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学案(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4 20:1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 1.结合晚清武汉地图等史料,认识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结合《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等著述,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探讨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施宪政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自主预习】
一、辛亥革命
1.背景
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组织基础 (1)革命组织: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①    成立。 (2)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②    ,平均地权
思想基础 “③    ”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军事基础 以广州④    为代表的反清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 (2)目的:清政府通过“⑤    ”进行“自救”。 (3)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4)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预备立宪 (1)时间:1906~1911年。 (2)过程 A.1906年,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B.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⑥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C.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3)结果: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⑦     ”,预备立宪失败。 (4)影响: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有利时机 ⑧    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兵力空虚
  2.过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⑨     ,推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高潮 中华民国 临时政府 成立 1912年1月1日,在⑩    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清朝灭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      》,清王朝结束
颁布《中华 民国临时 约法》 时间 1912年3月11日
目的 防止    专权
内容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4)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意义 实际上确立了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失败 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    手中
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风俗文化:促使思想文化和    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局限 A.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B.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学思之窗 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解题关键:抓住关键信息“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国独受病未深”等理解。
思路引领:研读材料把握相关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总结。
答案提示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三大斗争任务。
积极意义: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获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实现民主和富强的愿望,开始了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局限: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对于民生,虽然对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有一定认识,但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了解。
思考点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提示:见本课“知识梳理”。
【探究与拓展】
问题探究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
解题关键:从“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思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把握孙中山人生的重要转折。
思路引领: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思考,再联系教材知识进行归纳。
答案提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是他率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成立兴中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学习拓展 查找相关资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解题关键:从“法制史”的角度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地位。
思路引领: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制史”这一角度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在宪法产生以前,它具有与宪法相等的效力。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意志和革命理念,代表了中国正在发展中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的原则,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答案】①中国同盟会 ②民国 ③三民主义 ④黄花岗起义 ⑤新政 ⑥钦定宪法大纲 ⑦皇族内阁 ⑧四川 ⑨湖北军政府 ⑩南京 清帝逊位诏书 袁世凯 国务员 责任内阁制 袁世凯 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 社会风俗
【重要概念】
1.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增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新政”最终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2.预备立宪
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促使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2)在思想上,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人民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文化上,它明确保护言论、结社、集会、出版等自由和权利,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多地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创造了宽松、有利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5)在外交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在亚洲的资产阶级宪政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合作探究】
任务1 辛亥革命的爆发
材料一
晚清武汉地图
材料二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 论者……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摘编自张继煦《张文襄公治鄂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观点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 观点: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
(问题会设计、知识能迁移、思维讲层次、分段有讲究)
审试题要求,确定试题主旨 初步设计“问题”(论点)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观点进行论证(试题主题明确——观点论证)
读相关素材(史料、图表等) 有效信息 “晚清武汉地图”“论者……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时空定位 晚清时期
史实梳理(准备论据,先“多多益善”,再“去伪存真”) 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层次鲜明 地理、商业优势——物质基础(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精神基础(新式教育发展、革命思想传播)
其他方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论证: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历来是华中重镇。近代汉口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影响了武汉地区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及兵工厂,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武汉地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武汉新式教育的发展,使很多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清末湖北新军创建后,一批先进青年加入其中,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综上,武汉地区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备了一定的物质、阶级、思想基础,故而能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续表)
答题步骤 确定论点 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
梳理论据(2个为宜,不贪多求全)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新军成为清朝掘墓人
武汉新式教育的发展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得出结论(回望论点,展示素养) 武汉地区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备了一定的物质、阶级、思想基础,故而能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任务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分7章,56条,在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和人民应该享有的诸种权利后,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肯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的,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虽然其内容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指出其在当时的实质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行宪政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原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四读” 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从设问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正文得出“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肯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进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当时的实质意义。 材料二:从出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从正文“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得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行宪政的原因
“两定” 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 第(1)问第①小问,内容限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角度限定——在当时的实质意义;第②小问,内容限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角度限定——历史意义。第(2)问,时空限定——辛亥革命;内容限定——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行宪政
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 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现实意义是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第②小问,根据“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肯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可得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第(2)问,根据材料“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虽然其内容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可知其自身存在缺陷;根据材料“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可知宪政确立的长期性,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随堂检测】
1.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旨在(  )。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B.推动中国现代化
C.推动洋务运动发展 D.维护清王朝统治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是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D项正确;A、B两项是清末新政的客观影响,排除;洋务运动此时已经结束,排除C项。
【答案】D
2.“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改变这种现象,革命党人采取的最主要的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发动武昌起义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解析】由材料中“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即成立全国性的政党,故选A项。
【答案】A
3. 下面的时间轴空白处应填入(  )。
A.预备立宪 B.“铁路国有”
C.武昌起义 D.清帝逊位
【解析】通过观察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在中国同盟会推动、四川保路运动发展的背景下,为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创造条件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武昌起义,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是在1906年9月,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B项错误;清帝逊位是在1912年2月,D项错误。
【答案】C
4.(2023·广东广州高一统考开学考试)《卿云歌》在北洋政府时期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其歌词为:“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该歌词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
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解析】根据材料“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歌词歌颂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的伟大历史功绩,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未结束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清宣统帝溥仪退位,清王朝统治由此覆灭,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D项。
【答案】C
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让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和下跪准备,而是为思考和站立准备。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C.推动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识的觉醒
D.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
【解析】材料说明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还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推动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关,且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排除A项;材料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三权分立制度,故排除D项。
【答案】C
2
同课章节目录