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19: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1.结合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了解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存的发展演变历程,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考古学家的论述和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探讨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时间 代表性 文化 典型 遗址 地区 社会生产、生活
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 300万 年~距 今约1 万年前 距今约 170万年 ①   人 以②    石器为主;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穴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 1万年 前~公 元前 2070年 距今约7000~5000 年前 仰韶文化 姜寨遗址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种植粟 A.用④   方法制作石器。 B.大量使用陶器。 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养蚕③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 1万年 前~公 元前 2070年 距今约 5000 年前 龙山文化 陶寺遗址 黄河流域 黑陶(蛋壳陶) D.定居、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 辽河上游 玉器,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2.原始社会组织
阶段 时间 特征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提升,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⑤      ;国家初始形态出现。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
三皇时代 神话色彩浓厚
五帝时代 (1)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⑥    始祖。 (2)尧、舜实行“⑦    ”,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3)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万邦”时代 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如陶寺遗址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
  2.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
夏 商 西周
兴亡 更替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被汤打败,夏朝灭亡 (1)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商王后来定都于殷。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公元前1046年,⑧    伐纣,商朝灭亡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⑨     ”。 (3)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4)公元前771年,⑩    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国家 治理 (1)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2)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1)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1)    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2)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      。 (3)礼乐制: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维护统治秩序
社会 经济 聚族而居 (1)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土地制度,      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有公田、私田之分)。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主要部门,创造了灿烂的    文化;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文化 及遗 存     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历法《夏小正》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天文历法、天象观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干支纪日
主要 特征 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机器建立。(2)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4)最高统治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5)世卿世禄制。(6)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经济:青铜时代,但生产力水平低下,集体劳动,出现奴隶制。 思想: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思想占主导地位(敬天保民)
  【答案】①元谋 ②打制 ③缫丝 ④磨制 ⑤部落联盟 ⑥华夏 ⑦禅让
⑧武王 ⑨国人暴动 ⑩犬戎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 嫡长子继承制
井田制 青铜 二里头 甲骨文 民本
思考点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解题关键:注意从“分布”的角度入手观察。
思路引领: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教材相关内容,从地域分布、数量变化、发展方向等角度归纳。
答案提示
基本特点:(1)以化石遗址(旧石器时代)或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的方式呈现;(2)地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3)数量众多;(4)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学思之窗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解题关键:抓住“启的继位”来理解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必然性;影响史学研究观点的因素。
思路引领:先阅读材料,找出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阶段、制度演变、启继位的实质和历史影响、影响史学研究的因素等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史记·夏本纪》和《战国策·燕策一》中对于启继位的说法有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启继位的方式上,是“益让……启”还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从两段史料中“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禹名传天下于益”的记载看,都认可这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阶段。而部落联盟首领职位的更迭采用的还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两则史料都没有否认禹本意是把部落联盟首领职位传给益,但结果是启继承了父位。因此,无论是益“让位”还是启“夺位”,只是继位方式不同。
至于两则史料中的观点不同,都不能抹杀这样的事实:启的继位,结束了部落联盟首领职位的禅让制,开始了王权的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制,从而导致了部落联盟的解体,推动了早期国家的诞生。这一重大变化,无论采取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都是在原来部落联盟内部实现的,并非异族入侵的结果。如果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等史籍的记载不违背事实,不违背常理,那么,夏王朝的建立便只能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政治事件,固然不排除后来历代改朝换代时常有的“易服色”“改正朔”等一类涉及某些礼仪制度的改变,而作为特定人群为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的物质遗留,当然也不大可能突然中断或发生突变。夏王朝的建立,不会在“夏”文化和作为其渊源的“先夏”文化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当然,说法不同,与所处的时代、可供研究的史料、编撰者的主观意愿等也有一定关系。
【知识图示】国家的形成
【重要概念】
1.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
2.国野制
(1)“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2)“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作“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思考点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解题关键:理解内外服制及其作用。
答案提示: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有什么历史意义
解题关键:第①小问需要理解“民监”和“保民”的含义;第②小问重在把握“保民”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本理念和历史价值。
思路引领:第①小问结合所给材料内容,联系所学知识理解;第②小问可结合所给材料内容,从西周形成“敬天保民”思想的背景、目的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①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民监”和“ 保民”的关系,体现了以民为本、顺应民心、以民众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的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②“敬天保民”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第一,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天命在逻辑上是可知的,这说明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第二,“敬天保民”思想的核心是保民,这种思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表明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力量已经有所认识,为以后历朝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敬天保民”思想所蕴含的民本观念是中华文明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学习拓展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解题关键:理解“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思路引领:阅读材料,把握主旨;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认识其分布特点;结合相关特点,联系所学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的关系角度思考。
