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20:0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领域的新成就 1.结合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认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发展趋势、特点和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旧唐书》、唐代庸调布、唐怀集庸调银饼等文献、实物史料,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特点和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概念 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委任①    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的制度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时间 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炀帝时,始建②    ,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标准 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③    才学
特点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相对公平
作用 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削弱了中央集权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 (1)选官方式由评定等级授官逐渐发展到考试选拔官员,选官标准由家世逐渐发展到才学,选官权属由地方逐渐收归④    。 (2)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二、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省形成 尚书台改称⑤    ,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1)形成: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⑥       。 (2)职能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⑦   ,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影响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思之窗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要抓住“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的影响这一角度。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内容,从统治基础、官员素质、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提示: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治生活,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点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题关键:理解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提示: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思路引领: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主要从收税标准制定和官吏执行的角度论述了两税法的弊端,还应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其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积极作用
(1)两税法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以使赋税相对稳定,从制度上避免了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2)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其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唯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两税法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5)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朝后期至明朝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定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到各地由各地官吏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开我国预算原则之先河。
局限性
(1)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2)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3)制定两税定额时不公平,官吏贪腐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
三、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⑧    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⑨    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⑩    。 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及措施: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    。 (3)内容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意义 A.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①中正官 ②进士科 ③家世 ④中央 ⑤尚书省 ⑥三省六部制 ⑦政事堂 ⑧租调 ⑨租庸调制 ⑩庸 两税法 人丁
【重要概念】
1.征辟制
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制。
2.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1)均田制
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该制度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作为中国封建政府的重要土地制度之一的均田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约三百年。
(2)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缴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3)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征收制度,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
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
(4)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不能解决尖锐的阶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学习拓展 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思路引领: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理解,认识中华法系的影响及中国法制建设的源远流长。
答案提示:《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等撰写此律书,于永徽四年(653年)完成。《永徽律疏》共计12篇500条,657年前后又进行了一次小的调整。
特点
(1)体例完善,结构严谨,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的主旨,统治者运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轻重缓急,使人一目了然。
(2)以礼为基,礼法结合。“礼”是唐代立法的核心。维护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极力维护皇权、父权和夫权,维护礼的等级制度。
(3)吸收前朝的立法经验,立法技术较为高超。《唐律》是从隋朝的《开皇律》发展而来的,但远比《开皇律》简洁。凡是相同量刑的情节,就简言明示,剔除冗余复杂的部分。
(4)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唐律》不仅要制裁违反《唐律》的行为,还要制裁违反唐令、格、式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同时还要制裁违反礼教而不违律的行为。后者在《唐律》律条中并无明文规定,都是通过“疏议”被纳入法网中的。
地位
(1)《唐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唐律》系统总结和全面继承了夏商以来,尤其是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立法和司法的丰富经验和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形成了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立法思想。
(2)《唐律》是后世各朝修订法律的楷模和蓝本,后代修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都未超出《唐律》的范围。
(3)《唐律》不仅促进了当时和后代的社会发展及法律的完善,而且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4)《唐律》以它自身内容及形式的完备和独具的东方特色以及广泛的世界影响而在中国及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合作探究】
任务1 阶层从“固化”到“流动”
  材料 关于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
君主 记载
隋炀帝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可以依“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十科举人;后又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唐高祖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明于礼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此为唐朝贡士的开端
唐太宗 “文皇帝(李世民谥号之一)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
武则天 “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据《隋书》《唐摭言》《新唐书》等整理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现象:隋炀帝设进士科选拔官吏,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开创贡举制,唐太宗大兴科举制,武则天开创武举。
阐述:隋唐时期全国统一,经济逐渐繁荣,政局相对稳定,隋唐统治者在反思魏晋以来士族专权的基础上,锐意革新,改革选官制度,摒弃九品中正制,开创并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推进社会公平,强化社会上重教兴学的氛围,促进儒学传播,为盛世到来提供人才和社会基础。
结论: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革新时期。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试题主题不明确——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隋炀帝”“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唐高祖”“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太宗”“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武则天”“始置武举”
时空定位 隋唐时期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科举制兴起的背景、完善的过程和意义
层次鲜明 提取材料现象——科举制创立、发展的背景和积极影响
其他方面 从上述材料中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隋炀帝设进士科选拔官吏,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开创贡举制,唐太宗大兴科举制,武则天开创武举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
隋唐“盛世”形成的人才和社会基础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革新时期
任务2 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绢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并分别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该制度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制度:租庸调制。史料价值: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是官修史书,可信度较高,从国家政策角度详细介绍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可与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互证,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研究唐代租庸调制的实施情况。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出处得出“《旧唐书·食货志上》”,从正文得出“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进而得出史料类型及材料所反映的制度。 材料二:从文字“唐代庸调布”“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得出史料类型及材料所反映的制度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①小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材料所反映的制度。第②小问,角度限定——研究该制度的史料价值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以及材料二中的“庸调布”可得出是租庸调制。第②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是官修史书,可信度较高,从国家政策角度详细介绍了唐朝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材料二属于实物史料,可与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互证,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研究唐代租庸调制的实施情况
【随堂检测】
1.下面是魏晋世族分布图。对图中现象起主要推动作用的制度因素是(  )。
                  
A.三省六部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由材料中的“世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拔人才为官的标准,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形成并扩大其影响,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开始实行于隋唐时期,排除A项;魏晋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察举制和科举制,排除B、D两项。
【答案】C
2.(2023·江苏无锡高一统考期末)唐朝时人们把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士子称为“一品白衫”。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说:“我这一生富贵过人,但是却有三件终身都感到遗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没有进士及第。”这说明唐代(  )。
A.进士科地位突出
B.察举制影响广泛
C.价值观逐渐功利
D.门阀制彻底瓦解
【解析】根据“我这一生富贵过人,但是却有三件终身都感到遗憾的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没有进士及第”可知,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地位突出,A项正确;唐朝实行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进士科地位突出,并非强调“价值观逐渐功利”,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答案】A
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
【答案】C
4.(2023·辽宁沈阳高一统考期末)《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大量减少 B.贫富差距拉大
C.土地兼并严重 D.商品经济活跃
【解析】根据“(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可得出,从以人丁为主到以田亩为主的收税标准变化的原因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没有土地,因此政府要按田亩收税,以增加财政税收,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答案】C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
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所描述的地方行政管理对应的朝代分别是秦朝、西汉、唐朝,故选D项。
【答案】D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