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组合(分课梳理读记版+考题问答版+关键字填空自测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组合(分课梳理读记版+考题问答版+关键字填空自测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19: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组合
(分课梳理读记版+考题问答版+关键字填空自测版)
2024春八下期中复习提纲分课梳理读记版(1-11课)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一、新中国筹备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会议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3.代表:各党各派各界代表662人(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代表人民意志)
4.内容:①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注:《共同纲领》地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首都—北京、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5.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6.政协会议召开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②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成立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
2.意义:☆☆☆☆☆
国内: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新纪元“新”在 ①国家性质发生变化,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③人民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人民当家做主。
4.易错点: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
三、巩固: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1.背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千万农奴受到残酷的统治。
2.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第2课: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抗美援朝原因(背景): 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直接原因)。
3.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4.司令员:彭德怀
5.战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6.性质: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第一阶段: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2.第二阶段:上甘岭战役
3.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
毛岸英——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石宝山——抗美援朝战场上第一个用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人
4.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①爱国主义精神;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革命忠诚精神;⑤国际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1.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中朝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②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③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④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有力的支持。
3.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内:①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②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国际:③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③巩固人民政权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二、概况: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开始标志(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内容(实质):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4、特点: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②分批分期进行
5、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西藏在1959年进行改革)
易错点:①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地主一份;②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都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归私人所有
三、意义:
(1)政治上: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方面)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地位方面)
③巩固了人民政权(国家发展方面)
经济上:
④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国家发展方面)
注:新中国成立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是:土地改革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底)
1.背景(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重工业比重低,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1957年
3.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培养建设人才
5.“一五”计划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6.主要成就: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四厂)
②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一桥二铁三公)
7.重工业分布特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原因/优势:①东北矿产资源丰富;②东北重工业基础较好;③紧靠苏联便于接受帮助)
8.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9.意义:我国开始改变(起步)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10.我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答: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影响工业、农业的发展;②受苏联发展的影响,学习苏联经验;③增强国防建设、保卫政权。
11.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领导;②苏联的援助;③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确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意义: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选举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第一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
①原因: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②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作用: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产量;改善农民生活)
③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
④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⑤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
①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②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结果: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原因: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经济力量得到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有所发展。
②方式:公私合营
③政策: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④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
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地位);
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⑤解放了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5.局限性: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6.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性质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阶段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注:一化三改指国家工业化和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任务)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年-1976年)
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4.地位: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原因: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②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方向;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二、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会议: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1958-1960年)(片面追求高产量、高速度、高指标)
(1)表现:农业上浮夸风,虚报产量;工业上全民大炼钢铁
(2)危害: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成果归公社所有,一起生产,免费三餐)
(1)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危害: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力发展
4.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三个探索中的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59—1961年)
5.严重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①对国情分析不够;②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等。
国民经济的调整
1.时间:1961-1965年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3.成果: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物价稳定、市场繁荣
四、“文化大革命”
1.原因:毛泽东错误判断国内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时间:1966—1976年
3.目的: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4.动乱局面表现:“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等
5.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6.新中国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反映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7.结束:(1)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剑英粉碎江青(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8.“文革” 的危害及其教训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危害:①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社会秩序混乱;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破坏,遭受巨大损失;
③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③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启示: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
五、建设成就(一)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
1.原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完成;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艰苦奋斗等
2.成就:(1)钢铁工业:武汉钢铁基地、包头钢铁基地
(2)石油工业: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3)从无到有的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4)铁路: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5)生物: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模范人物:(1)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不怕困难、艰苦创业)
(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热爱人民、鞠躬尽瘁)
(3)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助人为乐、爱国爱民)
4.意义: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5.时代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爱国爱民、助人为乐、敢于创新精神等
(二)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1967年6月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氢弹;
(2)1970年4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
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何感悟
感悟:①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国情; 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⑤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⑥要完善民主法治建设等。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背景:①十年“文革”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②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③“两个凡是”方针引起普遍不满;(“两个凡是”的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④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b.影响:①它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内容:
思想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拨乱反正
突出表现:①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平反刘少奇冤案);
②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
③思想上: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顺利完成。
Ps问: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①会议冲破“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②会议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最能体现伟大转折)③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必将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农村人民公社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改革目的: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最先改革的地点和时间: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5.方式(特点):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6.推广: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7.意义: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新路。
ps: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问: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哪些步骤?
