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4 20: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外国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 新课导入
导入一 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的跌倒和踉跄,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高山上曾有我们的身影。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请一起聆听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导入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人在逆境面前怨天尤人,裹足不前;有的人却能迎难而上,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听听诗人的叮嘱和劝告。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普希金,俄国诗人,近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
2.背景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 整体感知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这首诗?
【明确】本诗作者是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应该用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亲密和婉、热忱坦率的语调朗读。
2.怎样理解标题中“欺骗”一词的含义?
【明确】(1)普希金在写作本诗时,正被沙皇流放,过着充满艰辛的流放生活;(2)“欺骗”一词在这里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坎坷、挫折。
3.你从诗中能读到感伤之情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诗中充满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4.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四 课文精读
1.诗人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该怎么做?
【明确】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须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两个“不要”,一个“须要”,一个“相信”,语气坚定,态度明确,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找出诗人是如何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现在:“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未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过去:“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是个有着真诚博大的胸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的人。
4.如果让你把这首诗送给身边的人,你认为可以送给什么人?
【明确】(1)遭遇困难、身处逆境的人;(2)对未来失去希望的人;(3)对过去充满悔恨的人……
五 合作探究
1.“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写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会让人感受到被欺骗。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即使是痛苦的,也有助于把握人生。
六 主旨归纳
本诗用劝慰的口吻,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七 板书设计
八 布置作业
请你尝试以《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为题,写一首小诗。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 同学们是否记得屈原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写“路”的小诗——《未选择的路》。
导入二 说到路,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鲁迅有“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感触。路,往往寄托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今天我们一起赏析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笔下那《未选择的路》。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2.背景链接。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是他卖掉了祖父遗留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蓄,来到英国一个小村子,开始了艰苦安静的诗歌创作。
三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自由读。
[答案] 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语音的准确性。
2.理解诗意,每一小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面对选择,陷入沉思。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第四节:诗人遥想多年后自己回想,当初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3.想一想,第一节中哪个动词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境?第二节中哪一词语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行为?第三节中哪一词语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情感?第四节中哪一词语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伫立。选择。恐怕。叹息。
4.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明确】“路”,表面指自然界中的道路,暗指人生之路。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象征。象征:用具体的甲事物表现某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乙事物。
区别: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使用。
四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道路?
【明确】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将其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才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重点写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心灵,让人更深入思考人生的选择要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明确】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诗题这样写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要抒发的并不是自己选择了这条路的欢欣和庆幸,而是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和向往。诗人的写作意图是要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重视,从而对最初的选择进行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五 主旨归纳
教师总结:《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辛劳地追求事业成功的人生态度。写诗人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自己的选择,即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也许,选择中遗憾是永存的。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
六 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你写出三句,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