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19:1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重要变化 1.结合相关学者的论著,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变化,认识文化交流对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启蒙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文献史料统计土地买卖契约对明代白银货币地位变化的研究,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探究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始终不能取代自然经济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史实 意义
发展 农业 玉米、①    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 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
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获得了更多的收入,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 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②     
商业 ③    大量流入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④    出现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局限 (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
1.思想领域的变化
陆王心学 (1)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⑤    ”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⑥    ”,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明清之际 的进步思 想家 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明末清初 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⑦     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⑧    ”。 (2)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思考点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思路引领:文学作品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产物,回答此题应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
答案提示: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部分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社会生活亦日趋丰富;同时由于匠户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工匠人身自由范围不断扩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社会巨变推动思想活跃,李贽等思想家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以上因素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小说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商人、工匠、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创作的主人公。
学思之窗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 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解题关键:读懂史料大意,提取关键信息。
思路引领:先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徐光启的主要观点;进而逐条分析其理由。
答案提示
观点:对《几何原本》推崇备至。
理由:《几何原本》为度数之宗、数理学之源;该书有利于理学精神的培养,能够祛浮气,练精心,人人当学。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思路引领:本题可结合陆王心学的主张,分析其不同于程朱理学之处及其对明清进步思潮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1)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致良知”的命题,是对朱熹“格物致知”命题的修正,更加简易。“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2)王守仁强调的“心即是理”,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王守仁的主张为其门徒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阐述“满街都是圣人”,其门下有朱恕、李贽等人。王门后学的一支流入狂禅,走向带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人性论思潮。
  2.小说与戏曲取得重要成就
(1)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时间 人物 代表 地位
小说 元末 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⑨   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 通俗演义》
明中期 吴承恩 《⑩    》 神话小说
清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戏曲 明 汤显祖 《牡丹亭》 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
明清
道光 京剧 长期流行
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   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3.科技
科技巨著 李时珍的《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    的《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地理 徐弘祖的《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西方科技 传入 (1)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    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答案】①甘薯 ②资本主义萌芽 ③白银 ④商帮 ⑤致良知 ⑥天理 ⑦专制帝王 ⑧工商皆本 ⑨章回 ⑩西游记 曹雪芹 昆曲 汉 本草纲目 宋应星 徐霞客游记 利玛窦
【重要概念】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心学让理学从高高在上走到了人间,没读过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学习拓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思路引领:查阅资料,拓宽视野,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答案提示:“中学”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学”可以包括一切中华文明之学,如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制度与精神文化。狭义的“中学”主要是指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17、18世纪中国文化被大量介绍到欧洲,掀起了一个高潮。
(1)进程
①16世纪,来华的欧洲基督教耶稣会士利玛窦,首先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的“四书”,经金尼阁等人传入欧洲后,在欧洲引发了“中国热”,“中国学”也正式成为欧洲的显学。
到17世纪末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也不断涌现,影响逐渐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17世纪的欧洲学者评介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著作影响最巨者当推比利时神父柏应理于1687年写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该书的中文标题是《西文四书解》,其导言部分对中国哲学的儒、释、道三家都有评价,并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图,介绍了宋代朱熹的理学和易学研究以及朱熹批注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目。
②随着学术上的“中国热”的掀起,中国的室内装饰(如裱糊壁纸)、家具、绘画、建筑风靡欧洲,掀起一股中国风。甚至连爆竹、纸牌、折扇这些日常物件也“全盘中化”,形成深受中国影响的所谓“洛可可风格”。
(2)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适时传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反教会、反封建和弘扬人文精神为思想宗旨,中国文化与希腊文化融合,弥补了以基督教启示神学为主流的欧洲思想传统在人文主义方面的短板。作为启蒙运动领袖的伏尔泰,重要思想家狄德罗、维柯、魁奈,他们的理性主义深受中国儒家理学的影响,“中学”使启蒙运动得到了许多“旁证”与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孔子被许多西方人称为“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②中国文化对西方近代政治体制的影响。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等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③中国哲学的西传对欧洲近代哲学的形成具有重大贡献。莱布尼茨的《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哲学》、马勒伯朗士的《一位基督教哲学家与一位中国哲学家的对话》、沃尔夫的《关于中国人道德哲学的演讲》、伏尔泰的《论孔子》等著作,都是当时著名欧洲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所作出的积极回应。
④对今日的世界地理版图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合作探究】
任务1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材料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16世纪末,一些在欧洲受宗教改革冲击的天主教派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播宗教,传教士也带来了西方的科技知识和器物文明。中国受锢于“天圆地大”的说法,“地圆之说,直到利氏(玛窦)西来而始知之”。清朝史学家赵翼则认为,“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皆绝技也……及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 16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传教士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给欧洲,包括把不少的儒、道经典翻译介绍回去。这一交流一度引起欧洲的“中国热”,也影响了一批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则认为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据此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明清之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思想启蒙。