答:1950-1952年 土地改革;1953-1956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问:从这四次农村关系的调整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制定农村政策时应该注意什么)?
启示: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背景:①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②企业没有自主权,政企不分;③平均分配,吃“大锅饭”,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
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目的):增强企业活力
5.作用:①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②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完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前计划经济全听政府,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的总体把控下由市场对生产进行调节)
4.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二、起步: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
1.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兴办经济特区?(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答: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③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2.管理:①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注意:不是政治上的特殊);②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吸引外部资金进行开发建设);③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代表:深圳 →地位:①繁华的现代化城市;②经济特区的代表;③对外开放的“窗口”
4.作用:①引进了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推动了国内的进一步改革;
③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 ④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三、发展: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①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展到环渤海地区;
③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注:一共有5个经济特区)
④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⑤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逐渐开放了重庆、武汉等一些内陆市县。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
1.背景:①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②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
3.思考:中国为什么不畏艰难曲折,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加入世贸组织是为扩大对外开放;
②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需要;
③为国内企业寻找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④加入世贸组织可以增强国内企业的危机意识,推动进一步改革;
⑤通过竞争增强我国企业实力。
4.思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还是弊?
意义(利):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弊: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理论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产生)
②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次提出)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知识回顾: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评价邓小平: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地位)
二、中共十六大(2002年)
1.时间:2002年
2.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含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中共十七大(2007年)
1.时间:2007年
2.内容: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中共十八大(2012年)
1.时间:2012年
2.内容:1.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五、中共十九大(2017年)
1.时间:2017年
2.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内容:
(1)新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六、中共二十大(2022年)
1.时间:2022年
2.内容:中共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提出: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含义),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4.“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实现)
(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中共十八大):(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2)全年深化改革内容(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词:人均收入、安居工程、棚户改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民生方面)
(3)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习近平江苏调研):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关键词:改进作风;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廉政、反腐;打虎、猎狐等)
2、演化为新内涵: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意义: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三、新发展理念
1.提出: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2.内涵: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解决人与自然问题)、开放(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意义: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度提高;③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举措:(1)对内: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对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具体措施: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②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2015年成立);③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建设(2013年,上海自贸区);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意义: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五、开启新征程
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2.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2021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启示:这些党的经验是从党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不是从别的国家照搬过来的,在这些经验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3.中共二十大2022年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问:说说为什么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
答:走中国道路符合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历史证明只有走中国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梦。
问: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答: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等
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哪些努力?
答:①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道路……
问: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答:①坚持改革开放;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弘扬中国精神;⑤凝聚中国力量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考题问答版)
1、巩固新生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的三件事?
西藏的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2、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指从1946年开始的国共两党进行的人民解放战争。)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指从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指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
3、为新中国成立作准备的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什么文件?起什么作用?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6、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和时间?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7、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意义: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8、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9、抗美援朝的原因?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抗美援朝的目的?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1、抗美援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司令员、军队的名称?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司令员:彭德怀。
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中两位英雄代表人物?
堵枪口的黄继光,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
13、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从他们身上能学习到哪些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习到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14、抗美援朝胜利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土地改革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的文件、文件内容?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他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此时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17、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8、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原因?当时我国的工业水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19、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0、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1、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1953年至1957年。
22、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二铁:新建宝成、鹰厦。
一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颁布的宪法名称?
时间、地点:1954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内容?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7、三大改造指的是哪三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28、三大改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1953年至1956年
29、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0、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或成果)指的是什么?
中共八大的召开。八大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八大制定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是符合当时国情的。
32、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总路线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挥下发生了两次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还有哪些原因?
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5、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6、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的发动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37、文化大革命动乱的表现?
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38、文化大革命的抗争?
