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设计
课题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时间
核心 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的学习,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时间轴等工具,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对历史文献、图片等史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 了解宋朝的开封、元朝的大都等大城市的繁荣景象,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人物,《资治通鉴》的作者、内容和价值。
难点 理解宋朝都市生活繁荣的原因,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
教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探究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配乐诗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教师提问: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导入新课: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同学样打开课本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生思考后抢答:苏轼 配乐诗朗诵导入,激发学生感知作者,探索新知的欲望。
讲授 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4~55页的相关内容,思考:宋元时期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北宋开封最繁华的是何处? 2.材料一 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和设施,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药材的,卖古玩、字画的,剃头、剪头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热闹。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宋代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娱乐购物场所
(2)材料二反映的体育活动类似于现在的哪一项体育运动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展示图片《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教师提问: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5.展示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教师提问:你知道以上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教师总结: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二 宋词和元曲 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表格归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姓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时代北宋两宋之交南宋经历经济繁荣,家境优裕前期生活稳定,后流落南方曾参加抗金斗争,立志恢复中原特点气势豪迈、雄健奔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后期渗透了忧伤情感风格豪迈,倾诉了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教师过渡:刚刚我们一起感受了宋词的风韵,那么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又是什么呢? 4.教师简要介绍元曲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的相关内容,指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与其齐名的杂剧家还有谁? 6.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资治通鉴》的体例、内容和地位。 教师让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掌握。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 最繁华地区:大相国寺。繁华景象: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1)瓦子。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2)足球。 (3)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看书后抢答:杂剧。 学生在书中标记,理解并掌握。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回答。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 学生看书深入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按教师要求列表归纳并在书中标记,理解掌握知识点。 学生抢答:元曲。 学生在书中标记。 学生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回答:杂剧作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其他杂剧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学生小组分析讨论,合作交流后答出: 体例: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地位: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有利于学生识记 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理解重难点,并能运用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达到核心素养目标要求 有利于当堂识记,掌握知识点,提高效率。
课堂 小结 本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感受了宋元时代气象万千的都市生活。在宋元时代,文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2至4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 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总体把握本课知识。
巩固 练习 练习册同步训练 教师指导,重点的题精讲。 学生独立完成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提高运用能力。
板书 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