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1.认识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认识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结合学者对洋务运动史的学术综述,认识到地主阶级推动中国近代化、寻求国家出路探索的紧迫性、艰难性。(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历史人物对李鸿章之罪的看法和学者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著述,了解列强侵略加剧的主要表现,认识到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规律和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准备 (1)理论准备: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 (2)组织准备:冯云山号召民众加入①
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② 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③ ,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④ 、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4)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重建核心: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 (6)后期防御: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⑤ 统率的湘军。 (7)运动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
纲领 前期 《⑥ 》 (1)内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2)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3)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
纲领 后期 《资政新篇》 (1)内容:提出新的⑦ 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
失败原因 (1)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2)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3)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4)未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的束缚
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⑧ 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洋务运动
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目的 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⑨ ”“求富”
代表 奕?、曾国藩、⑩ 、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主张 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内容 创办近代工业 (1)军事工业: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等
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 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近代教育 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评价 (1)积极: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局限: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 的目的
失败 原因 不改变封建统治,只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 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二、列强侵略
边疆危机 西北边疆——左宗棠收复新疆 (1)起因: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2)过程: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 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3)结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西南、东南边疆——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起因: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 ,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2)过程:中法战争于1883年年底打响。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没有得逞。1885年3月,清军取得 大捷,法军败退。 (3)结果: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 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1)既定政策: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的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2)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急需发展资本主义。 (3)导火线: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过程 (1)丰岛战役: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3)黄海战役: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但自身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发出“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4)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结果 1895年签订《 》
条约内容 (1)承认朝鲜独立。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款2亿两白银。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制造
影响 (1)《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激发 民众反抗侵略的斗争。 (4)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5)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概况:台湾义勇军与以 为首的留台清军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瓜分中国的狂潮 (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强占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 ,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3)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答案】①拜上帝会 ②金田村 ③天京 ④北伐 ⑤曾国藩 ⑥天朝田亩制度 ⑦社会经济 ⑧湘淮系 ⑨自强 ⑩李鸿章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北洋舰队 外敌侵略 封建制度 俄国 左宗棠 越南 镇南关 台湾 马关条约 设厂 台湾 刘永福 胶州湾
学思之窗 阅读上述史料,你能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吗
解题关键:抓住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理解。
思路引领:先由史料中的信息“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并联系所学知识,把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再根据“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理解其目的。
答案提示:史料中“剿发逆”指的是消除内乱,即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勤远略”指的是抵御西方的侵略。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所以其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思考点 你能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
解题关键:注意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思路引领:可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
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导致战败。
①战前清政府不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际,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③舰队训练不足,弹药武器等装备比较劣质。
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对照《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谈谈你对毛泽东这段论述的认识。
解题关键:据图片内容和相关时间,把握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阶段特征。
思路引领: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答案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现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等。
学习拓展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的情况。
【重要概念】
1.洋务新政
洋务新政是19世纪60~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主要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宗藩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使用中国的年号。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作为宗主国的中国,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
3.租界
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用于外侨“居住和经商”的特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4.租借地
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被称作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5.势力范围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插手。
解题关键: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相关信息。
思路引领:通过资料查找,拓展信息,深层次理解核心概念。
答案提示
工人阶级(又称劳动阶级、劳动阶层等),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是依靠工资为生的工业劳动或手工劳动者阶级。通常是指为挣工资而被雇用从事体力或技术劳动的一类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有三: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阶级都更坚决和彻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革命的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第三,由于破产农民出身的工人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利于工人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中国历史上的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充当了帝国主义剥削和掠夺中国无产阶级的工具,它们不仅依附于帝国主义,而且又与中国的地主阶级相互勾结,既压迫工农,也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利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反动的腐朽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帝国主义联系较少的资产阶级。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上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具有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不能成为领导阶级,而只能充当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们有剥削工人获得利润的一面,也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合作探究】
任务1 近代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材料 当时有三种选择:一是顽固派的守旧、盲目排外;二是洪秀全的天国乌托邦;三是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中国要由封建社会迈向近代化,在当时既无阶级基础,又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统治阶级上层,从学习器物开始。假设太平天国取代了清政权,也必然会按《资政新篇》的路子去走,这实际上也是洋务运动的道路。洋务运动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业……搞洋务不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入侵的国家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是世界历史的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叩关入侵,“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摘编自孟昭《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 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洋务运动是开明官僚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
阐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地主阶级内部的开明官僚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官僚,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编练新式海军,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洋务运动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晚清的国防力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有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试题主题不明确——自拟论题)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中国要由封建社会迈向近代化,在当时既无阶级基础,又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统治阶级上层,从学习器物开始”“洋务运动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业……搞洋务运动不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入侵的国家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时空定位 中国近代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过程、内容、性质及作用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层次鲜明 从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到从洋务运动的内容以及意义
其他方面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洋务运动是开明官僚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推动早期现代化的举措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有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任务2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
内容摘要 作者、作品
我国海军当年便被“省籍情结”这个“区域定义”的魔鬼牢牢缠住而不能自拔。当年海军将校几乎是清一色的福佬。那位“蜉蝣于诸闽之上”的总司令安徽佬丁汝昌,有时就号令不行,一筹莫展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常熟(翁同龢)言合肥(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 余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知彼,安可望胜 王伯恭、江庸《趋庭随笔·蜷庐随笔》
战争爆发后,清朝政策并不曾切实统筹全局,南洋、福建、广东三支南方舰队之于北洋战事如隔岸观火,拒不增援 郭世佑《甲午中国战败琐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省籍情结”制约海军的统筹指挥;朝廷大臣的相互攻讦,影响整个作战决策的制定;中国水师的各自为营限制中国海军整体实力的发挥;政治制度的落后;经济实力的差距;军事力量的悬殊。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从正文表格中得出“省籍情结”“常熟(翁同龢)言合肥(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 ”“三支南方舰队之于北洋战事如隔岸观火,拒不增援”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时空限定——甲午中日战争;角度限定——中国战败的原因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根据材料“我国海军当年便被‘省籍情结’这个‘区域定义’的魔鬼牢牢缠住而不能自拔”可归纳出“省籍情结”制约海军的统筹指挥;根据材料“常熟(翁同龢)言合肥(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 ”可归纳出朝廷大臣的相互攻讦,影响整个作战决策的制定;根据材料“南洋、福建、广东三支南方舰队之于北洋战事如隔岸观火,拒不增援”可归纳出中国水师的各自为战限制中国海军整体实力的发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制度的落后、经济实力的差距、军事力量的悬殊也是中国战败的重要因素
【随堂检测】
1.(2023·福建三明永安九中高一开学考试)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该史学家所评价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题干中“改朝”指的是改朝换代,“换制”指的是改变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是旨在推翻清朝统治而建立新的农民政权,并没有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要变革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不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改朝换代,排除C项。
【答案】A
2.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清廷向西方学习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崛起,B项正确。
【答案】B
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它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所描述政策的思想特点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洪仁玕 D.曾国藩
【解析】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体现了“以新卫旧”的特点。以上四个人物中只有曾国藩符合这一特点,故选D项。
【答案】D
4.“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由“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可知,诗中描述的是辽东战役和黄海战役。由“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可知,黄海海战后海军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避战自保”,最终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故应为甲午中日战争,D项正确。
【答案】D
5.下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图片中的场景是西方列强共同瓜分中国,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所导致的,故C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还未形成这一局面,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排除。
【答案】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