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谏太宗十思书
魏征
故事导入: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十分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只好背过双手,把鸽子抓在手里。想不到一番长谈之后鸽子不幸被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
唐太宗害怕魏征,
因为他敬重魏征!
解题:
谏:规劝
十思:十种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古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谏太宗十思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走近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数十万言,其奏疏大部分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十七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
魏征病卒,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
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产生极有益的影响。
主要作品:
著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等。其言论多见于《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就是
《谏太宗十思疏》。
背景追溯: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
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句读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辞暗示或劝告。
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毁谤,恶意地攻击
别人。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
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和资料上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字义搬到课文相应位置,标记出难点。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红颜色词语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承天景命
(4)能克终者盖寡
(5)虽董之以严刑
(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能而任之
疏通水道
主持、掌握
大
能够
督察
建造,兴建
养
慎
摈弃,消除
选拔
臣 闻 求 木之长者,必 固其 根本; 欲流之远者,
我听说,要想树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本;想要水流得远,
必 浚 其 泉源;思 国之安者,必 积 其 德义。
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君王的德义。
源 不深 而望 流之 远,根 不固 而求 木 之长,
泉源不深,却指望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指望树木长得好,
德不厚 而思 国之理, 臣虽 下愚, 知 其不可,
德行不深厚,去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那不可能,
而况 于 明哲乎!
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 当 神器之重, 居域 中之大, 将崇 极天
君王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于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
之峻, 永保 无疆之休。 不 念居安 思 危,
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 。 如果不在安定的环境中,想着危难
戒奢 以俭, 德 不 处其厚, 情 不 胜其欲, 斯
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心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
亦 伐 根 以求 木 茂, 塞 源 而欲 流长者也。
如同砍掉树根,却指望树木茂盛,堵塞泉源,却指望水流长远。
这一段主要在说什么?
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凡 百 元 首, 承 天 景 命, 莫不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创业之初)
殷 忧 而道 著, 功 成 而德 衰。 有善始者
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
实繁, 能克 终者盖 寡。 岂 取 之 易 而守之
的实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
难乎? 昔 取 之 而 有余,今 守 之 而 不足,
困难吗?过去取得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天下却显得德行不足,
何 也 ? 夫在殷 忧, 必 竭 诚 以待下;
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既得志, 则纵 情 以傲物。
实现理想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
竭 诚 则胡越 为一体, 傲 物 则 骨肉 为
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 行路。 虽 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 威怒, 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法来督察他们,用盛怒来威吓他们
终 苟 免 而 不 怀 仁, 貌
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恩德,表面
恭 而不心服。 怨 不在大, 可畏 惟人;
恭顺但心里并不顺从。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人民心怀怨恨,
载 舟 覆 舟, 所 宜 深 慎;
人民能拥护帝王,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奔 车 朽 索, 其 可 忽 乎!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怎么可以忽视呢?
这第二段主要在说什么?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君 人 者, 诚 能见 可 欲 则思 知 足 以自 戒,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能见到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道满足来自我告诫
将有 作 则 思 知 止 以安 人, 念
将兴建土木工程,就要想到知道适可而止,来安定百姓;想到自己的
高 危 则 思 谦冲而 自 牧, 惧 满溢
地位高而险,就要想到谦虚而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惧怕骄傲自满
则 思 江海 下百川, 乐 盘游 则 思 三驱 以为
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喜欢田猎,就要想到把“三驱“作为
度, 忧 懈怠 则 思 慎始而 敬终, 虑壅
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善始善终谨慎从事。担心耳目被堵塞
蔽 则 思 虚心以纳下,
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臣下的劝谏,
想 谗邪 则 思正 身 以 黜 恶, 恩
担心谗邪小人害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并斥退邪恶之人,恩惠施加
所加 则 思 无因喜 以 谬 赏, 罚 所及
别人时,就要想到不因一时高兴以致不恰当的奖赏。刑法施行到人
则 思 无 因 怒 而 滥 刑。 总 此十 思,
就要想到不应因一时发怒以致不恰当的惩罚,归纳这十个“要想到”
弘 兹九 德,简 能 而任 之,择 善 而从之,
弘扬这九种品德。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
则 智者 尽 其 谋, 勇 者 竭 其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自己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自己的
力, 仁者 播 其 惠, 信者 效 其 忠
力量,有仁德的人就会扩大他们的仁爱,有诚信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
文 武 争 驰, 在君 无 事,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君主来说就没多少烦扰的事,
可以 尽 豫游 之乐,可以 养 松、 乔 之 寿,
就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长寿
鸣 琴 垂 拱, 不 言 而 化。
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
何 必 劳神苦思, 代 下 司 职,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苦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
役 聪明 之 耳 目, 亏 无为 之大 道 哉!
劳损自己灵敏的耳朵和明亮的眼睛,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第三段主要说了什么?
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
思路: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此,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为对方所接受。
一、比喻论证,使论证更生动。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类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为人们所传颂。
论证:
二、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被人们接受了。此外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的运用,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繁”“寡”,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即使不再用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唐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目的:
魏征生活在封建时代,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时时处处维护封建统治,其中固然有特定时代的阶级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李唐王朝国泰民安,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无一不令人敬仰。《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了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貌似无礼的忠心耿耿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贞观之后,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臣,何以加也。”
用语: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时刻都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时说“臣闻”(而非臣以为)。这些用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试想,如果魏征恃宠骄横,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即使他心再诚,恐怕也难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