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20: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结合《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等文献和实物史料,理解秦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古代学者对分封制的论述,理解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认识周秦之变下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背景 (1)客观条件: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主观条件: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①    策略
过程 (1)灭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②    。 (2)完成统一:征服南方③    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④     
巩固统一 政治—— 建立起专 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 度    (1)确立皇帝制度: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⑤    ,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3)地方:废除分封制,全国推广⑥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4)颁行法律
经济、 文化 (1)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⑦   ,修驰道、直道。 (2)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影响 (1)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思之窗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解题关键:解读李斯上《谏逐客书》所列的理由及其主旨。
思路引领:解读材料内容,把握李斯上书秦王嬴政的原因和阐述的理由;明确李斯所列理由的核心;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总结。
答案提示:李斯上《谏逐客书》中有“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等,表明了秦国网罗天下英才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逐客”产生的可怕后果。总之,秦国崛起的原因是重用异国谋士,从而让秦王嬴政认识到,与东方其他诸侯国相比,秦国并无突出的人才优势,正是因为秦国有吸引各国人才的良好环境,历代君主都明智而又有抱负,善于接纳各种有志之士来满足自己富国强兵的需要。所以各国的谋士都看到了秦国良好的政治风气与历代君主对谋士的善待,都想来秦国发挥自己的才能。国家能够自始至终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实力才能不断增强;实力的增强,又能吸引人才为己所用,使得吸引人才与富国强兵形成正循环。所以秦国和六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善用人才,即要用正确的人才,而且要持续不断地使用这些人才。
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使得秦国的人才政策具有了延续性,这成为秦能够最终统一六国的重要因素。
学思之窗 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解题关键:理解材料信息“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中《史记》的相关记载,理解“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的意思。
答案提示:材料信息表明,陈胜采纳了陈地的三老豪杰的建议,认为自己有起兵讨伐暴秦、恢复楚国的功劳,所以接受称王,号称“张楚”。
其他考证:①《史记》等记载“号为张楚”,就是号召要张大楚国之意,而非陈胜真正做了“张楚王”,建立了“张楚国”。陈胜 “号为张楚”,是因为农民军要打着复辟楚国的旗号,以张大楚国来号召人民起来反抗秦王朝的统治。这是一种宣传,一种争取人心的策略。②“张楚”的“张”是“建立”之意,因为楚国早已为秦所灭,因此,“号为张楚”应解释为宣称为了建立楚国。③有人则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资料为依据,认为其间有“张楚”而无秦二世年号,说明汉初是把“张楚”作为年号使用的,既是国号,也可纪元。帛书资料为楚地文献,其用“张楚”二字,较之其他史书当更为可信。因此,称陈胜所建立的政权为“张楚政权”“张楚国”亦可。④“张楚”是陈胜自立的“王号”。
思考点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解题关键:把握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各自采取的策略、措施来理解。
思路引领: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各自采取的策略、措施,并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提示:见本课“知识梳理”。
二、秦的灭亡
秦朝的暴政 (1)徭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3)秦朝⑧    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4)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5)秦二世统治残暴: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⑨   起义。 (2)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⑩   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1)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 (3)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A.刘邦:“     ”,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B.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答案】①远交近攻 ②咸阳 ③越族 ④万里长城 ⑤皇帝
⑥郡县制 ⑦度量衡 ⑧刑法 ⑨大泽乡 ⑩刘邦 约法三章
【重要概念】
1.大一统
大一统是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趋势。“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大”不是大小,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是指天下诸侯系于天子,不只是单纯的地域统一。“大一统”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理念最终在“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秦朝变为现实。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的基础上,是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拥有一个共主,宗族成员共享国家的统治权力。
官僚政治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官吏代表皇帝在地方行使管理权。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探讨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
解题关键:“良好的吏治”与“秦崛起与统一”的关系。
思路引领:阅读材料,提取“良好的吏治”的相关信息,从材料反映的“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别概括;联系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一现状出现的原因。
答案提示
秦良好的吏治表现:百姓质朴,敬畏官府;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公而无私;朝廷决策高效。具体可见,商鞅变法后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以及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秦国变法后形成的良好吏治,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崛起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拓展 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查找其他例证,初步了解相关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解题关键: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
思路引领:阅读教材史料,明确相关出土文献对于认识传世文献中秦朝法制建设的史实作用;搜集与秦律有关的其他出土文献例证;分析出土文献对认识秦朝历史的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出土文献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例如:①1989年在龙岗出土的150余枚秦竹简,内容以律文为主,涉及禁苑、驰道、田地、马牛羊管理等方面,其中有关驰道管理的律文则是目前了解当时驰道及相关问题的唯一实物资料。龙岗出土文献中的秦简弥补了传世文献中有关秦朝法制史料的缺失,与睡虎地秦墓竹简形成了互补。②1979~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一座秦墓中,发现了一支更修田律的木牍,其正、背面共有154个字,内容是国王命令丞相甘茂、内史更修田律,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后一次重大的律令修改和执行情况。③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座秦墓中发现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的秦竹简,共有470枚,内容为《日书》《墓主记》,其《日书》与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日书》的内容大同小异,成书时间较云梦睡虎地发现的《日书》早,反映的是秦朝的文化、社会风俗。
【合作探究】
任务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铁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一之。” 文字:“迁陵洞庭郡”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和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出处得出“《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史料类型;从正文得出“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明确其记载内容。 材料二:从图片题名得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的史料类型;从图片文字说明,总结出其历史研究价值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内容限定——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文字内容的史料价值。第(2)问,时空限定——秦朝;角度限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属于文献史料,“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铁权”“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任务2 秦朝的制度创新
材料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论述: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以郡统县的二级管理体制效率极高,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从郡县制的作用、影响来看:①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基本沿用,且不断被加强和完善。②改变分封制造成的分权体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总结: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试题主题明确——提炼一个观点)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
时空定位 秦朝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特点、作用、影响
层次鲜明 柳宗元、顾炎武、王夫之分别评价郡县制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优势
郡县制的作用、影响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郡县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产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大一统国家基本的地方行政制度
【随堂检测】
1.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而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指(  )。
A.郡县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三省六部制
【解析】伴随着这一制度而产生的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争夺的最高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故选C项。
【答案】C
2.《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记载:“这一制度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23·云南师大附中校考期末)秦朝设三公九卿,三公之间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不得世袭。这一制度旨在(  )。
A.强化基层控制 B.招揽各方人才
C.巩固中央集权 D.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三公九卿具有各司其职、相互牵制、不得世袭的特点,该制度通过对大臣的权力进行分化制约,从而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没有涉及基层管理和人才招募政策,排除A、B两项;中央集权主要是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4.(2023·山东高一开学考试)秦朝统一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修建长城和大型的水利工程,动辄调动上百万人口,这主要得益于(  )。
A.铁制农具的普及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组织能力,从而使国家可以调动庞大的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D项正确;铁制农具的普及只是统一王朝建立和提高国家组织能力的客观条件之一,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组织能力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秦朝修建的大型工程大多是官方工程,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5.钱穆先生说:“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B.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强推郡县,地方离心 D.刑法严苛,文化专制
【解析】材料“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说明旧制度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在人们的观念中消弭。秦在推行郡县制时,采取强制执行的措施,并未完全使地方从心理上接受集权国家的意识形态,消除分封的地方认同,故选C项;“用人不当,政治腐败”不能算是封建残念,排除A项;统治残虐不属于封建政体的范畴,排除B项;“刑法严苛,文化专制”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和封邦建国体制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