2.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它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
学思之窗 阅读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
解题关键:从图片中提取信息。
思路引领:结合建交国家数量的增长,认识我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答案提示:图片比较直观,从1950年的19个建交国到1976年的111个建交国,增长幅度大。到201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长至180个。
思考点 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解题关键:理解三条外交方针的含义。
思路引领:综合考虑当时的国际局势及我国的国家利益。
答案提示:(1)新中国的三条外交方针,是随着人民革命的节节胜利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说与外国(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4)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在解放战争时期扶蒋反共,也由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决定了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实行“一边倒”,就是在世界斗争格局中,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坚决斗争。
(5)“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便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也奠定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思考点 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 其动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以我国的外交政策为依据。
思路引领:从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正确的义利观等角度分析。
答案提示:(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国际事务,中国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决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2)中国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不走国强必霸的路,而是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倡导并践行新型全球治理观,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赢得支持。
(3)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在关键事情中主持公道,得到赞扬。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选择
解题关键: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含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归纳总结】
1.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经验
(1)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从当代中国外交奠基时期,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决定,中国的事情只能按照中国的情况,由中国人自己来办。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以和平为外交政策的宗旨,致力于国家间的互利共赢合作。可以说,独立自主原则与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两个基石。
(3)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外交工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形势、指导工作,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并在这一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身的发展。
(4)坚持体现外交工作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从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洋溢着中国文化和思想魅力的理念主张,对推动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无敌国外交”的策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同时,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路引领: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及中国的选择。
答案提示:(1)材料的核心是一个“变”字,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朝着好的方向变,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人民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这是正向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逆潮流的变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两方面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变”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完善。
(2)中国的选择是积极推动世界的正向发展,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巩固同各国的伙伴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周边关系,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真、实、亲、诚”的原则,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欧洲、拉美国家也要在相互增进了解和合作中不断进步。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学习拓展 查找资料,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内容和意义。
解题关键: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概况。
思路引领:对比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初始状况与升级版内容,结合差别分析意义。
答案提示:(1)中国和东盟对话始于1991年,中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成果显著,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2)在中方倡议下,双方于2014年启动自贸区升级谈判,2019年10月22日,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升级议定书是对原协定的丰富、完善、补充和提升。第一,在货物贸易领域,双方优化了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将使域内企业更大程度地享受自贸区优惠政策,降低贸易成本。第二,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中国在集中工程、建筑工程、证券、旅行社和旅游经营者等部门做出改进承诺,东盟各国在商业、通信、建筑、教育、环境、金融、旅游、运输等8个部门的约70个分部门向中国做出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第三,在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双方同意在农业、渔业、林业、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交通、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和环境等十几个领域开展合作,并为有关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双方还纳入了跨境电子商务合作等新议题。
(3)升级版就是自贸区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的促进下,中国与东盟的双向贸易额和投资额均有大幅增长。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包容、合作、共赢关系,实现经济的互补。
【合作探究】
任务1 当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材料
——摘编自张清敏、刘兵《首脑出访与中国外交》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外交主题的变化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中国外交受国内意识形态和美苏对抗等国际因素影响较大,中国首脑出访国主要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还包括欧洲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为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外交向全方位和“无敌国外交”的转变,中国首脑出访国包括世界各大洲,特别是对欧洲、美洲等资本主义国家出访的次数大幅增长。这反映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中国外交所发生的变化。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外交经历了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向全方位外交的转变,这一转变也是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和政治状况变化的反映。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命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拟定一个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1949~1978年”“1979~1991年”“1992~2006年”;世界各大洲;表格数据的变化;“《首脑出访与中国外交》”
时空定位 中国现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首脑主要出访国及其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首脑出访国的扩大及其原因;中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外交所发生的变化
层次鲜明 从改革开放前的外交,到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中国外交主题的变化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中国首脑出访国以亚洲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2年之后,中国真正实行全方位外交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中国外交经历了以意识形态为主向全方位外交的转变,这一转变也是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和政治状况变化的反映
任务2 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阶段特征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年3月,新任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摘编自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中国外交对国际社会认识与反应的演进》
材料三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外交成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
(3)关于中印问题,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成果:废除了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原因:抓住中国战场战略地位提高的有利时机;中国政府的外交主动性;中国坚持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中国人民长期的反帝斗争。
(2)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思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4)启示:外交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主动做出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国家利益。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得出主要成果是“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材料二:从设问得出是关于“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而根据材料指出其主要目的。 材料三:从设问得出是关于“中印问题”,进而概括材料信息中邓小平针对中印问题的外交新思维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抗战时期;内容限定——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第(2)问,时空限定——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内容限定——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实践。第(3)问,时空限定——当代中印;内容限定——邓小平外交新思维。第(4)问,时空限定——当今我国;内容限定——制定外交政策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得出。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新任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得出。第②小问,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为1953年及相关知识可知。第(3)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三“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得出。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4)问,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我国外交政策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随堂检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6条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符合此规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方针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新中国要求废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新的平等条约,这是“另起炉灶”的体现,A项正确;B项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和残余势力,与材料无关,排除;“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2.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在送别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说:“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时代螺旋式地前进了。”这是因为,当时中日两国( )。
A.开始了官方直接接触
B.实现了邦交的正常化
C.已解决了双方间的分歧
D.解决了战争遗留问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田中角荣访华可知,周恩来总理评论的是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B项正确;田中角荣访华前中日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官方的直接接触,排除A项;C项说法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中日战争遗留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排除D项。
【答案】B
3.1988~1992年,我国结束了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状态,实现关系正常化;进一步发展了与日本、印度等国的外交关系;恢复或建立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韩国等国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外交的丰硕成果( )。
A.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
B.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C.有利于团结第三世界国家
D.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能够为改革开放提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故选A项。
【答案】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