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时期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1.结合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图及学术论述,了解隋唐时期地方治理的主要举措,认识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及盛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文献史料、比较秦朝和唐朝前期的疆域图,了解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表现和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隋朝兴亡
隋朝的统治 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① 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灭亡 (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②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③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④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
1.兴衰演变
建立与统一 618年,⑤ 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⑥ ,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周政权” 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 ⑦ 统治期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1)原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2)过程: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⑧ ”。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衰。⑨ 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唐朝的灭亡 (1)唐朝后期,⑩ 和朋党之争加剧。 (2)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学思之窗 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思路引领:本题重在结合史实,辩证、客观地分析隋炀帝的功与过。
答案提示: 隋炀帝作为中国历史上广受争议的帝王,后人对其评价众说纷纭。
史家们一方面评述炀帝“暴虐”。不惜成本,大兴土木:修长城、凿运河、建洛阳、广筑离宫。劳民伤财,大兴伐罪之师,三征高丽,无功而返。杜绝言路,残害忠良,杀戮异见者如高颎、贺若弼,杀进谏者如张衡。但另一方面,人们不得不承认其修长城、凿运河、建东都、强集权、去豪强、亲征以打通丝绸之路等行为及其所建立的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民生价值,这也证明杨广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隋炀帝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年,利在千秋。
思考点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解题关键:把握隋唐盛世形成的共性(不能只说唐朝)。
思路引领:先结合所学知识,把握隋唐两朝初期先后出现的盛世局面;再根据教材内容分别总结其原因;最后形成共性分析。
答案提示
隋唐是超越秦汉的强盛王朝,隋唐时期我国相继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盛世形成的具体原因:①隋唐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国家空前统一、社会安定,各族人民互相交融,民众的创造力被激发。②国家治理上,两朝前期统治者均励精图治,重视制度建设,勇于革新(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隋朝创立的六部制,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制度从隋唐、宋至明清,施行了一千多年)。③政治上,统治者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④经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维护了封建社会的安定。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思路引领:解答本题需紧密结合材料,既要分析其他朝代灭亡的基本原因,也要注意分析隋朝的特殊之处,即材料中所体现的国力雄厚,可对比回答。
答案提示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王朝灭亡的原因基本包括以下几类:
(1)边疆危机,少数民族入侵。
(2)统治者昏庸,横征暴敛,贪图享乐,腐朽堕落。
(3)农民起义的打击。
(4)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5)宫廷政变,改朝换代。
除此之外,隋朝灭亡还有其他原因: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隋朝虽然国力雄厚,但阶级矛盾仍比较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2)发动对外战争,消耗国力。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征服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同年征服契丹;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收复流求;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征服伊
2.唐朝的民族关系
北方 (突厥、回纥) (1)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 ”。 (2)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3)西域: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 都护府和 都护府。 (4)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东北(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吐蕃) (1)唐太宗时期: 入藏,唐蕃和亲。 (2)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更迭 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后周世宗的改革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 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答案】①杨坚 ②高丽 ③江都 ④大运河 ⑤李渊 ⑥轻徭薄赋 ⑦唐玄宗 ⑧安史之乱 ⑨藩镇割据
⑩宦官专权 天可汗 安西 北庭 文成公主
五代 柴荣
吾;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征服吐谷浑;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与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对高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一次东征高丽遭受了惨败,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日后的隋末民变。
学习拓展 隋唐两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查阅资料,了解各民族人物在隋唐时期取得的业绩。
思路引领: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搜集相关信息。
答案提示:列举如下
1.松赞干布,吐蕃王朝的第33位赞普,在位期间(629~650年),平定吐蕃内乱,极大地拓展了吐蕃王朝的版图,使吐蕃成为青藏高原的强国。制定吐蕃社会的法律,包括《六大类法》《六大决议法》等。改革了原来的盟会制度,将原来的部落联盟议事会改为王廷议事会。创制了有30个字母的藏文拼音文字(都是辅音),又利用辅音重叠或在辅音上添加一定的符号构成复辅音。从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从唐朝引入科学技术以及历法。
贞观六年(632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由泽当迁到逻些(今拉萨)。同时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归一,便于军队的指挥和控制,对发展专制王权和巩固奴隶制度有重大意义。迁都后,松赞干布开始向唐古拉山以南地区推进。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去长安觐见唐皇李世民,这也是唐蕃官方正式交往的开始。千百年来他一直为藏汉人民所景仰,被尊为吐蕃三大法王之首。
2.皮罗阁
皮罗阁是南诏族人。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称为“六诏”,其中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公元738年,皮罗阁被唐玄宗封为越国公,赐名归义。经唐玄宗允准,他又统一了南诏,唐玄宗进封他为云南王。
【合作探究】