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
的损失。
39、我大革命中两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40、文化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及结束的标志?
时间:1966年至1976年。
标志:华国锋和叶剑英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41、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2、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依法治国。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4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取得的成就?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和包兰等铁路。我们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44、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45、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技成就?
1967年6月5号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我国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46、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原因?
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届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7、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4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50、拨乱反正开始时间?相关情况?
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得到平反。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51、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成功后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52、改革首先在农村的什么地方开始?实行什么制度?
地方:安徽凤阳小岗村,
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好处或重要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5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中心环节?
改革重点:国有企业。
措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使企业获得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5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时间及其完善的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7、列举五个经济特区?
1980年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的海南岛。
58、经济特区的窗口代表?以深圳为例说说经济特区建立的正确性?
窗口:深圳。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9、经济特区的作用或好处?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0、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表现?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后对外开放的地域向沿江、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发展。
61、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作用?
时间:2001年。
作用: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63、请说出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九大的时间及其重要意义?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江泽民做了报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江泽民作了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07年中共十七大胡锦涛作了报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
2012年中共十八大习近平作了报告,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三个代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5、十九大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当选为总书记是在十几大?
中共十八大。
66、中国梦指的是什么?
中国梦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67、中国梦的实现途径?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和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和内涵?
时间: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
内涵:五大发展理念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70、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措施意义?
措施: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
意义: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付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71、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巨变指的是的么?
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三大历史性巨变。
72、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历史功绩、思想理论、共同追求?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了三民主义。
毛泽东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邓小平理论。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关键字填空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_______年_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召开。
2、大会的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②____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改北平为_________作为首都,_________为代国歌,以___________为国旗,采用_______纪年。
④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_______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推翻了_______________、封建主义、_______________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________的国家,壮大了世界_______________的力量。
5、_____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_____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6、_______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___________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7、_______年10月,以___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8、中国人民志愿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身躯挡住机枪的射口,_______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等。
9、_______年_______月,美国被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10、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_______________。
11.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___________。
12.1950年,中国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___的所有制。
13.土地改革开始时间:_______。
14.到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5.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____,消灭了___________。
16.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___________。
17.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18.目的:为了有_______ 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 _______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0.起止时间:_______ —1957年。
21.成就:
① _______ 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 _______ 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 _______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④新建 _______ 、鹰厦等铁路;
⑤川藏、青藏、_______ 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
⑥1957年,_______ 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22.意义:我国开始改变_______ 的面貌,向 _______ 迈进。
23.时间、地点: _______ 年9月, _______ 召开。
24.内容:
①制定了《 _______ 》。这是我国第一部 _______ 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_______ 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_______ 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 _______ 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 _______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25.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_______ 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_______ 建设奠定了基础。
26、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_______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7、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的_______ 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_______ 、_______ 到 _______ 三个阶段。
28、_______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9、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 。
30、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_____ 。_______ 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高潮。
3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 ,实现了平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2、到 _______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 的转变。
3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 _______ 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_______ 。
34、_______ 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35、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 ”的总路线。
3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_______ 。
37、中共中央提出“ _______ 、巩固、充实、_______ ”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38、到_______ 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9、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_______ 的危险。
40、_______ 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
