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4 21: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策略
教法:坚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美读,加强朗读过程中指导;
学法:采用边听,边读,边想(想象),边思,边问,边写,边说。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诗人和创作背景的资料、解决生字词;
2、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选取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登幽州台歌》
2、学习《登飞来峰》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新课: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展示: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三)创作背景
学生预习展示: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齐读
(1)读准字音 怆然( chuàng ) 涕(tì )
(2)读准节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把握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五)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口述诗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六)理解内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对知人善任的贤明君王的渴盼以及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与悲愤。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情景交融,以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衬托诗人的孤独伤感,以及无可奈何之情。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 , 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 , 俯视大地 , 潸然泪下。
(七)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
(1)陈子昂压卷之作。
(2)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3)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二、学习《登飞来峰》
(一)欣赏图片:
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飞来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二)情景导入
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三)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展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创作背景
学生预习展示: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五)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齐读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口述诗意: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七)理解内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鸡鸣见日升”是传闻之景,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前程,这两句话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历来为后人所传诵,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浮云”一语双关,既是实写,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表现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最高层”一语双关,既指塔的最高层,又指政治最高决策层,表现了诗人渴望登上政治决策最高层的雄心壮志。
3、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八)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此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布置作业
1、背诵《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2、默写《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望岳》
一、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
二、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展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
学生预习展示: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齐读
(1)读准字音
岱( dài ) 了( liǎo ) 曾(通“层”) 眦(zì)
(2)读准节奏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口述诗意: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六、理解内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
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明确:以“望”为线索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望泰山的?
明确: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展望:心底的愿望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4、 体会“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的“钟”和“割”的表达效果?
明确:“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5、理解分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
明确:融情于景,写出了层云生起、倦鸟归林的景象,和诗人凝望泰山的出神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泰山景色以及对祖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6、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形象
明确:积极向上、抱负远大、高瞻远瞩
8、读这首诗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明确: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望岳》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游山西村》
2、学习《己亥杂诗》
一、学习《游山西村》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淳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展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一生力主北伐,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代表作有《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
(三)创作背景
学生预习展示: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四)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齐读
(1)读准字音 豚(tún) 箫(xiāo) 冠(guān) 叩(kòu)
(2)读准节奏
游山西村(七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五)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口述诗意: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六)理解内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
1、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明确:写出了村民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以对仗的工巧描绘出了农村自然风光的明媚绚丽。这两句在写景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无路可走之时,勇往直前,就会有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赏析“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明确:叙写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老的乡土风俗的赞美。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随时拜访农家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6、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明确:(1)村民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
7、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二、学习《己亥杂诗》
(一)作者简介
学生预习展示: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二)创作背景
学生预习展示: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在归途中诗人写了七绝组诗,共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
要求:
(1)注意字音
亥(hài)龚(gōng)吟(yín)更(gèng)
(3)注意节奏
己亥杂诗(七绝)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学生齐读
(四)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口述诗意:
惨白的太阳渐渐西沉,那胸中的离愁就像一江春水浩荡汹涌;骑马驶向东方,就是要驶向那遥远的天涯海角。正是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然而这落花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东西,它们会变成肥沃的泥土,培育护养着自己的生身之木,使它更加欣欣向荣。
(五)理解内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浩荡离愁”运用比喻手法,把离愁比作浩荡的江水,写出了离愁的无穷无尽。“天涯”暗指诗人不再受到朝廷的重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离京时的郁闷、忧愁、失落的心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句托物言志,并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落花”比喻辞官的自己,写出了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奉献的精神。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这两句移情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六)课堂小结
教师点拨: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2、默写《游山西村》、《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