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2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2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4 21:31: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事理说明文
1.本文主要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现象是什么吗?
要求:默读课文并标注文中多样化的物候现象及传递出的信息。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枯荣、虫鸟变迁预示着天气变化、季节更迭
1.什么是物候学?(筛选整合第三段)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请同学们通过寻找段落中心句,寻找设问句,寻找表示层次的标志语句等方法,来筛选整合课文内容。(7分钟)
提示:中心句往往在段落的首尾。
请问作者是如何组织行文思路的呢?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学解释
阐述研究意义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物候现象,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体会其对于说明事理的作用,完成下面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举例子、作比较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引用、举例子、作比较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影响最小,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本文原题为《一门丰产的而科学——物候学》,与现在的题目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对比朗读并思考。(学生自由发言)
现在的题目好。将大自然人格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新颖别致,巧妙形象,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1.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请小组之间合作,比较课文“积累拓展”第四题两段文字的特点。
第1题:
2.这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请小组之间合作,比较课文“积累拓展”第四题两段文字的特点。
第2题:
概括主旨入手点:
标题
关键语句(议论句,抒情)
概括事件
分析人物
结合背景
1.写人为主:本文记叙了……事,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情感。
2.记事为主:记叙了……事,批评/歌颂了……社会现象,表明了作者……态度。
3.写景状物:借助/采用……手法,描写了……图景,抒发了……情感。
4.游记:通过叙述……(人、地)游玩经历,描写了……景象,表达了……感情。
5.童话(寓言)通过讲述……故事,讽刺了……现象,揭示了……道理
本文以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典雅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物候的相关知识,说明了物候研究的重要意义。读者从中可以明白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一起来看《大林寺桃花》,请联系课文中的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是什么原因,你知道吗?
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答题支架]
加点词能否删去
不能删。“××”表限制(程度、约数、推测、范围、状态等),说明了……,如果删去,就变成了……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删掉”。
(2)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3)若删去,句子意思由原来的……变成了……,与实际不符。
(4)“××”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从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句中加点词语
“××”的本义是指……,在句中是指……,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析“××”词语的本义。
(2)分析“××”词语的语境义。
(3)“××”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