答案提示: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看,其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多线交错、有主有次,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
认识:(1)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文化独具特色、丰富多彩;(2)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并且在数千年里绵延不绝,与中华文明的多源性关系密切;(3)中华文明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合作探究】
任务1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材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特色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明”,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
阐述: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遗址有数百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其他流域也都有广泛分布;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下游出现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有龙山文化,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黄河中上游有黄帝和炎帝部落;五帝后期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
总之,中华文明起源分布广泛,奠定了其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具特色。
阐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了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同地区的文物各具特色,这些遗迹和器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具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注: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答其他且符合题目要求也可。)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文明”,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提炼一个观点)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特色文物”“分布范围”
时空定位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特色文物及其分布范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文化遗存的分布及特点
层次鲜明 石器时代人类化石遗址和文化遗存的分布变化——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轨迹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
答题步骤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数量和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不同阶段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和器物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中华文明起源分布广泛,奠定了其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任务2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考古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 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说“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2)根据材料一、二,能否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文化的遗存 ”
【参考答案】 (1)文字记载少;遗存零散。
(2)能。理由:二里头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不能。理由: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不能完全吻合,缺乏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题引“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和出处“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进而说明单纯文字记载的佐证有效性问题。 材料二:从题引“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以及“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来进行肯定或否定
“四定” 定向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 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指导学生在设问中画出关键词)
定法词(概括、说明、评析): 第(1)问,为什么说……;第(2)问,能否肯定……。(指导学生在设问中画出关键词)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尧舜、大禹;内容限定——单纯的文字记载、有效的佐证。第(2)问,时空限定——二里头遗址、夏;内容限定——文化遗存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由材料可知关于夏王朝文明的文字记载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有关夏王朝文明的遗存零散,所以“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第(2)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作肯定表态,理由:从图中可知,二里头遗址的遗迹、遗物和墓葬较多,文化遗存丰富,且整个遗迹具有较明显的分区,各区之间比较集中,便于管理,说明当时已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管理水平,故二里头遗址种种发现能够证明夏朝真实存在。作否定表态,理由:目前考古学界尚未发现夏朝文字,在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方面仍存在争论。(备注:第1课“四定”中的“定向词”和“定法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审题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后面的所有课时不再设置。)
【随堂检测】
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代指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解析】据材料“石器时代……代指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一时期”可知,划定石器时代的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氏族公社属于原始社会,A项说法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是“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D项错误。
【答案】C
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解析】依据材料“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来看,当时有了储存稻谷的设施,代表着水稻有了剩余,故答案为D项;材料与栽培技术成熟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当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排除B项;浙江一带有最早的储粮设施,但不代表浙江水稻产量最高,排除C项。
【答案】D
3.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  )。
A.贫富悬殊的现象
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C.阶级压迫的现实
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解析】材料将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出土的一些墓葬进行了对比,即一些大墓中既有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且数量较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在该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故选A项;材料的着重点在于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进行对比,而不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材料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进行了对比,没有涉及阶级压迫问题,排除C项;按照现今的学术观点,中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且题干内容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
【答案】A
4.(2023·广东惠州高一期中)据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事实是(  )。
记载 出处
禹授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孟子》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A.禅让制得以完善 B.中央集权制确立
C.启武力夺取王位 D.“家天下”局面开启
【解析】从表格内容可以得出,“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作为禹的儿子继位标志着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在秦代确立下来,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记》和《孟子》的记载,排除。
【答案】D
5.(2023·海南海口二中校考期中)《国语》记载:“夫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祭祀所用的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权力”的象征。据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礼器 B.农具 C.食具 D.兵器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中,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A项正确;商周时期只有极少量的青铜农具,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器被视为“政治权力”的象征,食具、兵器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
【答案】A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