41、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 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42、“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 _______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3、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 _______ 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4、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 、党的好干部_______ 、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 。
45、科技成就: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_______ 、
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_______ 。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 _______。
46、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 _______ 进行平反,要求纠正 _______ 的错误。
47、“凡是 _______ ,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 _______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 _______ ”,它的推行引起了普遍不满。
48、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 _______ 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 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 _______ 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9、 _______ 年12月, _______ 全会在北京召开。
50、会议内容:
①思想上:确定了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 _______ 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_______ 的决策。
③组织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 _______ 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_______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我国 _______ 历史新时期。
52、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 _______ 的种种罪名,恢复 _______ 其名誉,使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53、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_______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食道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5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 _______ 政策。
55、改革先从 _______ 开始,以调动农民的 _______ ,促进 _______ 发展。
56、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 _______ , _______ 。
57、农村逐步实行 _______ 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 _______ ,带来农村 的大解放。 _______ 和 _______ 均有很大提高。
58、 _______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_______ 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_______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59、城市改革,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_______ 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 _______ ,逐步扩大企业的 _______ ,实行 _______ 制;实行以 _______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0、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 _______ 。
61、 _______ 年,中共 _______ 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 _______ 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 _______ 明显增强。
63、1、 1980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 、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 、珠海、汕头、 _______ 4个经济特区。
64、在特区实行_______ 的经济政策和 _______ 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65、_______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66、1984年,进一步开放_______ 个沿海城市。
67、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_______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68、1988年, _______ 经济特区建立。
69、1990年,上海_______ 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70、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_______ 推进,相继开放了一些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71、中国形成“ _______ —_______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72、_______ 年12月,中国成为_______ 的成员。
7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_______ 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74、1982年,中共_______ 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_______ 的社会主义。
75、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_______ 。即以_______ 为中心,坚持_______ ,坚持_______ 。
76、1992年邓小平的 _______ 。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7、1992年,中共_______ ,提出了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武装全党。
78、1997年,中共_______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9、_______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80、2002年_______ 在北京召开,“_______ ”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81、2007年在_______ 北京召开,_______ 被写进党章。
82、2012年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_______ 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_______ 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83、2017年,中共 _______ 大在北京召开,_______ 被确立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4、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_______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85、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 _______ 、民族振兴、人民 _______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 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86、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_______ ”的奋斗目标。
8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 _______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_______ ”战略布局。
8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 _______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8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_______不断跃上新台阶。
90、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_______ 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 _______ 建设,筹建和成立_______ ,加快_______ 建设,推进_______ 进程。
【知识自测参考答案】
1.1949 9 北京
2.①临时宪法
②毛泽东
③京 义勇军进行曲 五星红旗
④人民英雄纪念碑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4.新纪元 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独立自主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
5.1951 祖国大陆
6.1950 美
7.彭德怀
8.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 最可爱的人 黄继光 邱少云
9.1953 7 停战协定
10.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1.土地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发》 农民
13.1950年底
14.1952
15.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阶级
16.主人
17.工业化
18、计划
19、重工业 交通运输业
20、1953年
21、①鞍山钢铁公司 ②长春 ③沈阳 ④宝成 ⑤新藏 ⑥武汉长江大桥
22、工业落后 社会主义工业化
23、1954 北京
24、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 人民利益 最高 根本大法
②毛泽东
25、根本 民主政治
26、农业生产合作社
27、自愿互利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8、1955年
29、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0、公私合营 1956
31、赎买政策
32、1956 社会主义公有制
33、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34、1956
35、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6、客观经济规律
37、调整 提高
38、1965
39、资本主义复辟
40、1966
41、江青
42、挫折
43、现代化建设
44、王进喜 焦裕禄 雷锋
45、 氢弹 人造地球卫星 籼型杂交水稻
46、冤假错案 文化大革命
47、毛主席的做出的指示 毛主席的批示 两个凡是
48、真理标准问题 思想解放 实践
49、1978 十一届三中
50、①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阶级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③邓小平
5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 改革开放
52、刘少奇
5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4、改革开放
55、农村 生产积极性 农村经济
56、分田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57、家庭联产承包 劳动热情 生产力 农业生产 农民收入
58、1984 经济体制 城市
59、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政企分开 生产经营自主权 经营责任 按劳分配
60、企业活力
61、1992 十四
62、现代化 经济实力
63、广东 深圳 厦门
64、特殊 经济管理
65、深圳
66、14
67、闽南三角地区
68、海南岛
69、浦东新区
70、纵深
71、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72、2001 世界贸易组织
73、经济全球化
74、十二 中国特色
75、基本路线 经济建设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
76、南方讲话
77、十四大
78、十五大
79、邓小平
80、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
81、中共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
82、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
83、十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4、伟大复兴
85、富强 幸福 人民
86、一百年
87、深化改革 四个全面
88、总方略
89、综合国力
90、开放型 一路一带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自由贸易试验区 人民币国际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