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一五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
教材分析教学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短诗《繁星(一五九)》是冰心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小诗以“母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深深依赖和赞美。
首先,诗的开篇“母亲呵!”直接呼唤出母亲的形象,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这里的“呵”字,不仅传达出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更透露出一种内心的激荡与感动,为全诗定下了炽热、真挚的感情基调。
接着,诗人以“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为引子,描绘了一个自然现象的画面。鸟儿在风雨来临时选择躲进自己的安乐窝,这是生物本能的一种体现,也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鸟儿和巢的设定,为后文对母爱的赞颂做了铺垫。
然后,诗人话锋一转,提出了“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的对比。这里的“心中的风雨”指的是诗人内心的困扰和动荡,是情感世界的特有现象。与自然界的风雨相比,心中的风雨更加难以捉摸,更加需要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而诗人找到的港湾,正是母亲的怀抱。这里的“只”字,强调了诗人对母亲怀抱的依赖和信任,是全诗情感的高潮。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象生动鲜明。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与内心的风雨、鸟儿的巢与母亲的怀抱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让人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和温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冰心对母爱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冰心的作品中,母爱被视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是儿女灵魂的避风港和体养所。这种对母爱的赞颂和感激,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繁星(一五九)》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小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深深依赖和赞美。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象生动,而且情感真挚、感染力强,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感受和理解母爱的一篇佳作。
《繁星(一五九)》教学设计方案
年级:四年级
学科:语文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美,并尝试模仿诗歌的语言风格进行简单的创作。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诗歌美的感受与鉴赏能力,通过个人体验,尝试用语言表达对繁星之美的独特感受。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繁星的美好寓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理解诗歌中繁星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2.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繁星之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晚上好!你们晚上有没有看过繁星呢?它们像什么?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A:晚上的星星很多,像眼睛一样眨呀眨的,感觉很美。
教师:非常好,看来你对繁星有着很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繁星的诗歌——《繁星(一五九)》。
二、新课讲解
1.教师: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
(师生共读诗歌,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
教师:诗歌中提到了“天上的风雨”和“心中的风雨”,这两者有什么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学生B:天上的风雨是自然界的,而心中的风雨是心里的困扰和难过。诗人这样对比,可能是想说当我们心里难过时,可以像鸟儿一样,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躲起来。
教师:很棒的解读!那么,诗人找到的温暖地方是哪里呢?
学生C:是母亲的怀里。
教师:对,母亲的怀里是诗人找到的避风港。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母爱的深深依赖和赞美。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在母亲的怀里,感受那份温暖和安宁,然后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诗歌。
(学生闭眼想象,再读诗歌)
师生互动与对话
教师: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分享你们对诗歌中繁星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D小组代表:我们觉得繁星就像母亲的眼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它们都在那里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教师:非常美妙的比喻!那么,你们能不能试着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你们对繁星的这种感受呢?
学生D:繁星点点,如母亲之眼,守护我心,温暖我夜。
教师:写得真好!大家都很有诗人的天赋呢。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繁星的美,还理解了诗人通过繁星所表达的深深情感。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份美好和感悟,带到生活中去,去发现更多的美,去创造更多的美。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繁星(一五九)》,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思。
2. 创作一首关于“繁星”或“母爱”的小诗,表达你的独特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在讨论中深化了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在创作中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繁星所寄托的深层含义,也达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目标。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