任务1 隋唐地方治理模式的调整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唐]魏征《隋书·地理志》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故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施和金《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政区改革既有历史渊源,又包含了地理原因,还有政治需要。
说明:从历史角度看,隋代变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州为郡。其层级管理、中央集权的理念始终未变,都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因循变革。
从地理角度看,隋代郡的分布北密南疏,且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从自然地理来看,南方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适宜人类生产生活,人口密集。
从人文地理来看,政治中心位于北方,也影响了政区的设置。
从政治角度看,为减少财政开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隋代多次裁减地方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隋代多次增设地方机构,而且设刺史以巡查地方。
总之,地方机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从多角度来分析。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试题主题不明确——提取观点分析说明)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材料一图文信息,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
时空定位 隋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隋朝巩固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措施及影响
层次鲜明 历史角度看隋代政区调整——地理角度看隋代郡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政治角度看隋代政区改革的目的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政区改革既有历史渊源,又包含了地理原因,还有政治需要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秦朝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地理位置、行政中心等影响因素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地方机构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从多角度来分析
任务2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设问“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及正文“典客……掌诸归义蛮夷……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得出。 材料二:从设问得出“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从正文得出“‘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一样世袭不改”,进而归纳得出。 材料三:从设问“秦朝和唐朝前期的疆域图”“盛唐”得出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时空限定——秦;内容限定——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第(2)问第①小问,时空限定——唐;内容限定——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第②小问,时空限定——唐与秦;角度限定——处理边疆诸问题。第(3)问,时空限定——盛唐;内容限定——秦朝和唐朝前期的疆域图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中央政务机构:根据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可知,在中央设置典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材料一“有蛮夷曰道”可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第②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由中央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朝对少数民族加以(羁縻)笼络、怀柔。第(3)问,根据材料三“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及所学知识可知,盛唐实行胡汉双轨,是兼纳长城南北、农耕与游牧的世界性帝国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
(3)比较秦朝和唐朝前期的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唐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2)举措: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
不同: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笼络、怀柔。
(3)盛唐特点:胡汉双轨,兼纳长城南北、农耕与游牧。
【随堂检测】
1.他治国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穷兵黩武,三伐高丽;造舟车、制兵器、征粮草、召军士;劳民伤财,死伤无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国力大损,天下骚动。材料中的“他”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解析】根据材料“三伐高丽”可知,“他”是隋炀帝。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C项正确。
【答案】C
2.(2023·辽宁辽阳高一统考期末)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好了,“因山为陵,容棺而已”。为防子孙将其厚葬造成浪费,他还指出:“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唐太宗此举( )。
A.源于经济凋敝的现实
B.推动“贞观之治”的形成
C.旨在改善民众的生活
D.表明唐初社会矛盾尖锐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就将自己的陵墓安排好了,防止子孙将他厚葬,浪费财力,还指出“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最终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形成,B项正确;唐太宗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唐太宗具有一定的节葬思想,与改善百姓生活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初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
【答案】B
3.(2023·北京房山高一统考期末)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对下图①地区少数民族采取的举措是( )。
A.册封民族首领
B.设置羁縻府州
C.实行和亲政策
D.建立南北面官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地图上①是吐蕃,唐与吐蕃实行和亲政策,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排除。
【答案】C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这一制度上。”这一令唐王室崩溃的制度是( )。
A.中外朝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道州县制度
D.节度使制度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地方政府”“唐室之崩溃……在这一制度上”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节度使权力很大,成为唐末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因此D项正确;A项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排除;道州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
【答案】D
5.下面是我国发行的一组邮票,邮票中的主人公对当时历史发展作出的相同贡献是( )。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民族交融
C.促进汉藏友好
D.强化边疆控制
【解析】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这种交往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深入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入藏都是个例,并非常态化的行政手段,无法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A项;昭君出塞的对象是匈奴单于,与藏族无关,排除C项;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入藏都是个例,并非常态化的行政手段,无法起到强化边疆控制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