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读完题目,你是不是感到有点奇怪,大自然有语言吗?有的话,它跟我们说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听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竺可桢先生所做的科学解说。请你重点关注他是怎么把复杂、抽象的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
新课导入
1. 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 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文体知识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到1929年任南京大学地学系主任。在此期间,筹建气象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研究,是中国自建和创办现代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1936年到1949年,他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他被公认为“浙大学术事业的奠基人”。1949年10月16日,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自由阅读课文,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并且以“当 (自然现象) 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当杏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耕地了。
当桃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种谷子了。
当布谷鸟唱歌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割麦插禾了。
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物候观测
1.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语言?
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去了解自然的语言?
纬度;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3.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然的语言?
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物候”和“物候学”
1.本文的说明对象 ——
开篇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2.本文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引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结构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由事实到知识是一种由现象到本质(综合思维)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
研读1-3段
1、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第1段,以写景的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2.第一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秋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夏
衰草连天
冬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春
孕育果实
大自然的语言
小结第一部分
本文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3.默读第二部分(4—5段),回答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朗读句子并分析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八种:
小结第二部分
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做引用、画图表、作诠释。
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此部分说明对象是什么?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的差异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2)这一部分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能否颠倒?
按照影响程度大小
大
小
齐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
由特点到用途
由主要到次要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课时
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内容回顾
描述现象
做出解释
推究原因
阐明意义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精读揣摩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精读揣摩
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精读揣摩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精读揣摩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达标训练
1.本文是一篇介绍________知识的________文,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本文的说明的对象是( )
A.自然界的语言现象 B.物候知识
C.观测学 D.生态学
3.文中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其顺序是( ) A.纬度影响 经度影响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B.经度影响 纬度影响 古今差异 高下差异
物候
说明
比喻
B
A
4.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第二段说明物候现象对于安排农业生的意义写得生动形象,用了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
B.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5.说说下面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B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
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包含了什么物候知识?课后去收集一些有关物候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