论述:明清之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欧洲传教士来华,不仅传播了天主教,还带来了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手工艺品,开启了西学东渐之路;开明的中国士大夫与西方传教士翻译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和务实学风的形成。
儒家思想、中国历史、文学、科技等加速传入欧洲,为近代欧洲思想家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中国科举制度也受到欧洲人的追捧,影响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总之,“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从材料中提取一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据此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地圆之说,直到利氏(玛窦)西来而始知之”“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皆绝技也……及其法更胜……”“16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传教士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给欧洲……这一交流一度引起欧洲的‘中国热’,也影响了一批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时空定位 16世纪末到18世纪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西学东渐的背景和影响
层次鲜明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影响
其他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明清之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思想启蒙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开启了西学东渐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容、影响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进步和思想解放
任务2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一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设宝钞提举司。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在民间,金银不能通行于交易中。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每贯宝钞只能兑换一百六十枚铜币,贬值已经超过六倍。宣德时期,政府重申并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禁令。正统元年(1436年),“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
——据《明史·食货志》整理
材料二 当代学者搜集了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其使用通货类别情况统计如下: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买卖的结算方式)
宝钞/张 银/张 谷物/张 绢布/张
洪武年间(1368~1398年) 37 6 5
建文年间(1399~1402年) 7 11 4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84 1 14 3
宣德年间(1426~1435年) 9 1 9 21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35 7 12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90
  (1)依据材料一概括洪武、宣德、正统三个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白银货币地位变化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举例说明材料二中土地买卖契约统计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价值。
【参考答案】 (1)变化:洪武年间,政府禁止民间使用白银。宣德年间,政府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限制。正统年间,政府放松了对使用白银的限制,白银成为纳税货币,白银开始广泛流通。
原因:宝钞的贬值,商品经济的发展,税制变化,使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白银的限制。
(2)价值:与《明史》形成互证,为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如正统年间白银使用数量增多,与《明史》记载正统年间禁令放松形成互证。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明史》记载洪武和宣德年间政府禁止民间使用白银,但是土地买卖契约反映民间仍然存在使用白银的现象。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正文得出“在民间,金银不能通行于交易中”“政府重申并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禁令”“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进而提炼出明朝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 材料二:从题引“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将其使用通货类别情况”以及表中的数据变化得出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第①小问,时空限定——洪武、宣德、正统三个时期;内容限定——白银货币地位。第②小问,内容限定——白银货币地位变化的原因。第(2)问,时空限定——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角度限定——土地买卖契约统计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价值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在民间,金银不能通行于交易中”得出洪武年间,政府禁止民间使用白银。根据“宣德时期,政府重申并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禁令”得出宣德年间,政府加强了对民间使用白银的限制。根据材料“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得出正统年间,政府放松了对使用白银的限制,白银成为纳税货币,白银开始广泛流通。第②小问,结合明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可得出宝钞的贬值,商品经济发展,税制变化,使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白银的限制。第(2)问,从表格中“使用通货类别”所涉及的白银可以看出,这项统计与《明史》形成互证,为研究提供了更多依据。如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得出正统年间白银使用数量增多,与《明史》记载正统年间禁令放松形成互证;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具体可得出《明史》记载洪武和宣德年间政府禁止民间使用白银,但是土地买卖契约反映民间仍存在使用白银的现象
【随堂检测】
1.目前所知,西红柿又名番茄、番柿、洋柿子等,中国最早记载西红柿的著作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有人据此推断西红柿原产于美洲,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
A.茄、柿/明朝中后期 B.番、洋/明朝中后期
C.茄、柿/中国最早 D.番、洋/中国最早
【解析】“番”有异域的意思,西红柿在中国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说明与新航路开辟有关,B项正确;茄、柿没有外来词的特点,A项错误;中国不是西红柿的最早产地,C、D两项错误。
【答案】B
2.(2023·北京海淀高一统考期末)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蒋以化《西台漫纪》
A.生产自给自足 B.自由雇佣劳动
C.产品远销海外 D.商帮控制市场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机户出资,织工出力”,产生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新的经营方式,B项正确;“生产自给自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产品远销海外”“商帮控制市场”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
【答案】B
3.下表所示为不同文献对李贽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  )。
记述 出处
“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顾炎武
(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纪昀
(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 沈瓒
A.否定孔孟儒学思想
B.批判官场欺诈腐败现象
C.深受当时的学者推崇
D.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李贽否定宋儒道学,不能体现李贽否定孔孟儒学,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李贽批判官场欺诈腐败现象,B项错误;当时的学者对李贽褒贬不一,所以不能说他深受当时学者的推崇,C项错误;依据材料“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非圣无法”“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可知,这三位思想家都认为李贽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23·辽宁鞍山高一统考期末)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时期,大量通俗、白话小说不断涌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文化知识逐渐普及 B.百姓生活富足安康
C.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时期,大量通俗、白话小说不断涌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D项正确;“文化知识逐渐普及”“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社会娱乐活动丰富”都不是明清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排除A、B、C三项。
【答案】D
5.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火药是炼丹术士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发明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创新和逻辑 B.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解析】从材料“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家传秘方”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经验的总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创新和逻辑,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农业,但不全是农业领域的成就,排除D项。
【答案】B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